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初宰相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唐初宰相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初唐宰相房玄齡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被視爲古代宰相的典範,中國古代十大賢相之一。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說他在相位時,“貞觀之盛,羣材蟻附”,“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爲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魏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衛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爲唐宗臣,宜哉!”

唐初宰相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歷史對房玄齡的的讚譽,對他來說絕非浪得虛名。他的卓越之處在於他幫李世民料理朝政,能讓貞觀精英們各盡其才,各得其所。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無私忘我的人,一個將畢生精力奉獻給大唐王朝的人。

房玄齡(579年——648年),名喬,字玄齡。他自小聰明,博覽經史,善著文章,書法超羣,有“倚馬立成”之才。

房玄齡的祖籍是邢臺清河郡,邢臺的清河縣自古爲房氏最重要的福廕之地,後世因清河房氏出了幾位宰相,而讚歎曰:“清河世澤,凌閣家聲,天下房氏,無出清河。”

實際上,房玄齡出生於濟南章丘,成長於齊州臨淄,死後陪葬於唐太宗昭陵。

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攻打隋軍。就是在這個時期,臨近不惑之年的房玄齡看到隋朝已成窮途末日,審時度勢他投奔了李世民。文學家溫彥博早聞房玄齡才名,當時他正在李世民麾中,便把他強力推薦給李世民。李世民對房玄齡一見如故,立刻予以重用,委任他爲渭北道主管軍事機要文書起草的行臺記室參軍,視爲自己的軍師。從此,房玄齡成爲李世民的左右手,跟隨李世民三十多年,李世民繼位皇帝位後,他終成爲唐太宗貞觀一朝的賢相,聞名於後世。

《新唐書·房玄齡傳》中記載,李世民評價房玄齡時曾說:“漢光武得鄧禹,門人益親。今我有玄齡,猶如鄧禹。”

策劃玄武門之變,擁立李世民登基

李淵建立唐王朝之後,將長子李建成立爲太子,次子秦王李世民因爲戰功顯赫,特加封號“天策上將”,位在一切王公之上。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自任官吏,實際上已形成一個獨立的王國。李建成對李世民的“勳德尤盛”產生了極大憂慮,大有養虎爲患的感覺。李世民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也加速了這種鬥爭的激化。一日,李世民從太子建成處宴飲回去,發生“心中暴痛,吐血數升”的中毒現象。

當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激化後,房玄齡在這場鬥爭中充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他早就有輔佐李世民做天下雄主的想法。房玄齡找到李世民的妻兄長孫無忌商量說:“現在嫌隙已成,危機即發,大亂一起,必將危及整個國家的統治。”他建議“遵周公之事,外寧華夏,內安親社”。意即效法周公鋤掉管、蔡那樣,除掉李建成和他的同黨李元吉。經過細緻謀劃,公元626年6月 4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8月,唐高祖李淵禪位而爲太上皇,李世民登上帝位,是爲唐太宗。627年初,改元貞觀。

唐太宗即位後,召集諸大臣評功行賞,太宗認爲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和侯君集應當論功第一,房玄齡進爵爲邢國公。他與初唐其他23位開國功臣畫像一起並供奉於“凌煙閣”。這一封賞遭到了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的反對,他對太宗說:“義旗初起,臣率兵先至。而今房玄齡和杜如晦,不過是刀筆之吏,竟然評功第一,臣竊不服。”太宗反駁說,房玄齡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比得上漢朝的蕭何,理當評爲首功。

房玄齡以一介書生建功立業畫像入“凌煙閣”,受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晚唐詩人李賀在詩《南園》中感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網羅天下英才,以圖帝王大業

房玄齡早在李世民當秦王的時候就幫他做好打理天下的準備,這種準備首先是人才的儲備。房玄齡有意結交許多有才能的謀臣猛將,“潛相申結,各致死力”,爲李世民收羅了一批文武之材,聚集了許多著名文士,號稱“秦府十八學士”,而房玄齡爲十八學士之首,結成了一派很強大的勢力。

唐初宰相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第2張

與房玄齡齊名的杜如晦,就是因爲房玄齡的盡力保護,而留在李世民幕中,後終成爲李世民股肱之臣的。《舊唐書·杜如晦傳》記載,原來杜如晦僅僅是李世民的訓練士兵的兵曹參軍,後來要被調出。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府中英俊被調出的越來越多,別人都不可惜。只有杜如晦聰明識大體,是個安天下的大人才。殿下若想經營四方,取得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聽後十分震驚,連忙留住杜如晦不放,還立即把杜如晦安排到身邊視爲心腹人員。杜如晦的長處是善於判斷,史稱“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爲時輩所服”。《舊唐書》贊曰:“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磐同音,唯房與杜。”玄齡善於謀劃,如晦善於決斷,由此成就了“房謀杜斷”的佳話。後世以房玄齡和杜如晦爲良相的典範。

房玄齡在秦王府十餘年,忠心耿耿,儼然就是秦王李世民的大管家,爲李世民成就一番偉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史稱他:“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瞻,初無稿草。”

