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棣造反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明成祖朱棣以區區北平一地造反,他的成功究竟是意外還是天意?

前言:開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終結於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的“靖難戰爭”,是明代建國以後第一次大規模的皇室內戰。其中一方是以當朝皇帝朱允炆爲代表的中央朝廷,另一方則是是燕王朱棣爲代表的地方藩王。

在這場持續三年之久的戰爭中,建文朝廷雖然屢戰屢敗,但依靠雄厚的人力物力,大部分時間內依然將燕王所控制的區域死死壓縮在北平一地。最終朱棣不堪長期的戰爭消耗,決心孤注一擲直搗京師南京。這次千里南下的“斬首行動”固然可視作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但因此也有很多人認爲朱棣的勝利完全是一場意外。

對於朱允炆的失敗原因,有認爲他削藩順序不合理的,有認爲他身邊文臣瞎指揮的,有認爲他本人過於仁慈的,更有認爲朝廷之中內奸太多的。但是依筆者看來,靖難戰爭是以代表江南地主利益的文官集團,和宗室親王、勳貴武臣之間矛盾的一次總爆發。在明初兵權掌握在宗室和勳貴手上的實際情況來看,建文朝堂的失敗是必然的,是不以人力爲轉移的。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朱棣劇照

文官當道的建文朝廷,和藩王勳貴的矛盾不可避免

如果我們把建文朝廷上的勢力做個劃分,大致可以分爲三類:

其一是藩王勢力,以燕王朱棣、周王朱橚、楚王朱楨等太祖諸子爲代表。

其二是武勳勢力,以曹國公李景隆、魏國公徐輝祖、長興侯耿炳文以及雲南沐家等爲代表。

其三是文官勢力,以朱允炆的皇太孫東宮班底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爲代表。

經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長案,和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藍玉案的清洗,明初的開國武勳集團已經所剩無幾。其空缺出來的兵權,基本都被分封各地的太祖系親王瓜分完畢。

明初的外部環境並不安定,直到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過後,北元王庭對於明代的威脅纔算基本解除。此前的二十多年時間裏,明軍南征北戰,十分的忙碌,整個朝廷也是以軍事爲先,文官們地位並不高。朱允炆被冊封爲皇太孫之後,朱元璋有意識地提高文官們在朝堂上的話語權,也是爲了皇位順利交接做準備。

在皇太孫的東宮班底之中,方孝孺是浙江寧海人,黃子澄是江西分宜人,齊泰是直隸溧水人。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根據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代第二次人口普查的結果,直隸、浙江和江西三地的人口總數約兩千七百萬,佔全國總人口的一半。換句話說,南方諸省是大明王朝的基本盤,三地的地主階級更是遭老朱薅羊毛的主力。而且南方地主認爲自己貢獻大那麼大,政治地位卻不能相匹配,比如朱元璋那句著名的“蘇松江浙人勿得任戶部”。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2張

方孝孺劇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代表江南大地主階層利益的文官集團迅速掌握了朝廷權力。出於自身的階級訴求,他們迫不及待地對太祖成法進行改革,將損害他們利益的制度全部廢除:

甲子,均江、浙田賦,詔曰:“國家有惟正之供,江浙賦獨重。而蘇、鬆官田悉準私稅,用懲一時,豈可爲定則?今悉與減免,畝毋逾一斗。蘇、鬆人仍得官戶部。”—《明史卷四·本紀第四》

這是真正的倒行逆施!從上文人口普查結果可知,直隸、浙江和江西三地,是整個大明王朝最爲富庶安定的地方。可是這樣和平的環境是怎麼來的?是靠着陝西、山西、北平、遼東一帶明軍抵抗北元殘餘的進攻,是靠着雲南、四川、湖廣、兩廣的明軍平定蠻民的叛亂才換來的。你把蘇州的賦稅定得和陝西一樣低,合理嗎?整個雲南布政司在第二次人口普查之時只有三十多萬人,你能指望那地方上交糧食和稅收嗎?

上文說過洪武朝後期文官勢力有所擡頭,然後我們來看看他們都幹了什麼!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會試,總共51名進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全軍覆沒。爲此朱元璋不但處理了相關考官,還爲北方士子單獨進行了一次策問,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案。老朱還沒死,南方大地主集團就已經如此大膽,等到了他們掌權之後,吃相自然更加難看。按照這幫人的改革方案執行下去,明代很快就會淪落到明末的局面:地主們富得流油,朝廷卻收不上稅來。

建文君臣的削藩策略:雖遭百般詬病,其實並無問題

文官們強勢改革,必然要對舊有的秩序產生衝擊,首當其衝的就是洪武朝享盡紅利的藩王和勳貴。由於成王敗寇的刻板印象,我們現在對建文君臣的執政能力普遍評價不高。但是我們也不要忘記,朱允炆做了六年的皇太孫,並不是初出茅廬的政治小白。至於輔佐他的文官們,也都是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人精,我們不能也沒有理由小看他們的政治手腕。

