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主要出土文物

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主要出土文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家窯文化,1923年第一次在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被發現,因此而得名。主要分佈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帶,被評爲“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簡介

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曾經稱甘肅仰韶文化。考古認爲人口壓力、農業經濟與狩獵、採集經濟的結合是馬家窯文化從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歷經了一千多年的發展,有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等四個類型。

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主要出土文物

馬家窯文化是齊家文化的源頭之一。

馬家窯文化形成後,最先由渭河上游向洮河、大夏河和湟水流域傳播。第二階段由渭河上游向東翻越隴山進入關中平原,向南翻越西秦嶺山地,經西漢水上游進入白龍江下游。第三階段由白龍江下游經陰平道、扶文鬆州道南下岷江上游,由涇河上游翻越六盤山西進黃河支流清水河流域。第四階段由湟水支流大通河下游、黃河支流莊浪河谷、烏鞘嶺至河西走廊東部,由洮河下游先後進入洮河上游和白龍江上游。第五階段在河西走廊和白龍江流域內繼續擴展。

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主要出土文物 第2張

  馬家窯文化

最初發現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最早發現於馬家窯遺址而得名,年代約爲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馬家窯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洮河西岸的馬家窯村麻峪溝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質學家兼考古學家)在甘肅臨洮馬家窯村發現一處遠古文化遺址,定名爲仰韶文化馬家窯期,在當地發掘了大量的上古時代代表華夏文化的彩陶器皿。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可知,在甘青地區早於馬家窯文化且與馬家窯文化類型關係最爲密切者當屬仰韶文化。

文化命名

馬家窯遺址雖發現較早,但以其命名卻是20世紀40年代的事。對馬家窯文化的命名,以及是否將半山、馬廠類型包括在內,考古界曾有過許多爭議,意見還沒有完全統一。最早對馬家窯遺址進行調查發掘的安特生,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存和廣河的半山遺存合稱爲仰韶期或仰韶文化,爲了與河南、陝西的仰韶文化相區別,也稱之爲甘肅仰韶文化。1944年—1945年夏鼐先生(原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到甘肅進行考古工作,爲了確定馬家窯期與寺窪期墓葬的關係,發掘了臨洮寺窪山遺址,認識到所謂甘肅仰韶文化與河南仰韶文化有頗多不同,認爲應將臨洮的馬家窯遺址作爲代表,稱之爲馬家窯文化。此後馬家窯文化在學術界得到承認,它以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向世人展示了圖案精美、內涵豐富、數量衆多,達到世界巔峯的彩陶文化。

 文化解讀

1996年,甘肅省臨洮縣成立了第一個民間專業研究馬家窯文化的社會團體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2003年,臨洮縣馬家窯文化研究會升格爲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

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活動以甘、青地區分佈的大量的馬家窯彩陶爲得天獨厚的研究基礎,對彩陶紋飾圖案進行了深入研究,把馬家窯文化的研究拓展向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個領域,從民族學、民俗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挖掘究,以期找到人類關注的、期待解決的許多問題的文化源頭。馬家窯文化研究會的研究活動,填充了歷史文化研究中對紋飾圖案解讀的學術空白,會長王志安成爲這一研究活動中的領軍人物,他對馬家窯文化的解讀和研究,使馬家窯文化向深層次、跨地域傳播和認同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馬家窯文化的神奇與輝煌。

一個對馬家窯文化的研究熱、收藏熱正在形成。

類型與分期

馬家窯文化包括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文化類型,從已經發現的有關地層疊壓情況看,馬家窯類型早於半山類型,半山類型早於馬廠類型。從以往發現的資料就可以看出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相承、相似的因素很多,關係密切。

馬家窯類型和半山類型,過去限於資料太少,認爲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因此,有人曾主張將馬家窯類型單獨稱爲馬家窯文化,與半山--馬廠文化分開。

康樂邊家林、蘭州關廟坪出土的陶器,補充了馬家窯到半山類型發展的中間缺環,這些陶器無論是器型還是花紋都有馬家窯類型的一些遺風,而且還反映出了半山類型的一些特色,過渡性的特點非常突出,從而表明半山類型是從馬家窯類型演變而來。

