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簡介:名列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簡介:名列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爲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簡介:名列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地理環境

嘉峪關所在地是甘肅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處隘口(河西走廊繼續向西延伸)。甘肅西部已屬於荒漠地區,河西走廊夾於巍峨的祁連山和北山(包括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東西長達1000千米左右。一條古道穿行於祁連山麓的戈壁和沖積平原上,古代“絲綢之路”即此。道路本艱險,到了嘉峪山隘口處,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嘉峪關踞此,形勢非常險要,東通肅州(今酒泉),西達安西,是京都長安和西域聯繫的紐帶。

歷史沿革

嘉峪關,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是現存長城上的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

明初,宋國公、徵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關。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爲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後,這關便爲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滿速兒汗入寇肅州,遊擊將軍芮寧陣亡,全軍陷沒,嘉峪關失守。

建築形制

綜述

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爲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嘉峪關初建時,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佔地2500平方米。現存的關城總面積33500餘平方米,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合而成。嘉峪關內城牆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等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遊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

內城

內城西寬東窄,略呈梯形,城高9米,東西開“光化門”和“柔遠門”兩門。門外各築有甕城,城樓對稱,三層三檐五間式,周圍有廊,單檐歇山頂,高17米。城四隅有角樓、南、北牆中段有敵樓,一層三間式帶前廊。兩門內北側有馬道達城頂。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簡介:名列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第2張

關城

關城周長733米。關城正中有一官井,舊有亭,今已廢。西門外套築一道凸形城牆,構成一個羅城,這就是外城。外城比內城高2.7米。外城正中大門額刻“嘉峪關”三個大字。門頂原有城樓,與東西二樓形制相同,三樓東西成一線。民國十三年(1924年)城樓被毀。西面羅城磚砌,東、南、北有土築圍牆,連接長城。城外有城,迭門重城,成並守之勢。東甕城外有文昌閣、關帝廟、戲樓,城內靠北有遊擊衙門府一座,都是清代建築。新中國成立後,關城曾多次維修加固,保存完好。

“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簡介:名列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第3張

關城以內城爲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牆,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爲“光化門”,西爲“柔遠門”,意爲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牆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

防禦體系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15千米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嘉峪關附近烽燧、墩臺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臺66座。嘉峪關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又被譽爲“天下第一雄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