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長城爲什麼山海關戰火不斷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戰國時期,天下分崩,中原的齊、楚、燕、韓、趙、魏、秦等國家,彼此之間連年混戰,戰火不斷。北方草原上的匈奴人,卻得以趁機強大起來。匈奴人組成強大的騎兵軍團,戰馬如雲騎士百萬,屢屢發動南下攻勢,使得中國北部的秦趙燕三國受到嚴重威脅。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匈奴人倚仗騎兵優勢,來去如風,在中原王國北疆漫長的邊境線上隨意出入,如無無人之境,中原軍隊疲於奔命,卻防不勝防。最終還是秦國的秦惠文王想出了辦法:在北部邊防線上修築城牆與關隘,切斷匈奴騎兵的入侵通道。趙國和燕國紛紛效仿,在各自邊境線上修築城垣要塞,長城的雛形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強大而統一的秦朝建立之後,秦始皇也對匈奴問題非常關注。始皇三十二年(公元215年),秦朝大將蒙恬帶領大軍北伐匈奴,大獲全勝,“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蒙恬守備北疆期間,大興土木興建長城,第一次建成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蜿蜒一萬餘里”的萬里長城。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第2張

長城自建成以後,成爲中原王朝防禦北方遊牧部族的第一道軍事屏障,對捍衛中原北方邊防形勢的持久穩定、抵禦外族入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歷朝歷代對長城都很重視,到明朝朱元璋在位時,爲了防範打擊北方的北元勢力,明朝再度組織人力物力,對長城進行了一次全面徹底的擴建和整修,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長城的基本樣貌,也是在那時起基本形成。

長城的主體,包括城垣、烽火臺、敵樓、關隘等部分構成。城垣用於阻擋防禦,烽火臺用於傳遞軍情,敵樓用於屯兵,關隘用於交通出入。對北方遊牧部族而言,關隘作爲長城上的內外交通孔道,奪取過來就可讓騎兵和大部隊順利進入內地,因此長城關隘一直是敵我雙方的攻防重點。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第3張

長城東頭的山海關,和西頭的嘉峪關,堪稱長城上最爲重要的兩座關城。拿山海關來說,在歷史上可謂戰火不斷,明朝與清朝、吳三桂與李自成、清朝與八國聯軍、直係軍閥與奉系軍閥、中國守軍與日本侵略軍等,都在此地發生激烈戰鬥。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第4張

然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頭的嘉峪關,絕大部分時間內都太平無事,很少有敵寇去攻打它。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說穿了也不奇怪。

嘉峪關獨特的地理位置起到了關鍵作用。嘉峪關地處甘肅西部的荒涼地區,建成後數百年,周圍方圓百十里範圍內,都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人煙稀少,氣候嚴酷,水源匱乏,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極爲嚴苛。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第5張

如果數萬或者十餘萬大部隊長途跋涉來攻打嘉峪關,僅僅籌措糧食、戰馬草料、飲水、後勤供應等都會產生難以克服的巨大困難,根本難以駐紮立足。如果再碰上兩場沙塵暴,後果更是不堪設想。因此外來敵寇非萬不得已,輕易不敢選擇嘉峪關爲攻擊目標。

其次,嘉峪關的關城防禦體系完善合理,易守難攻。它控扼河西走廊古道的最狹窄之處,關城依山傍水,此地唯一的水源討賴河,與嘉峪關互爲依託,既能爲守軍提供水源,河谷又成爲防禦敵軍的天然屏障。

古代長城山海關戰火不斷 爲什麼就是沒有人動嘉峪關呢 第6張

嘉峪關過去號稱“三重城郭,城內有城”,城牆外圍有外壕牆、外壕、絆馬坑、月牙城、壕牆,城牆上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周邊,還築有墩臺、烽燧近百座,固若金湯堅不可摧。因此再強的敵寇,面對嘉峪關這樣的雄關,只能退避三舍,不願以它爲攻擊目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