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祕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揭祕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朱棣造反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朱允炆決定削藩,朱棣起兵反抗,看似順理成章,但這一切究竟是朱棣被逼無奈,還是他早有奪取皇位的打算呢?歷史上削過藩的皇帝很多,自然會有藩王不願束手就擒,但像朱棣這樣直接把正統擊敗,自己登基稱帝的就不多見了。實際上朱棣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稱帝的野心,而且一早就是衝着皇位去的。一旦起兵失敗,他的下場只有死路一條,這個風險他比誰都清楚,如果不是爲了皇位,幹嘛要擔當這麼大的風險呢。

揭祕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公元1402年,朱棣率靖難大軍攻佔帝都應天,建文帝隨着皇宮的一把大火不知所蹤,歷時4年的靖難之役至此結束,同年,朱棣即位大明皇帝,是爲明成祖。這場起於建文元年的帝國內戰,徹底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局勢和走向。那麼,作爲戰爭的勝利方,朱棣在朱元璋剛駕崩不久就起兵造反,究竟是野心太大,還是被他侄子建文帝給逼的?

提起靖難之役,不得不與建文帝的一項政舉聯繫起來,那就是削藩。朱元璋在位時,爲確保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想方設法的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就分封諸子爲藩王,讓他們駐守大明王朝的邊境要塞,並給他們建府設官,授予軍事指揮權和相應的軍隊,已達到“上衛國家,下安生民”的目的。朱元璋在世時,這些分封的藩王確實在大明邊境要塞起到保衛邊疆的重要作用,諸如在北方防禦蒙古貴族侵襲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等,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練兵巡邊,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蒙元殘餘勢力的軍隊,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等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即位,文弱的建文帝沒有他爺爺朱元璋的手段和魄力,也沒有他爹朱標的威望和能力,所以,朱元璋在世的時候爲了能讓建文帝穩坐皇位,把朝中的難以駕馭的文勳武貴們都幫他清理乾淨了,但是卻沒有處理好他那羣同樣驕悍的藩王兒子們。

揭祕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第2張

建文帝即位後也知道這些驕悍的王爺叔叔始終是個隱患,於是,在他手下的那些以黃子澄和齊泰爲首的大臣們的建議下,火急火燎的便採取了處理這個隱患最直接的方法---削藩!

翻開中國歷史,歷史上每次帝王削藩都不是順順當當的開展起來的,西漢景帝削藩印發七國之亂,唐朝歷次削藩先成後敗,最終爲藩鎮所亡。建文帝決定削藩的時候,不但沒用吸取歷朝歷代削藩帶來的教訓,反而是以更加雷霆的手段去削他叔叔們的王冠。

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時候,除了希望皇子皇孫能夠戍邊衛國以外,也希望皇家的榮耀能夠蔭及子孫,讓後世永享富貴,可是,建文帝決定削藩以後,把朱元璋定下的祖制全都拋之不顧,被他削去王爵的王叔,均被廢爲庶人,甚至有些藩王不堪受辱,被逼自殺,絲毫不留任何情面。讓我們來看看建文帝的具體削藩情況吧: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借周王朱橚次子朱有爋因謀求王位而告發父親謀反的機會,將周王朱橚廢爲庶人,並遷往雲南蒙化;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爲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爲保名節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

揭祕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第3張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削岷王朱楩,廢爲庶人,遷往漳州;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下,爲提防燕王造反,建文帝派人準備逮捕燕王朱棣。

朱棣早知道削藩會削到自己頭上,但是沒想到建文帝削的那麼快,手段這麼狠。當提前得知朝廷要逮捕自己的消息後,作爲衆藩之首且實力強悍的朱棣決定不再隱忍,與幕僚姚廣孝等人謀劃舉兵事宜,並在逮捕朱棣的朝廷官員到達北平以後正式起兵,至此燕王朱棣與建文帝徹底決裂。

朱元璋欽定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以後,按理說新的皇位繼承人應該從其他皇子中產生,但是朱元璋出人意料的把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定爲他的接班人,這本就引起了衆皇子的不滿,尤其是野心和實力最強燕王朱棣,但是迫於朱元璋的威懾和對大哥朱標的深厚感情,朱棣也沒有做出什麼過分的舉動。不過衆藩王的勢力畢竟太大,朱元璋也知道自己駕崩朱允炆恐難以駕馭,擔心自己駕崩以後諸王趁來京治喪期間作亂謀反,所以,留遺詔,不許諸王“入臨、會葬”。可以說爲了朱允炆能穩坐皇位朱元璋真是操碎了心,但是朱允炆卻沒有領會朱元璋的良苦用心,非但沒有好好安撫他的藩王叔叔們,反而在剛登基即位,龍椅都沒捂熱,就開始招惹他們,與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商議削藩之事,而且是說幹就幹的那種,大刀闊斧的進行削藩。

揭祕朱棣造反的真相 朱棣是被逼無奈還是早有預謀 第4張

作爲朱元璋親封的藩王,而且在封地已經過慣了榮華富貴,耀武揚威的王爺生活,面對自己侄子毫不留情的削藩政策,自然都難以接受,但最初削的幾個藩王都是沒有什麼實力的軟王爺,所以削到他們的時候要麼接受,要麼不願受辱選擇自殺。可是當削藩削到實力和能力都在衆藩之首的朱棣頭上時,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從朝廷的角度來說,朱棣沒有犯過什麼過錯,而且一直戍邊衛國,還是有大功於朝廷的;從他們皇族關係來說,朱棣是建文帝的親叔叔,朱標在世時都對他們衆兄弟關愛有加,朱允炆作爲一個侄子,能對你俯首稱臣就已經夠尊重你了。現在你削藩削的我們沒有活路,你不仁就別怪我們不義了,是你逼我反,我不得不反。

朱棣就這樣反了,關鍵他反的還有正當理由,爲什麼這樣說呢?這還要從朱元璋的深謀遠慮說起,朱元璋當初分封諸子爲藩王的時候,留有關於藩王的成法,其中就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具體的就是他在《皇明祖訓》 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元璋擔心朝中奸臣作亂,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現在建文帝在黃子澄和齊泰的慫恿下,違反先皇的意志,火急火燎的舉削藩之策,都把藩王們逼的走投無路了,不正是朝中有奸臣的時候嗎?於是,朱棣就豎起”清君側,靖國難“的大旗,與建文帝兵戈相見,靖難之變的大幕由此拉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