房玄齡智能高超、功勳卓越、地位顯赫,他輔佐太宗二十載穩任首宰。但他虛懷若谷、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讓賢。“羣星捧月月隱平,治世夜空燦月明”,是對他特有的名臣氣度、良相風格的贊言。

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打工

唐太宗登基後封房玄齡爲邢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公元630年,房玄齡任尚書左僕射,行宰相之職,總領百司。此後將近二十年,房玄齡一直連任相職,至公元648年病故。

唐太宗遇有什麼大事或難以解決的事都要隨時詢問他。貞觀七年(633年)唐太宗將任命一名代表中央去地方檢察不法的關內道的黜陟使,他拿不定主意便親自向房玄齡請教。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要任命李緯爲民部尚書,也派人去徵求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沒有表示肯定意見,“但云李緯好髭鬚”,唐太宗便因此作罷。可見房玄齡在貞觀一朝他的話語所受重視的程度。

房玄齡長期連任相職,一直兢兢業業,不敢絲毫懈怠。他辦事認真,雖一物一事也不疏忽。史書上稱他:“總管政府各個部門,日日夜夜謹慎小心,盡力竭節,不欲一物失所。”

房玄齡踏踏實實做人,對唐太宗十分忠誠,唐太宗對房玄齡也是十分信任,把用人大權完全交付給他。房玄齡根據唐太宗“量才授職”、“任官惟賢”、“務省官員”的原則,對所有中央官員重新進行了審覈優選,最後只留下精幹人員共六百四十員,房玄齡知人善任,常常向太宗推薦新發現的人才,委以重任。

房玄齡善於發揮別人的長處,“聞人有善,若已有之”。房玄齡常常和唐太宗預先作出謀劃,等待杜如晦作出判斷,用房玄齡的話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結果杜如晦來到時,往往都能和房玄齡的主張默契,心有靈犀。史家稱說:“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彼此相輔相成。

房玄齡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顯爲寬鬆,律條也臻完備,奠定了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對後世影響極大。

他監修國史,主持了對經籍圖書的蒐集整理,從貞觀三年(629年)便着手對兩晉、北齊、北周和樑、陳、隋六朝史的編纂,房玄齡是齊、周、樑、陳、隋五朝史的總監,監修《晉書》。五朝史修成於貞觀十年(636年),《晉書》最後完稿於貞觀二十年(646年)。房玄齡還擔任了唐國史和實錄的主編和監修。太宗貞觀四年(630年),爲了適應科舉考試的需要,太宗決定組織人力校刊統一的《五經定本》,最後由房玄齡召集諸儒“討論得失”,最後統一頒定。

在修本朝史時,房玄齡主張秉公直書,不得曲阿。《貞觀政要》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貞觀十四年(640年),太宗要想看一看修的國史,對房玄齡說:“爲什麼自古來當代國史,皆不令帝王親見之?”房玄齡答道:“國史既善惡必書,可能書寫到人主的非法之處,理當不讓皇帝親見。”唐太宗解釋說:他想看國史別無他意,只是爲了鑑戒自己。房玄齡和魏徵才同意他看了。

締造貞觀之治,聲譽彪炳青史

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唐初宰相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第3張

締造“貞觀之治”最重要的人自是離不開房玄齡。作爲宰相,房玄齡開國有功,卻從不突出自己。王圭、魏徵以諫諍聞名,他就竭盡全力給他們提供機會;李靖、李世善於帶兵,他就在後方做好後勤支持。無論多麼複雜的爭執最後到通達睿智的房玄齡手裏,都會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濟的“合力”。因而羣臣對房玄齡評價亦很高,魏徵曾對唐太宗評價房玄齡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爲,臣不如玄齡。”

房玄齡用人不拘一格,從來對人不求全責備,也從不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而是隨其才能量人錄用,不以出身貴賤爲限。

房玄齡用人還表現在寧缺毋濫上。對於一些重要崗位,找不到合適的人,他就自己先承擔起來。史稱,有一個時期,管理財政的度支部門缺少合適的人選,房玄齡“寧虛其位,而不以與人”,因爲這是“關天下利害”,“民力所繫”的要害部門,是決不可交付給“聚斂之臣”的,他自己親自當起大唐帝國的“大管家”。這種“寧受吝權之譏,而不忍冒昧以與下”的精神,可謂用心良苦。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貞觀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絕少貪污的王朝,說沒有也許太絕對了,這自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稱道的政績。在李世民統治下的中國,皇帝率先垂範,官員一心爲公,吏佐各安本分,濫用職權和貪污瀆職的現象降到了歷史上的最低點。這個政績自然離不了房玄齡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付出。

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問大臣:“自古那些開創一代帝國的帝王都是雄才大略,可是到了他們的子孫那裏,卻是很多都發生了亂政現象,這是爲什麼呢?”房玄齡答道:“那是因爲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識人間情僞和理國安危的緣故。”以此來警戒唐太宗不要過於寵愛子孫。

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你擔負蕭何一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

