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南宋後來的北伐,爲什麼北方漢人表現冷漠?

南宋後來的北伐,爲什麼北方漢人表現冷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康二年(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北宋滅亡。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一羣北宋遺臣的擁立下登基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自此,金國和南宋開始了長達百年的南北對峙格局。

南宋建立之初,在岳飛、韓世忠等“主戰派”將領的堅持下,南宋曾試圖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當時南宋面臨的形勢極爲有利,首先是擁有一批能征善戰的優秀將領,如岳飛、韓世忠、吳玠;其次是南宋軍隊在同仇敵愾情緒的影響下,個個士氣高昂;再次是當時的北方漢人都熱切盼望着“王師北定中原日”,他們在一些忠於宋朝的將領組織下,在北方許多城鎮組織了抗金義軍,這些義軍在金國軍隊後方發起了游擊戰,使得金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南宋後來的北伐,爲什麼北方漢人表現冷漠?

可是,正當形勢一片大好的之時,以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爲首的“主和派”卻一心想要與金國議和。1141年,南宋與金國簽訂了“紹興和議”。根據“和議”中的約定,南宋和金國劃定了疆界,南宋將整個中原地區都拱手讓給了金國,其中包括極具戰略地位的唐(今河南唐河)、鄧(今河南鄧州)二州。南宋每年春季要向金國交納歲貢銀、絹各25萬兩、匹。比割地賠款更屈辱的是,南宋要向金國稱臣,南宋和金國往來的文書中,南宋稱金國爲“上國”,稱自己爲“弊邑”。宋高宗在派人送給金國的誓表中還恬不知恥地自稱爲“臣構”。

南宋第一次收復中原的行動就這樣遺憾地結束了,事實上這也是南宋唯一一次真正有機會收復中原的時機。

1162年,宋高宗趙構主動將皇位禪讓給了皇太子趙昚,是爲宋孝宗。宋孝宗是一位有理想、有作爲的帝王,他剛一即位,就馬上起用了一批“主戰派”大臣,並積極籌劃北伐中原。

南宋後來的北伐,爲什麼北方漢人表現冷漠? 第2張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南宋方面兵分兩路進取中原,史稱“隆興北伐”。戰爭初期,宋軍進展順利。北方漢人苦盼了二十多年,終於等到大宋王師再度出擊,紛紛表現出了很高的熱情。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南宋軍隊在隨後幾場重要戰役中出現重大戰略失誤,加上前線兩位主將之間出現矛盾,導致軍心渙散。“隆興北伐”最終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南宋和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與“紹興和議”比起來,南宋在這份新的“和議”中地位略有提高,宋金兩國從君臣之國,改爲叔侄之國(金國爲叔,南宋爲侄)。南宋每年向金國的歲貢改稱爲歲幣,每年銀、絹各20萬兩、匹,比“紹興和議”中減少了5萬。

“隆興北伐”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南宋多少從中挽回了一點損失,也並不算完全沒有意義。不過,那些在北方響應南宋王師北歸的漢人們卻倒了大黴。宋金兩國握手言和後,金國自然要開始清算這些在他們後方“搞事情”的北方漢人們。那些加入過義軍隊伍的漢人們,其中有一部分趁機南下偷渡到了南宋,而一些沒跑的或是逃跑過程中被抓到的人,下場就可想而知了。

開禧二年(1206年),在當時宰相韓侂冑的積極推動下,南宋再一次開始北伐,史稱“開禧北伐”。韓侂冑等“主戰派”認爲,此時金國內部混亂,加上天災不斷,正是北伐的絕佳良機。只要南宋大軍北上,北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漢人們自然會前呼後擁的出現。可是這一次,“主戰派”卻完全猜錯了。

“開禧北伐”離“紹興和議”簽訂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時間,原來生活在北宋時期的漢人基本都不在人世了,後來的漢人從一出生開始就是金國人,他們對宋朝基本不存在什麼家國情懷,自然也就談不上熱切盼望王師北歸。而一些支持南宋北伐的北方漢人,早就跑到南方去加入抗金事業了,比如著名的詞人辛棄疾。因此,此時還留在北方的漢人,絕大部分都已認定自己是金國人,沒幾個會選擇支持南宋了。甚至有許多漢人積極報名加入金軍,和他們的女真同胞共同抵禦南宋“入侵”。

南宋後來的北伐,爲什麼北方漢人表現冷漠? 第3張

南宋的“開禧北伐”最終也以失敗告終,宋金兩國重新簽訂了“嘉定和議”。由於這一次宋軍大敗,所以在“和議”談判上就要吃更多虧了。歲幣從每年的銀、絹各20萬兩、匹,漲價到了每年銀、絹各30萬兩、匹,南宋另外一次性支付給金國犒軍錢三百萬貫。

此後二十多年時間裏,宋金兩國一直維持着相安無事的狀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從南北兩路向金國發起了致命一擊,金國滅亡。值得一提的是,金國在最後一刻有許多人選擇了殉國,其中不僅僅有女真人,還有爲數不少的忠於金國的漢人。

隨着金國的滅亡,南宋終於成功報仇雪恨。可是,等待南宋的卻是另一個更可怕的對手,那就是所向無敵的蒙古帝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