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什麼就一蹶不振?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什麼就一蹶不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翻看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朝代的強盛時期,中央集權必然是空前加強的。所謂中央集權,指的地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朝廷的命令。當一個朝代衰落的時,勢必會出現地方割據的局面,朝廷無力消滅割據,最終導致滅亡,唐朝就屬於這種情況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什麼就一蹶不振?

人們常說“漢亡於外戚,唐亡於藩鎮,宋亡於外敵,明亡於黨爭”,唐朝是因藩鎮割據而衰亡的,那麼藩鎮割據是怎麼產生的呢?這事還得從安史之亂後期說起。話說此時唐軍接連獲勝,而叛軍內部矛盾重重,因此唐朝爲了快速平定叛亂,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

唐將僕固懷恩率領大軍進入河北地區後,許多安史叛將紛紛開城投降,歸順大唐,比如田承嗣、李懷仙、張忠志、薛嵩等人。僕固懷恩“陰圖不軌,慮賊平寵衰,欲留賊將爲援,乃奏承嗣及李懷仙、張忠志、薛嵩等四人分帥河北諸郡”。朝廷爲求得暫時安寧,同意了僕固懷恩的建議。

揭祕:安史之亂後唐朝爲什麼就一蹶不振? 第2張

於是田承嗣被任命爲魏博節度使,掌握六州之地;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被任命爲成德節度使,控制七州之地;李懷仙被任命爲盧龍節度使;薛仁貴的孫子薛嵩被任命爲相衛洺邢等州節度使,控制四州之地。四個人雖然表現上向朝廷臣服,但依然割據一方。

後來朝廷發生了一些變故,“懷仙等四將各招合遺孽,治兵繕邑;部下各數萬勁兵,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於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至此唐朝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其中以范陽(盧龍)、成德、魏博三鎮最爲跋扈,史稱“河朔三鎮”。

“河朔三鎮”儼然已經成了獨立王國,他們“不稟朝旨,自補官吏,不輸王賦”。經歷安史之亂的唐朝,此時已經無力平定藩鎮,只好進行安撫,自此就再也沒法徹底將其根治。後來藩鎮甚至接連挑戰朝廷權威,朝廷派兵鎮壓,反而屢吃敗仗。唐朝因藩鎮問題,始終無法恢復昔日的強盛局面,日漸衰落。

到了唐朝末年,隨着黃巢起義的爆發,包括朱溫、李克用、李茂貞在內的一批鎮壓起義有功的將領成爲新的藩鎮。唐昭宗甚至一度被李茂貞劫持軟禁,後來又落到了朱溫的手中,最後被殺害。907年,朱溫廢掉唐哀帝,建立後梁政權,但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存在,直到北宋時期才得以解決。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