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是貞觀的兩倍之多 爲什麼就一蹶不振了呢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是貞觀的兩倍之多 爲什麼就一蹶不振了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爲什麼唐朝開始一蹶不振,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安史之亂後,唐朝還有4000萬人口,比貞觀時期多兩倍,爲什麼就一蹶不振了呢?

這是因爲安史之亂暴露了唐朝積累的各種病,其中使大唐繁榮強盛的局面一去不復返的原因主要是藩鎮和節度使。但這種東西在唐代初期也有,爲什麼就沒事?

此事要從唐太宗說起,太宗時,皇帝精通武備,唐軍騎兵精良,擅長主動進攻,長途奔襲,軍事效果顯著,擊敗了勁敵突厥。但是太宗死後,唐邊境的軍事形勢由戰略進攻改爲了戰略防守,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又有擡頭之勢。爲了應對這些機動性極強的敵人,唐朝將邊境地區小而分散的百人規模小軍鎮改爲集中指揮的大軍鎮集團,軍鎮長官也由臨時性的逐漸改爲固定的,長期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是貞觀的兩倍之多 爲什麼就一蹶不振了呢

另一方面是唐朝的均田制不斷被走向解體,土地兼併,流民、逃戶成爲嚴重的社會問題,政府的解決辦法是一邊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徙,一邊讓流民客戶就地入籍,實在不行就招募入伍。而唐代的兵制是府兵制,強調士兵戰時爲兵,平時爲農,府兵制,兵農合一。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一般是輪番服役。流民逃戶增多擠入募兵後,府兵的國防軍、義務兵性質在弱化,而募兵的爲利當兵,成爲以當兵爲職業的人。

玄宗時,爲了軍事需要,不斷爲軍鎮長官增加權限,方便他們應戰場需要自由行行動,開元年間,被徵用的府兵逐步被募兵的“長征健兒”所取代,義務兵變成爲職業軍人,當戰爭需要的兵員不足時,軍鎮又可以自行募兵,軍鎮規模開始失控。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流民成爲募兵,開始依附統帥,“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軍隊部曲化。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是貞觀的兩倍之多 爲什麼就一蹶不振了呢 第2張

兵越來越多,爲了減輕中央的後勤壓力,軍鎮又開始准許屯田,本來屯田糧食是由中央戶部來度支的,但是有時會跟不上戰爭形勢,特別是西北地廣人稀,大軍通過州府調度軍糧很難解決,於是中央又把軍鎮防區的財政權交給了常備軍的統帥。而是防區內的鹽稅也讓度了。

與此同時,軍鎮節度使的任職長期化、職權轄區化、鎮所固定化、官銜正式化。唐政府經常臨時派出觀風俗使、黜陟使、巡察使、巡按使、按撫使、存撫使、採訪處置使等到各道巡察,彙報中央,這些職務合併成採訪使逐漸也讓節度使兼任。

這樣做的後果是唐玄宗時邊鎮戰鬥力強大,唐朝對外四處出擊,對外戰爭捷報頻傳,惡果是藩鎮、節度使在安史之亂後成爲地方割據小政權,全國陷入表面統一實則戰國一般的世界,中央與藩鎮的戰爭、藩鎮之間的戰爭,藩鎮內部的戰爭,一切都是權力的遊戲,此時,人口再多有什麼用?一個強盛帝國已經不能爲他的子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安全。在這種權力的惡鬥中,大唐的昂揚氣脈也被消磨掉了。所以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主要政治目標就是削藩。憲宗削蕃取得一定成功,唐朝立刻顯出中興之象,後來又不成功,唐朝立刻又陷入混亂之中。

安史之亂後唐朝人口是貞觀的兩倍之多 爲什麼就一蹶不振了呢 第3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