在太祖時代,雖然藩王們都有實力強大的三護衛官軍,但能夠節制本省軍事的親王,只有封國太原的晉王朱棡和封國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允炆即位之時朱棡已死,則太祖第四子朱棣無論是從身份地位,還是自身實力,都在宗室之中首屈一指。

建文君臣的目標一致:搞死燕王。但在具體實施方法上產生了分歧,簡單來說就是齊泰主張直接對朱棣下手,黃子澄認爲需要師出有名。齊泰是兵部尚書,他的策略是純軍事考慮。但對於朱允炆來說,名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齊泰曰:“燕王英武,威震海內,志廣氣剛。氣剛者易挫,加以不軌之事,孰信其誣?去其大則小者自懾。”—《明太宗實錄卷一》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3張

朱允炆劇照

此時黃子澄告訴皇帝,汝南王朱有爋檢舉他老爹周王朱橚造反。周王是燕王的親弟弟,把他打倒,再讓身爲宗人府右宗正的燕王來議一議該如何給他定罪。一旦朱棣偏袒弟弟,朝廷可以立刻將他們一同治罪。

對於黃子澄的計劃,後世都持批評態度,認爲此舉純粹是打草驚蛇,真的是這樣嗎?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經分析過,朱元璋在臨終前曾經對燕王三護衛佈置了一個口袋陣。當時的名義是防備蒙古人秋天可能的南下侵擾,換句話說,朝廷抓捕周王並且讓燕王給他定罪的時候,這個口袋陣依然存在。一旦朱棣的回覆有任何毛病,朝廷就會立刻動手。然而老奸巨猾的朱棣給朝廷寫了一封充滿了“政治正確廢話”的回信,建文君臣一拳打出猶如打在棉花之中,燕王算是逃過一劫。

但是一計不成可以再升一計,在朝廷的操作之下,燕王護衛一直以備邊爲名留在開平,脫離了朱棣的掌握。而在楊文被調往遼東執掌兵權之後,工部侍郎張昺調任北平布政使,錦衣衛出身的謝貴出掌北平都指揮使司,這幾個人空降北平以後,乾的都是“詐誘王府官屬,覘察王府動靜”這樣的事。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正月,朝廷更是進一步策反了燕王長史葛誠,至此整個燕王府對於建文帝來說已經毫無祕密。三月,都督宋忠、徐凱、耿瓛等人率領大軍分駐紮開平、臨清、山海關,對北平城形成了合圍之勢。宋忠是錦衣衛出身,朱允炆不但給了他三萬大軍,還把此前駐紮開平的燕王護衛精銳都劃歸他麾下指揮。徐凱是四川都司出身,方孝孺的好友蜀王朱椿嫡系部下,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耿瓛是開國元勳長興侯耿炳文之子,他的夫人是朱允炆的姐姐江都公主。同時爲了進一步削弱燕王的影響力,北平城內的北平衛和永清衛官軍,被分別調往彰德府(今河南安陽)和順德府(今河北邢臺)駐紮。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4張

朱家三兄弟劇照

到了四月份,北平附近與朱棣關係緊密的幾位親王:封國青州的齊王朱榑和封國大同的代王朱桂,先後被朝廷廢黜。另一位文韜武略非常出衆,唯一列席了皇太孫冊封大典的在外親王:湘王朱柏(另一位是燕王),在朝廷的逼迫下被迫自盡。當時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都在南京,得到消息後預感到朝廷即將對他們下手,偷偷潛出京城,逃回了北平。

很多事後諸葛亮對於建文君臣放跑朱高熾等三人的行爲大加鞭撻,認爲是迂腐之極。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朝廷是怕朱棣造反嗎?不,他們怕的就是朱棣不造反。一旦燕王起兵,那可是真真正正的“師出有名”了。

六月,燕山護衛百戶倪諒向朝廷告變,稱王府有人要造反。危急關頭,朱棣以堂堂親王之尊在北平城內裝瘋賣傻,甚至還一度騙過了張昺、謝貴等人。但是很惋惜,由於長史葛誠的存在,朝廷方面並沒有對此麻痹大意,反而加快了正式攤牌的腳步。

張昺、謝貴入問疾,王盛夏圍爐搖顫曰:“寒甚。”宮中亦杖而行。朝廷稍信之。長史葛誠密告昺、貴曰:“燕王本無恙,公等勿懈。”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綜合各種情況來看,朱棣在起事之時,身邊確實只有八百人的王府護衛。換句話說,燕王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對於建文朝廷來說,他們並不在乎是先打燕王還是先打周王,也不在乎抓不抓朱棣的幾個兒子,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逼燕王造反,從而師出有名。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5張

