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霞飛元帥:被稱爲“遲鈍將軍”卻能戰勝德軍

霞飛元帥:被稱爲“遲鈍將軍”卻能戰勝德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約瑟夫·雅克·塞澤爾·霞飛(1852-1931),法國元帥,軍事家。畢業於綜合性的工科學校。1872年,他以工程兵技術軍官的身份開始服役,以其堅強的毅力和有條不紊的工作作風,逐漸獲得上司的信任。1900年起先後任國防部工兵處處長、旅長、師長、軍長等職。1911年任最高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法軍總參謀長。霞飛性格穩重,木訥寡言,雖略顯遲鈍,卻極其堅韌,人稱“遲鈍將軍”。

1911年的歐洲已走到了戰爭的邊緣。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氣勢,霞飛主持制定了新的對德作戰計劃,即“第17號計劃”。與其對手小毛奇相比,霞飛顯得不夠大膽,也缺乏足夠的想象力。他認爲德法邊境將是未來德軍入侵法國的唯一方向,因此他把法軍主力部署在這一地區,而在法比邊境和法國北部只部署很少的警備部隊,基本沒有設防。

戰爭爆發後,德軍執行“施利芬—小毛奇計劃”,恰好從法軍設防薄弱的方向攻入,完全打亂了霞飛的作戰計劃。在德軍潮水般的進攻面前,法軍匆忙組織了5次邊境戰役,結果先後失敗,被迫全線撤退。德軍在突破法國北部邊境後長驅直入,威脅着首都巴黎。霞飛的“第17號計劃”宣告破產。

霞飛元帥:被稱爲“遲鈍將軍”卻能戰勝德軍

德國人似乎已經穩操勝券,而法國則面臨着滅頂之災。在這樣的形勢下,霞飛表現出特有的沉着和冷靜。他一面命令法軍後撤,避免陷入德軍包圍圈中;一面迅速高速部署,組建第6、9集團軍以加強左翼。1914年9月2日,法國政府接受霞飛的建議撤出巴黎,遷往波爾多。與此同時,霞飛在巴黎東北和馬恩河以南地區佈設重兵,準備給德軍以毀滅性的打擊。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爲一時的勝利所陶醉,認爲西線大局已定,於是從西線主突方向抽調兵力動搖東線,並分兵圍攻比軍那幕爾、莫伯日和安特衛普要塞,導致右翼集團兵力銳減,這就給霞飛下達反攻的命令併發布戰鬥動員令:“國家存亡在此一戰,我提醒大家不得瞻前顧後,必須全力進攻,擊退敵人……寧可就地戰死,不可後退一步”。從5日開始,馬恩河一帶長達200公里的戰線上硝煙瀰漫,至9月9日,德軍右翼主力受挫,陷入被分割包圍的境地。這時小毛奇才如夢初醒,慌忙下令全線撤退。馬恩河戰役的失敗宣告了德軍速決戰略的破產,霞飛則因此名聲大震。

1916年,德軍因在東線的戰略進攻未獲進展,決定將戰略重點再度轉移到西線,並在西線祕密集中兵力,由德國皇太子威廉親自率領,準備用凡爾登這塊磨盤“碾碎英法聯軍”。一時間,凡爾登上空戰雲密佈。霞飛認識到法國的安危繫於凡爾登一役,決定採取緊急行動,在10天內調集19萬援軍準備與德軍決一死戰。2月21日,戰幕拉開,德軍先發制人,向法軍築壘地域發動了潮水般的進攻。霞飛針鋒相對,採取以磨盤對磨盤的戰術,令法軍死守陣地。雙方你來我往,展開了“拉鋸戰”,傷亡極爲慘重。凡爾登戰場成了名副其實的“絞肉機”和“屠殺場”。從2月至10月,德軍先後發動三次進攻高潮,投入50個師與法軍69個師血戰,未達成戰役企圖。爲減輕凡爾登守軍的壓力,從7月1日開始,霞飛指揮英法聯軍在索姆河地域發起對德軍的強大攻勢,迫使德軍下調進攻勢頭。在掌握戰役主動權之後,法軍於10月和12月實施兩次反擊,並取得勝利。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大的戰役轉折點,也是霞飛爲法國軍事史增添的重要一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