馬家窯文化的重要遺址有東鄉林家、臨洮馬家窯、廣河地巴坪,以及蘭州的青崗岔、花寨子、土谷臺、白道溝坪與永昌鴛鴦池和青海樂都柳灣等20多處。1988年,臨洮馬家窯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爲“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地區分佈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地區,以隴西黃土高原爲中心,東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東北部,北達寧夏自治區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佈區內主要河流爲黃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馬家窯類型主要分佈在甘肅中南部和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地區的涇、渭水上游,以及白龍江、湟水、洮河、莊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類型分佈範圍基本與馬家窯類型相同,但已逐漸西移。馬廠類型的分佈則更爲向西。

文化特徵

馬家窯文化的村落遺址一般位於黃河及其支流兩岸的臺地上,接近水源、土壤發育良好。房屋多爲半地穴式建築、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狀有方形、圓形和分間三大類,以方形房屋最爲普遍。方形房屋爲半地穴式,面積較大,一般在10平方米-50平方米左右,屋內有圓形火塘,門外常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圓形房屋多爲平地或挖一淺坑起建,進門有火塘,中間立一中心柱支撐斜柱,房屋呈圓錐形、分間房屋最少,主要見於東鄉林家和永登蔣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間設一火塘,側面分出隔間。

喪葬習俗

馬家窯文化的墓葬,經發掘的有2000多座,墓地一般和住地相鄰,流行公共墓地,墓葬排列不太規則,多數爲東或東南方向。盛行土坑墓,有長方形、方形和圓形等。葬式因時期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一般有仰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二次葬。墓葬內一般都有隨葬品,主要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少數隨葬糧食和豬、狗、羊等家畜。有的墓地的隨葬品,男性多石斧、石錛和石鑿等工具,女性多紡輪和日用陶器,反映出男女間的分工。隨葬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着差別,而且越到晚期差別越大,有的隨葬品達90多件,而有的一無所有。這種貧富差別的增大,標誌着原始社會逐步走向解體和中國文明曙光的來臨。

陶瓷工藝

馬家窯文化製陶業非常發達,其彩陶繼承了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爽朗的風格,但表現更爲精細,形成了絢麗而又典雅的藝術風格,比仰韶文化有進一步的發展,藝術成就達到了登峯造極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條盤築法成型,陶質呈橙黃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細膩。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爲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製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嫺熟的繪畫技巧。彩陶的大量生產,說明這一時期製陶的社會分工早已專業化,出現了專門的製陶工匠師。彩陶的發達是馬家窯文化顯著的特點,在我國所發現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馬家窯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內彩也特別發達,圖案的時代特點十分鮮明。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隨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積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研究,越來越受學術界關注,逐漸形成爲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熱點。

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又延續發展數百年,將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馬家窯文化以彩陶器爲代表,它的器型豐富多姿,圖案極富於變化和絢麗多彩,是世界彩陶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奇觀,是人類遠古先民創造的最燦爛的文化、是彩陶藝術發展的頂峯。它不僅是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同時它源遠流長地孕育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它神奇輝煌的藝術魅力還在震撼着我們的心靈。

經濟體系

這個文化羣體的居民以經營旱地農業爲主,大田作物主要種植粟和黍。這兩種穀物的遺存曾分別發現於甘肅東鄉林家遺址的窖穴和蘭州青崗岔的房址中。另外,在青海柳灣墓地的許多墓葬中,也都發現有裝在粗陶甕中的粟,說明這種作物是當時人們的主要食糧。各個氏族營地的房址和公共墓地的隨葬品中,發現了大量農業生產工具,用於翻地的石鏟通體扁薄,略呈長方形,效率很高;收割用的農具很多,主要是石片磨製的和用陶片改制的爪鐮,形狀有長方形穿孔的和兩側打成缺口的兩種。在鐮刀中有一種形制很特殊,也是長方形,但在一端刻成鋸齒,爲馬家窯文化居民所獨創。穀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

馬家窯文化的氏族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還飼養豬、狗、羊等家畜,有些氏族墓地的墓葬中用整隻的豬、狗或羊隨葬。這一現象是家畜飼養業比較發達的證明,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喪葬習俗與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些類似。當時飼養的家禽僅見雞一種,數量尚不多。

