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日本爲何選擇進攻珍珠港?而且還是偷襲呢?

日本爲何選擇進攻珍珠港?而且還是偷襲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納粹德軍在歐洲戰場的勝利,使日本決定儘快佔領法國、荷蘭、英國在亞洲的殖民地。1940年8月1日,日本外相松岡洋佑發表“皇道外交宣言”,其中稱“要根據我們皇道之偉大精神,首先建立以日、滿、華三國爲一環的‘大東亞共榮圈’”。這是日本政府第一次正式使用“大東亞共榮圈”一詞。

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由“東亞共榮圈”和“南方共榮圈”兩個部分構成。東亞共榮圈主要由“日、滿、華”組成,“南方共榮圈”主要是指原來屬於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南方共榮圈”在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作用有兩方面:一是在安全上起保衛核心圈的作用;二是取代歐美列強的宗主國地位,形成一“南方經濟圈”,以滿足戰爭經濟自給自足的需求。

日本的政策嚴重損害了美國利益,引起美國的強烈反應,於是日美矛盾尖銳起來。

有人認爲,自20世紀30年代,面對日本在亞洲的崛起與擴張,美國對日本一直推行遠東的慕尼黑政策,即企圖犧牲他國利益,縱容日本擴張,而維護美國在亞太的根本權益。究竟美國有沒有所謂的“慕尼黑政策”呢?

其實,“遠東慕尼黑”的看法,並不太符合歷史事實。如果美國對日本推行這個政策,爲什麼美國一直把日本作爲自己的假想敵?美軍戰前曾制定過5個代號“彩虹”的作戰計劃,其中“彩虹—2”、“彩虹—3”和“彩虹—5”號作戰計劃,都是對日作戰決策。從軍事角度講,如果一個國家的主要假想敵始終針對一個國家,那麼它會同這個“假想敵”狼狽爲奸嗎?

可是,既然美國以日本爲假想敵,但面對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範圍的擴張,爲什麼一直對日本不主動進攻呢?簡單地說:一是美國傳統外交政策制約它的戰爭決策;二是美國傳統的孤立主義也不允許政府參戰;三是戰爭是一種高風險的行爲,國家要採取戰爭政策必須考慮到戰爭成本與利益的平衡問題。

日本爲何選擇進攻珍珠港?而且還是偷襲呢?

正因爲如此,美國一直對日本警惕,但並不採取使矛盾升級爲戰爭的政策。而“遠東慕尼黑”一說,不過是學者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當然,美國這種“不使戰爭升級”的政策,也是有限度的,這就是不能影響到它的根本利益。而日本對東南亞的佔領,則被美國認爲,自己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於是立即給予強烈反應。

7月28日,日軍佔領了越南。這個行動大大激怒了美國人。美國國務卿赫爾要求總統羅斯福對日本實行更加強硬的禁運。在日本佔領越南的前兩天,美國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的所有資產;8月1日,又宣佈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美國一領頭,英國、加拿大、荷蘭、新西蘭、東條英機在戰時大本營講話,決定發動太平洋戰爭

埃及等國家也對日本實施了制裁措施。這對於日本打擊太大了。日本是一個資源比較匱乏的國家,絕大多數戰略物資需要進口。美國帶頭禁運,等於掐住了日本的脖子,美國報紙說:“這一招是除了開戰以外的最嚴厲的打擊。”

面對美國的制裁,日本高層極爲擔憂。海軍軍令部部長永野修身海軍大將估計,現在日本的石油儲備可用兩年的時間,如果打起仗來,只能使用一年。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決定不惜對美一戰。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會議通過了《帝國國策實施要領》,正式提出:“帝國爲確保自存自衛,在不惜對美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10月下旬爲期,完成戰爭準備。如果至10月上旬外交談判仍不能實現我方要求時,即決心對美開戰。”

10月18日,東條英機接替近衛任日本首相。東條這個人擔任過駐東北關東軍憲兵司令,爲人心毒手黑,是個強硬的南進戰略堅持者。他組閣後,在南進戰略上比近衛內閣走得更遠。於是,這就意味着與美國的戰爭越來越近了。11月5日,御前會議批准《帝國國策實施要領》,將發動戰爭的時間定爲12月初。

日本爲何選擇進攻珍珠港?而且還是偷襲呢? 第2張


11月15日,日本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了《關於促進結束對美、英、荷、蔣戰爭的草案》,規定戰爭的要領爲:“實施閃擊戰,摧毀美、英、荷在東亞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根據地,確立戰略上的優勢,同時確保重要資源地區和主要交通線安全,造成長期自給自足的態勢;用盡一切手段,引誘美國海軍,適時加以殲滅。”