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打算再次東征高麗。這時房玄齡已經重病纏身,唐太宗出征前,他仍然不顧重病,書寫諫表,上呈太宗。他對兒子們說:“當今天下安靜,各得其所,唯東討高麗,將要成爲國家大患。吾知而不言,會銜恨入土,死不瞑目的。”此表寫得十分誠摯懇切,使唐太宗十分感動,嘆息道:“此人危篤至此,尚能憂我國家,實在難得。”

客觀地說,房玄齡並沒有一項拿得出手的“突出政績”。然而天下人都知道,這個國家少不了他。貞觀時代是一個有個性的時代,魏徵的直諫,長孫武忌的高傲,徐懋功的玲瓏,他們個個都功勳卓著,個性張揚。而只有房玄齡不顯山不露水,儼然四平八穩,如同一個麪糰,但整個朝廷離不開他,李世民更離不開他。別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運轉,而沒有了他,朝廷將立馬陷入一團混亂之中。他摸透了每一個人的脾氣,調合成萬衆一心同舟共濟的強大力量。彷彿,他天生就是來給李世民來做宰相的。

房玄齡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愛無疆,一個人平衡了朝野。在貞觀之治的豐碑上,彷彿處處都沾染了他的氣質,留下了他的印記。

唐太宗三次賦詩讚譽房玄齡

對房玄齡做出的巨大貢獻,唐太宗李世民曾三次爲其賦詩予以讚譽。

《賜房玄齡》: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

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

還有一首《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寫道: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參差麗雙闕,照耀滿重闈。

仙馭隨輪轉,靈烏帶影飛。

臨波光定彩,入隙有圓暉。

還當葵霍志,傾葉自相依。

一位開國君王,爲一位大臣三次賦詩,足見其對玄齡公之倚重。

唐初宰相房玄齡是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 第4張

鞠躬盡瘁,流芳百世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齡病重,房玄齡臥牀期間,唐太宗不斷派人探望,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悽愴。“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爲改容悽愴”。

8月份房玄齡病情加重,爲了方便探視,太宗讓鑿開宮牆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房玄齡臨終前,比房玄齡年輕了二十歲的李世民也得了重病,他讓人把房玄齡擡到殿中,在御座之側放下,君臣對坐流淚,默默地相視無言。“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短短兩句話體現了君臣二人之間深厚感情。在病榻上的一代英主李世民送他最忠貞臣子生命最後一程。10個月後,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李世民也病逝。

房玄齡去世後,贈太尉,諡曰文昭,陪葬昭陵。後高宗詔配享太宗廟廷。太宗爲之廢朝三日。唐永徽三年,褚遂良爲玄齡公墓刻“房玄齡碑”,碑文二千餘字,“道光守器長琴振音,方嗣虞風仙管流聲”一句流傳千古。

唐人柳芳嘆道:“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總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稱爲賢相。可是無法形容他的偉大,德行可說是相當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禍內亂,而房玄齡、杜如晦不談自己的功勞,王圭、魏徵勸諫國君,而房玄齡、杜如晦讓位給他們;李世勣、李靖善於統御部衆而房玄齡、杜如晦採用他們的意見。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卻把善處歸給國君。說他們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當的。”

司馬光、歐陽修後來寫有關這段歷史評論時,都予以全文抄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歷代古人像贊》中在玄齡公畫像左上角所題對聯一副:“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這是對房玄齡十分中肯的評價。

房玄齡在世時就被人視爲“國器”,被稱是唐太宗的一條臂膀。而魏徵是唐太宗的一面“鏡子”。人離開了鏡子,可以照常生活,而缺少了肩膀,正常生存肯定受到影響。

《舊唐書·房玄齡傳》在評價房玄齡時說:“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爲良相焉。”

這段話是說:房玄齡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一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一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讚他是良相。

流芳千古的故事

吃醋的來源。唐太宗一次賜給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房不敢受。李世民知道房的夫人是個有名的悍婦,唐太宗於是派太監持一壺“毒酒”傳旨房夫人,如不讓宰相接受這幾名美妾,即賜飲毒酒。房夫人面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除了落個滿身醋味,並未喪命,原來壺中裝的是醋。唐太宗以此來考驗她,開了一個玩笑。“吃醋”的故事就這樣傳爲千古趣談。

令人遺憾的結局

房玄齡在世時治理家庭也有一定法度。他一直告誡後輩不要強勢凌人,不要驕奢沉溺。他集匯古今聖賢家戒,親書於屏風上,分給各房子嗣,說:“如能留意上面的內容,足以保身成名。”

房玄齡雖然教子極嚴,但結局肯定令他失望的。他辭世後,承襲其“樑國公”爵位和偌大門庭的長子房遺直,違背祖訓,德不壓身,不知進退,終致兄弟鬩牆、遭人陷害,成爲取敗之由。其二子駙馬爺房遺愛和妻子高陽公主參與宮廷政變而被殺。諸子都作爲刑徒流配陵南。房遺愛謀反事件連累了他那個潔身自好的老爹,房玄齡本在唐太宗廟庭裏配享,結果受房遺愛的連累而被剝奪了這一榮譽。令後世遺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