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皮克特衝鋒——葛底斯堡戰役的高潮,皮克特衝鋒爲何失敗了?

皮克特衝鋒——葛底斯堡戰役的高潮,皮克特衝鋒爲何失敗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因是當時的新式武器對戰場戰術的影響,還沒有被李認識,事實上北方的將領對此同樣一無所知。南北戰爭開始時,步兵使用的是與拿 破侖時代相似的前膛槍,火繩的或是燧發的,大同小異。首先是裝彈慢,其次是必須直立着裝彈,三是火藥和彈丸分裝,射擊精度低;四是觸發與射出子彈有一個延 時,特別對運動目標而言,大大影響了瞄準的精度。原因是火繩槍在扣扳機到觸發之間,大約有1秒左右的延時,射手在此期間,只能一直爭取槍口對準目標,直到 激發爲止。燧發槍更能應付潮溼天氣,但同樣有時延時,而且通常擊發幾次才能實現射擊。因此對於防守方來說,針對進攻中的運動目標來說,精確瞄準是沒有意義 的,所以防守戰術都是密集排隊,集中射擊,這樣就解決了射擊精度的缺點。同時自已的隊列成爲對方炮火的打擊對象。因此精通炮兵戰術的指揮官如拿破崙,等同 於可以用火炮,阻止對方形成有效的步兵防禦。

皮克特衝鋒——葛底斯堡戰役的高潮,皮克特衝鋒爲何失敗了?

火槍的威力大大增強,炮火的威力仍然保留在拿破崙時期稍強的程度。射程超過步槍時,只能使用殺傷力不足的實心彈,針對步兵集團有效的霰彈,射程還比不上步 槍。因此,南北戰爭時期的步兵就只能依靠不可靠的實心炮彈的支援,冒着敵人的彈雨,衝鋒到足夠自已步槍發揮威力的距離內。對於進攻一方來說,除炮火的壓制 外,需要儘可能快速地衝鋒到對方的陣前,同樣密集射擊,在對方步兵隊列潰散後發起再衝鋒,就可以摧毀對方的防線。這樣就有了南北戰爭開始後,一次次傷亡慘 重的衝鋒。因爲當時的官兵都以爲,只有衝得快,對方瞄準才困難,纔可以減少傷亡。而事實上,當時已經出現了後膛槍的前身,採用鐳汞撞針的新式恩菲爾特步槍 剛剛裝備北軍。這種子彈儘管仍然是前膛槍,但因爲是彈頭與裝藥一體化,因此可以半姿裝彈。更重要的是,撞針讓擊發達到了實時,扳機時瞄準的指向就是子彈的 方向,因此大大增加了射程和精確度,射擊的速度也從每分鐘三發,提高到一分鐘十發的水平。簡單的算術可以知道,意味着北軍當時的有效火力,提高了十倍左 右。因此以前的衝鋒戰術,事實上已經是自殺性。

所以不出後人意料,但大大出乎李將軍意料地,皮克特衝鋒徹底失敗了。皮克特師團的八千弗吉尼亞子弟,在兩翼另外兩個師的七千士兵的策應後,向着北軍據守的 山頂發起衝鋒。衝鋒以前,南軍所有炮火已經傾盡全力對北軍在山頂的防線發動炮擊,甚至造成了當時新任師長的謝里登部三分一士兵的傷亡,——這是由於剛剛使 用了開花炮彈的原因,——但是皮克特師團八千官兵,仍然在不過半小時的衝鋒中,在北軍的彈雨下,傷亡殆盡。

皮克特衝鋒——葛底斯堡戰役的高潮,皮克特衝鋒爲何失敗了? 第2張

羅伯特.李到此時才如夢初醒,意識到對面北軍的強大。但是米德此時卻震懾於南軍進攻的氣慨,同樣過分高估了南軍的實力,他以爲對方的實力至少超出自已一 倍,纔會發動如此兇猛的進攻。因此當李將軍命令全軍撤退時,米德地命令全軍趕修工事,準備南軍預備隊的第二次進攻。林肯因此抱怨:如果米德還有一點勇氣, 馬上發起反攻的話,戰爭就當天就將結束,——作爲事後諸葛亮,這也許是實情。李將軍的南軍,得以安然撤出葛底斯堡戰場,但受困於大雨和波托馬克河的暴漲, 一時未能回到弗吉尼亞根據地。同樣如夢初醒的米德,這時才下令全軍追擊。在南軍組織渡何的瀑布區,米德的優勢軍團,此時佔有三比一的優勢,對着半渡中的南 軍發起皮克特式的衝鋒,試圖“半渡而擊”殲滅南軍主力於渡口。結果,幾千北軍士兵以皮克特師團失敗的方式,倒在南軍的狙擊防線前面,而南軍火力和地形,都 遠遜於葛底斯堡北軍。因此也可見當其時的進攻戰術之不得力。

葛底斯堡戰役到此結束,雙方多達51000名士兵陣亡,幾乎同樣數量的士兵受傷,其中三分一被截肢。葛底斯堡戰役是南北戰爭最慘烈的一戰,但並不是雙方最 慘烈的衝鋒。一年後,格蘭特在野林向南軍防線的衝鋒,將近1.8萬北軍陣亡;冷港之戰,仍有1.2萬北軍倒在衝鋒中。南北戰爭被認爲是第一次近代化戰爭, 五十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大戰的主要戰術和技巧都出現在南北戰爭之中,原因就在於,從皮克特式衝鋒身上,已經可以預見到,當機關槍和速射炮進一步 加強了守方火力時,攻方的衝鋒將是何等的自殺!1916年索姆河之戰,六萬英軍在四個小時內倒斃在德軍火力下,凡爾登之戰,德皇近衛軍的勃蘭登堡團兩千 人,僅僅在一個小時後就只剩下90個壯丁;希特勒所在的團,在第一次衝鋒後只剩下一半活人。1937年9月,三個廣東師在上海大場,向日軍一個聯隊的陣地 發起衝鋒,一天之內三個師長連同1萬2千官兵陣亡!……,歷史如此殘酷!它們的開始,就是皮克特衝鋒。

戰後,林肯總統駕臨葛底斯堡戰場,發表了著名的,但是缺乏實質內容的《葛底斯堡演說》,大意是說:“北軍士兵繼承了先輩獨立戰爭的遺志,爲美國的獨立英勇 戰鬥”之類。中國和蘇聯等同樣採納了美國官方這一政治正確的解讀,但此說並未得到美國人的廣泛認同。比較有代表性的反駁的話是:“沒有比林肯的話更虛假的 了,……,在葛底斯堡戰場上,象他們的先輩一樣,爲獨立而戰的,不是北軍的士兵,而是那些前赴後繼的南軍戰士;北軍士兵只是爲自已的生命而戰”。通過《蓋 茨堡之役》以及對南北戰爭的瞭解,這一批評性的觀點,大致真實,也是美國社會對南北戰爭的主流觀點。戰後,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南北雙方陣亡將士,一律視同 爲國捐軀,都是愛國者,沒有正義與邪惡之分,只是歷史的錯誤,需要的是現實的和解。這種對待內戰的態度,全世界到目前爲止,也只有美國所僅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