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道光蕭條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如果說爆發於道光二十年(1840)的鴉片戰爭,好似一聲晴天霹靂,那麼之前已持續二十年的“道光蕭條”,就好似山雨欲來前的長久陰霾。

其實,“道光蕭條”這個詞,是20世紀末起,由吳承明、李伯重等學者提出來的新名詞,指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儘管對這個“新名詞”,學術界還有頗多爭議,但只要翻看相關史料,撲面而來的,正是種種觸目驚心的“蕭條”景象。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2張

最常見的“蕭條”現象,就是當時幾乎飆升的白銀價格。道光皇帝登基前的嘉慶年間時,一兩白銀可以兌換制錢1000文,到了鴉片戰爭前夜的1834年,一兩白銀竟可以兌換白銀2200文。飛漲的銀價,帶來了經濟上的連鎖反應,要用白銀交稅的百姓,負擔當然年年激增,民間商貿也遭到衝擊,即使是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也是“富商大賈,倒罷一空,凡百貿易,十減五六”——家家“清倉處理”,一半以上的店鋪關門。

政府的財政收入,當然也損失慘重。雖然從賬面看,清政府的“地丁銀”等收入似乎減損不大,但那大多是各級官員“虛報”的。比起嘉慶年間每年六百萬兩白銀的地丁銀收入來,道光年間的清王朝,地丁銀卻連每年五百萬都收不到。各級官府大面積虧空,以道光皇帝的哀嘆說“動撥則無實儲”。看似賬面上有錢,用錢的時候才發現沒錢。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3張

而且就這麼點錢,還是官員們爲了政績,向老百姓“任意取盈”的結果。原本銀價上漲,就會造成老百姓負擔加劇。外加官府沒錢,當然也要讓老百姓多買單,所以各種“浮收”變本加厲。以《清實錄》記載,比如湖州府的烏程與歸安兩個縣,“浮收”白銀就多一倍。陝西僅糧道衙門,每年就“浮收”六萬兩白銀。簡直是越“蕭條”越朝着老百姓狠宰。如此一來,民生也可以想。

所以,也就有了鴉片戰爭前夜,好些讓後人嘖嘖稱奇的怪現象:明明是二十年和平時光,晚清的百姓生活,卻是一年賽一年困頓不堪。以1825年江蘇巡撫陶澍的奏摺說,江南的老百姓生計已是“內實形其不足”。富庶的江南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當然更慘。各地都有農民失去土地,大批流民遊蕩四方,以1826年龔自珍的疾呼說:“自京師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戶,四民之首,奔走下賤。”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4張

這樣的惡性循環下,鴉片戰爭前的這段“承平”年代,也就成了民變頻發的危機時代:單以《清實錄》的統計,從道光帝登基至鴉片戰爭爆發,大清各地就已爆發民變二十三次,包括了從京城到地方十八省,且有“抗租”“抗暴斂”“抗漕”等各種名目。各省的交界地區,都常盤踞着大量強盜團伙。道光年間的內閣侍讀黃瀛山就感嘆“邪教盜匪,在在皆有”。哪怕沒有鴉片戰爭,都可見亂成一鍋粥。

而且,看過了這些亂象,也就不難理解接下來的太平天國戰爭——持續數十年的“道光蕭條”,早把坑全挖好了。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5張

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在這段“和平年代”裏,清王朝會發生如此恐怖的“蕭條”景象?公認的第一條原因,就是清王朝的經濟瓶頸:道光年間時,中國人口已經突破了四億,人口與土地的矛盾空前激化。但固守小農經濟的清王朝,蹣跚前行的商品經濟,乃至依舊封閉的國門,早就令大清的國民經濟發展,進入到了死衚衕。於是越困頓越封閉,越封閉越困頓,成了死結。

但比起這封建經濟發展中的固有毛病,大清“蕭條”到這地步,還有兩條特殊原因,其中一條,就是空前氾濫的鴉片貿易。

道光皇帝登基後,正是英國鴉片貿易最紅火的年代。一箱產自印度的鴉片,成本價237盧比,賣價卻是2400盧比,屬於當時最暴利的行業。大量的鴉片,就這樣瘋狂傾銷進中國市場,道光帝登基的第一個十年,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入鴉片一萬箱以上。到了第二個十年,即鴉片戰爭前夜時,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入鴉片兩萬箱以上。紅火的煙管,不但摧毀着國人的健康,更“燒”着大清的錢:1830年至1834年,清王朝平均每年外流白銀,多達五百四十萬兩。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6張

看過這恐怖的“燒錢”,就明白爲何道光年間,白銀價格始終飆升:陷入步履蹣跚的大清經濟,就這樣被鴉片抽乾了血肉。

而比起鴉片的誘因來,“道光蕭條”也更有一樁發人深思的內因:彼時清王朝深入骨髓的腐敗。

就以“燒錢”的鴉片貿易來說,“道光蕭條”時期,清王朝何嘗不知道鴉片的危害?但一個怪圈是,林則徐虎門銷煙前,大清越是拼命查禁鴉片,輸入中國的鴉片,越是數額暴增——就連廣東福建的沿海水師,都按照鴉片的箱數來抽取好處,所謂的禁菸命令,只是他們提高索賄數額的口實。以至於“每船得洋銀四百圓六百圓不等”,安心發着“白銀外流”的財。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7張

而這樣的腐敗,放在“道光蕭條”年間,也只是常見現象。昔日官場上見不得人的陋規,在道光年間都成了合法化。比如最簡單的地方官覲見,以《道鹹宦海見聞錄》的統計,按察使級別的官員每次進京,送給六部九卿官員的賄賂,就多達一萬五千兩白銀。州縣官員徵收賦稅,年節官員走動往來,樣樣都要巧立名目摟錢,所有的錢,當然都落到老百姓身上。

所以,在這個“道光蕭條”的年月裏,既然年景不景氣,缺錢缺紅眼,那麼各級官員想到的,絕不是如何撫卹民生,卻是怎樣讓小民們“買單”損失。所謂的“道光蕭條”,經濟問題的表象下,卻是如此積重難返的腐敗問題。“蕭條”中的晚清王朝,自然也就在鴉片戰爭的炮聲中,墜入落後捱打的境地。

晚清道光年間持續三十年的經濟大蕭條現象 這個道光蕭條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第8張

“經濟問題”的背後,卻是超越經濟範疇的嘆息,與警鐘長鳴的回味。

參考資料:《清史稿》《道鹹宦海見聞錄》、羅暢《道光蕭條芻議》 、李芳《道光蕭條與十九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 彭程《鴉片戰爭前英國對中國的鴉片貿易》、 馮爾康《生活在清朝的人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