兩國能否有發生戰爭的可能,是根據兩國間的矛盾性質和解決矛盾的方法而定的。如果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其他任何辦法也解決不了了,雙方也就走到戰爭的門檻了。這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一樣。

然而,至於在哪裏、用什麼理由、用什麼方式開戰,則是導火索的問題。用目前社會流行的語言說,也就是“講究不講究”的問題。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肯定要爆發,但薩拉熱窩事件不過是偶然性的導火索。至於是宣戰後再戰,還是不宣而戰,那就是講究不講究的問題了。“講究”的,一般宣戰後再戰,“不講究”的,不宣而戰,我們通常說某某國背信棄義地突然向某某國發動了戰爭,就是屬於這一類“不講究”的戰爭。

美國與日本遲早要發生戰爭,這是必然的,因爲戰略上他們的矛盾已到了非戰不可的程度。那麼,美日間的戰爭將在什麼地方開始呢?

有三個選擇:

一個是美國的本土;一個是威克島或關島;一個是夏威夷。

如果日本進攻美國本土,最能體現戰爭中的騎士風度,也最不可能,因爲日本沒這個條件。不說別的,就是距離,如果經珍珠港的話,那麼日本本土距離美國本土達5300海里,將近1萬公里。這麼長的距離,日本艦隊怎麼能過去?過去了,怎樣實施登陸作戰?登陸後,怎麼向縱深發展進攻?到了縱深,怎麼佔領美國全境?這一系列的問題,對於日本來說,進攻美國本土等於神話故事,是不可能的事情!

進攻本土不行,那麼再看進攻威克島和關島行不行?

這兩個島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基地,比起美國本土來說,距離日本近多了。關島距離東京1400海里;威克島距離東京更近,只有1300海里。這兩個島都是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然而,這兩個島嶼太小了,小到威克島的陸地面積只有8平方公里,關島稍大,陸地面積也不過十幾平方公里。美軍在這裏駐兵也不過幾百人(在關島有500人;在威克島更少,只有450人)。如果日本把進攻這兩個島作爲開戰的地點,好處是遇到的抵抗不大,容易順利取勝。不利的問題是:你把美國這個巨人給弄火了,下一步怎麼辦?美國那龐大的太平洋艦隊出動與日本作戰怎麼辦?

所以,日本進攻威克島與關島也不合適。

最後只有進攻珍珠港了。珍珠港位於夏威夷羣島的瓦胡島上,距離美國本土2090海里,距離日本本土約爲3200海里,恰恰扼東、西太平洋之海、空交通要衝,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美國人是把這裏作爲“兩洋戰略”的地理支點或者說是戰略軸心。爲遏制日本擴張,美國太平洋艦隊自1940年夏季開始就以珍珠港爲基地活動於太平洋上。

日本人認爲,既然日本沒有佔領美國本土的戰略企圖,那麼進攻珍珠港與美國開戰則是最佳的選擇。因爲如果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向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大型艦船和飛機發起攻擊,使其在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和參戰,既可以奪取戰爭初期的制海、制空權,保證日本南進的翼側安全,又可以挫傷美國海軍及美國人民的士氣,消除美國對日本國土發動突然襲擊的可能。等美國恢復過來,日本在東亞與東南亞的戰爭已經結束了,那時,我再與你美國人談判,就好辦多了。

所以,日本要對美國開戰,最好的地點就選定在珍珠港。關於這一點,日美雙方都考慮過。1927年,美國海軍記者拜沃特曾寫了一本書《太平洋戰爭》。在這部書中,這個美國海軍記者就設想了日本將以攻擊珍珠港挑起對美國的戰爭。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曾將這部書列爲日本海軍大學的教材,日本海軍高級軍官都看過這部書,並做過有關的演習計劃。所以,進攻珍珠港是最爲可能的。

日本爲何選擇進攻珍珠港?而且還是偷襲呢? 第3張


山本五十六是一個美國通,他畢業於哈佛大學,他知道和美國開戰凶多吉少。他曾經對他人說:“你看看底特律的汽車工業,山本五十六在作戰室看看德克薩斯的油田,你就知道我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但是,能不能打贏是一回事兒,敢不敢打又是一回事兒。山本五十六明知道戰爭成本會很大,但是他願意付出成本。

山本五十六有一個特點:善賭,而且賭技高超。1923年,他到摩納哥世界著名賭城的一個名叫蒙特卡爾羅的賭場,連投連中,第二天他再去的時候賭場老闆竟不讓他進去了!或許賭博思維的慣性決定了山本的作戰計劃。他認爲,只能打到美國的痛處,於是選定了珍珠港。

在山本五十六看來,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基地,只要將美國在港內的艦隊殲滅,日軍就可以放手進攻東南亞和南太平洋地區。當美國緩過勁來,恢復了作戰力量,恐怕戰爭已經結束了。

這就是山本五十六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