雖然農業經濟比較進步,採集和狩獵活動仍是經濟生活的重要方面。各遺址中大多發現了石鏃、骨鏃、石球等。發現的野生動物骨骼較多的是鹿,野豬等。

在社會生產中已經有了相當明確的專業技術分工,原始手工業主要是製陶業、石器製造業、木工作業、紡織業幾種。

 器型代表

馬家窯文化區系中主要有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三種陶器,以彩陶造型最有代表性。這三種彩陶類型是一脈相承發展的,在造型和紋飾上,有其共同的特徵,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馬家窯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但在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中帶有仰韶文化影響的痕跡,越是早期越是明顯。在馬家窯文化彩陶中最多見的是卷緣盆、彩陶碗等,都同仰韶文化中廟底溝類型有相承關係。馬家窯類型的彩陶不管是造型還是紋飾都高於以前的彩陶,是有明顯的獨特性的。它以其精品數量多、製作精美和紋飾的繁複而代表彩陶的高峯。

成型技術

馬家窯類型的器形有壺、罐、盆、鉢、瓶、勺等,不見鼎一類的三足器,也不見陶炊和圜底釜,但尖底瓶佔一定比例,多爲平口或侈口尖瓶;碗、鉢、盆一類器物腹部較淺,腹部曲線呈圓弧形。外形比例均衡,棱角分明,線條流暢,大多爲細泥紅陶質,質地堅硬,火候很高,底色橙黃或米黃,一般打磨光滑。其中小口瓶、細頸碩腹壺、大口長腹甕以及泥質加砂彩陶盆、鉢與帶嘴鍋等,造沏新穎別緻,最具典型性。這種造型明顯地帶有審美的追求,它爲相應的紋飾的創造打下了基礎。有研究者認爲,馬家窯類型彩陶,從造型看,除半坡、廟底溝巳有的盆、鉢外,出現,瓶、壺、甕等大型器形’這很可能是人們掌握了將兩個半球分別盤築再合起來捏合、抹平,最後加下頸、底部的先進成型技術。

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

文化價值

文化是歷史的縮影,時代的一面鏡子。馬家窯文化的高度發展,是新石器時期華夏文明晨曦中最絢麗的霞光,折射着中華先民在遠古時代所達到的多項文化成就,馬家窯文化不僅包含着史前時期衆多神祕的社會信息、文化信息、同時它創造了中國畫最早的形式。馬家窯文化彩陶的繪製中以毛筆作爲繪畫工具、以線條作爲造形手段、以黑色(同於墨)作爲主要基調,奠定了中國畫發展的歷史基礎與以線描爲特徵的基本形式。彩陶是中國文化的根,繪畫的源,馬家窯文化將史前文化的發展推向了登峯造極的高度,創造了繪畫表現的許多新的形式,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圖畫,就是神奇豐富的史前“中國畫”。

觀賞價值

馬家窯文化,產生在遙遠的史前時代。它的圖案之多樣,題材之豐富,花紋之精美,構思之靈妙,是史前任何一種遠古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它豐富多姿的圖案構成了典麗、古樸、大器、渾厚的藝術風格。它神奇的動物圖紋,恢宏的歌舞,對比的幾何形狀,強烈的動感姿態,象黃河奔流的千姿百態,生生不息,永世旋動。它象黃河浪尖上的水珠,浪濤起伏,臻成彩陶藝術的高峯。它留下的極其豐富的圖案世界,永遠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它所給予我們的欣賞價值是任何現代藝術都不能代替的。越是遙遠的文化,就越能成爲現代生活中最珍貴的收藏觀賞品。馬家窯文化彩陶的欣賞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

收藏價值

要看一種物品的收藏價值,就要看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觀賞價值和增值價值等。所有的遠古陶都有歷史價值,而馬家窯文化古彩陶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是其它遠古文化類型的古陶器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它的巨大增值潛力,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藏隊伍的迅速擴大,將進一步被人們所認識。2000年以來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價格,每年都以翻倍的速度增長,成爲收藏界十分耀眼的新星。

馬家窯文化是分佈於甘肅一帶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彩陶文化,其彩陶佔整個陶系的20%-50%,隨葬品中可達80%,而且成型與裝飾技術也至爲發達。自本世紀二十年代瑞典人發現此類文化遺存以來,馬家窯文化一直處在學術界熱烈的討論中。有關中國古代彩陶是本土發生還是西方傳入的課題的研究使之聲望日隆,其富麗神祕的圖案及多變的造型也令藝術家愛不釋手。但無論對這些問題作出怎樣的詮釋,馬家窯文化炊食具本身的精美已足以讓後人垂涎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