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490年,南北朝對峙中的北朝,拓跋北魏的馮太后去世,孝文帝開始親政,一場由他掀起的鮮卑改革運動由此展開。

在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前秦解體兩次重大地緣地震後,鮮卑拓跋族執掌的北魏不僅面臨北方柔然和南朝的威脅,其國土之上的民族紛爭亦未曾消除。孝文帝父親獻文帝在位期間,對鮮卑官員橫徵暴斂,在民族問題上以胡壓漢,進而演化出許多如同後來北齊高歡一般的胡化漢人。

到了馮太后攝政時期,鮮卑族內的漢化胡人亦開始興起。馮太后執政時期就已經剷除了不少鮮卑貴族,但在數次政治鬥爭中,孝文帝看到的卻是整個中原普遍存在的民族矛盾。前秦苻堅淝水一戰而崩的事蹟剛過去不久,孝文帝明白北魏最大的隱患在內不在外,於是毅然決定延續馮太后漢化風格,進行改革。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孝文帝上臺之後,第一步就是將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直系子孫外的鮮卑貴族通通降級處理,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中央集權和加強皇室的權利。當時的鮮卑曾先後崛起慕容、拓跋、宇文、獨孤等諸多大族,孝文帝的改革從一開始就在拔高拓跋一家而打壓其餘大族。另外五胡亂華後遍地林立的塢堡是漢族門閥固守莊園的堡壘,這種城堡模式的存在雖然軍事防衛能力很強,卻不利於對外的交流和發展經濟。所以孝文帝採取均田制,通過軍屯耕戰的模式來促進經濟發展。

改革的發展雖然緩慢推進,採取的措施也並不激進,但阻力依舊強大。爲了躲避鮮卑守舊貴族的制約,孝文帝決定遷都南下。當時的柔然在北方頻頻威脅北魏,而南朝的齊國卻羸弱不堪。因此將都城從靠北的平城前往洛陽不失爲一手妙棋。然而保守派的反對依舊導致遷都困難重重。最終孝文帝使詐,打出南下伐齊的名號率大軍挾百官來到洛陽,當時的鮮卑貴族並不願意南征齊國,眼見已經來到洛陽,木已成舟便不再反對了。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第2張

遷都洛陽確保了北魏對南方漢地的控制,改革土地制度增加了國力,但衣着和言語的差異依舊讓鮮卑人和漢人之間具有很高的辨識度。更爲重要的是身居高位的鮮卑官員不通漢語又如何統治廣袤的中原呢,因此斷北語,一從正音。除此之外,北魏還開啓了類似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做法,改胡服北俗爲漢服漢俗。中山國本爲白狄,修改服飾習俗後融入諸夏體系之內。北魏亦採取的類似的改革政策,官員上任必須學習漢語,否則必須罷免。這種將政策與個人利益掛鉤的舉措,促使北魏改革的效果非常好,但這種效果大多集中在新都洛陽周圍。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第3張

孝文帝的改革並不僅僅止步於此,他要求鮮卑大族改姓、以身作則的提倡胡漢通婚、尊孔尊儒並學習漢地喪葬禮儀等。總之,鮮卑人同漢人之間的任何差異均被囊括在孝文帝改革的範圍之內。如此大規模的變革直接導致了南部鮮卑人演化成爲與漢人無疑的族羣。可是鮮卑不同於白狄,這是一個古老巨大的族羣;北魏也不是中山國,它是整個中原的霸主,廣闊的領地上不同地區的鮮卑人漢化程度不一,也就導致了北魏自身的分裂。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第4張

東晉末年南下的五胡之中,南匈奴內附多年,僅僅社會結構還保持匈奴時期的模式,其餘和漢人無異;羌族本與華夏同爲一支,雖長期盤踞河西保持遊牧風俗,卻在東漢末年日益與涼州漢族豪強相互影響;羯、氐勢力弱小,其中氐族早在先秦時期就已漢化,而羯自身成分複雜且在東晉時期就已經遭受重創;鮮卑是五胡之中人數最多、實力最強、漢化最淺的民族。

當孝文帝改革,將中原鮮卑打造成爲以元氏爲核心,以其他胡漢士族爲附屬的士族集團時,曾經作爲鮮卑軍事貴族並吸納衆多胡化漢人加入的北方六鎮的地位就越來越低了。就這樣以洛陽爲首的新士族集團和以六鎮爲核心的軍事貴族集團之間尖銳對立,最終引發六鎮起義,繼而導致全程當道、軍閥割據,最終北魏分裂。

孝文帝改革,是爲了皇權集中還是民族大融合? 第5張

當然,漢化鮮卑人宇文泰所扶持的西魏逐漸壓制了胡化漢人高歡所扶持的東魏。宇文泰自身雖然是六鎮背景,卻同孝文帝類似,在關隴建立起一個胡漢融合文武雙全的門閥集團,並最終一統天下。

統一後的隋唐,鮮卑族已經不復存在,而融入新鮮血液的隋唐將以文武併發的形態去向世人展示新帝國的力量。中國能從東晉八王之亂後的地獄中爬出,並最終蛻變爲天可汗的帝土,孝文帝改革功不可沒。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