朱棣裝瘋劇照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燕王三護衛精銳已經脫離朱棣的掌握,北平城內親燕王的大軍則被悉數調離,朝廷空降的官員成爲了軍政方面的一把手。朱棣可能的突圍路線上,朝廷三路大軍早已在守株待兔。最有可能支援北平的齊王和代王,先期已經被剪除。遼東的遼王和宣府的谷王,開戰之後就迅速撤回京師。不肯聽命的寧王則被朝廷方面完全控制。甚至於燕王在七月初起兵,長興侯耿炳文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在七月中便誓師北上,說明代廷方面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人心背向:戰爭的勝負手

一方是準備充分,人數衆多的朝廷大軍,一方是倉促起兵,兵微將寡的八百壯士,爲何最終卻是燕王取得了勝利呢?筆者以爲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燕王坐鎮北平二十年,有功無過,威望崇高。

所謂的建文新政,實質是對太祖皇帝的全盤否定。新皇帝對宗室親王的殘酷手段,真的就沒有人不滿嗎?大家所缺的,只是一根導火索而已。燕王德高望重,在軍中極得人心。我們可以看到,當“奉天靖難“的大旗立起來之後,無數的燕王舊部冒着殺頭抄家的風險毅然前來追隨。即使是朱棣帶兵在外征戰,北平城被朝廷圍得水泄不通之時,城中依然秩序井然,這和日後南京被包圍之時的混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二,明初親王護衛久經戰陣,戰鬥力彪悍無比。

朱棣是明初開國第一武臣魏國公徐達的女婿,從洪武十三年到十七年,徐達每年都有大半年的時間待在北平,在他的言傳身教之下,說燕王是魏國公的親傳弟子也並無不可。至於燕王護衛,自洪武二十三年起就跟着燕王殿下討朵顏三衛,平女真蠻夷,實戰經驗豐富無比。而後來歸附於燕王的寧王護衛,更是以有勇有謀著稱。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6張

靖難大軍劇照

其三,宗室勳貴與朝廷離心離德。

建文朝廷的新政,實質上得罪了全天下的宗室和勳貴。除了寧王決定和燕王一同起事外,其他手握重兵的秦王、晉王、楚王、蜀王、肅王、慶王在整個靖難戰爭期間全部袖手旁觀。至於勳貴之首的曹國公李景隆,更是一直以來都被認爲是朱棣留在朝廷中的內奸。其實此事倒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李景隆的夫人袁氏,是左都督袁洪的女兒。袁氏有一個兄弟,名字叫做袁容。袁容還有一個身份,他是朱棣的女婿。這樣說起來,在朝廷大軍本已佔據上風的白溝河之戰中,被一陣怪風颳斷的李景隆中軍帥旗,到底是天降異象,還是李景隆自己所爲,真的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其四,任何的新政都需要循序漸進,一劑猛藥只能適得其反。

從秦朝推行郡縣制,到隋朝打壓門閥,無不在很短的時間內遭到了舊勢力的反撲。從這個角度來說,建文君臣過於激進的新政,註定了會失敗。戰爭期間,勳貴代表:徐達次子徐增壽,外戚代表:懷慶公主駙馬王寧以及衆多的內廷宦官都在爲燕王傳遞消息。既然大部分人都希望朱允炆失敗,那他最終一定會失敗。

其五,闢謠朱允炆所謂的“仁慈“。

由於文官集團的話語術,一直以來朱允炆都給我們留下了仁慈的印象,比如那句著名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帝誡諸將士曰:“昔蕭繹舉兵入京,而令其下曰:‘一門之內,自極兵威,不祥之極。’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六》

朱棣造反時只有北平這個地方 朱棣最後爲什麼能成功 第7張

朱允炆劇照

聽上去朱允炆彷彿仁慈極了,兩軍對壘還要求將士不要殺害燕王。可是我們不要忘了,當初湘王被逼自盡,朱允炆可有一絲一毫後悔之意?他的湘王賜的諡號是“戾“,這可是個十足的惡諡。難道就朱棣是他朱允炆的叔父,湘王就不是嗎?所謂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不過是殺掉燕王的惡人你們來做,惺惺作態演戲的好人我朱允炆來做,僅此而已。

再舉一個例子,朱棣還有一個女婿李讓,朱允炆以他老爹李申的性命要挾李讓投降。在被李讓拒絕之後,建文帝毫不猶豫地就處死了李申,他還仁慈嗎?

其父申,官留守左衛指揮同知。惠帝欲誘致讓,曰:“讓來,吾宥爾父。”讓不從,力戰破平安兵。帝遂殺申,籍其家,姻族皆坐死或徒邊。—《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結語:從朱允炆及其幕僚對於削藩的具體部署來看,計劃不可謂不周密,準備不可謂不充分。坐擁數萬精銳的燕王,在朝廷的一系列舉措之下,只能憑八百壯士做殊死一搏,不可謂不悲壯。

朱棣的勝利,固然有其個人的努力和運氣的成分。但是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認爲從大勢上說,建文朝廷必敗無疑。一場脫離時代的新政,必然會引起既得利益勢力的強烈反撲。即使朱棣失敗了,也會繼續有新的宗室站出來反抗,朱允炆這一仗,終究是難以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