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先秦時期的“說客”爲何是當時最火爆的職業?

先秦時期的“說客”爲何是當時最火爆的職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秦時期的“說客”爲何是當時最火爆的職業?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先秦時期士人遊說活動繁盛,很多士人加入遊說者的行列,這與當時的社會形勢是緊密關聯的,當時社會制度的變遷、社會局勢的變化都爲士人從事遊說活動提供了條件。

先秦時期的“說客”爲何是當時最火爆的職業?

一、社會政治方面:封建制度逐步瓦解,中央集權政治逐漸產生

中國的封建制度起始於周朝,周武王在滅亡了殷商之後,爲了防止商朝遺民的反叛以及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佔有的疆士,武王便把在攻克殷商的過程中得來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自己的同族兄弟、親戚以及在戰爭中立功的功臣,建立諸侯國,讓他們做諸侯,輔助自己管理國家,形成了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王土”,天下所有的人民都是“王臣”的局面,自此西周的封建制度得以形成。

在這種制度背景下,周天子下設諸侯,諸侯下設卿大夫,卿大夫下設士,這四個階層下級隸屬於上級,共同構成了作爲統治階層的貴族,管理人民。又由於西周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天子世代相傳,由嫡長子繼承爲天子,並同時享有土地和權力的繼承權。整個西周社會等級森嚴,各個階層之間不可逾越,形成了《管子》所說的“士之子恆爲士,農之子恆爲農,工之子恆爲工,商之子恆爲商”的局面。

封建制度在西周時比較穩定,但是隨着各個諸侯國實力的增強,周天子和各諸侯的力量發生變化,周天子對各諸侯國的統治能力下降,號令發佈後不能實行,到了周幽王時期,周天子已經沒有了天下共主的威望。

隨着周平王東遷,社會發展進入春秋戰國時期,此時,周天子已經是徒有虛名了,一些比較強大的諸侯國想要取周天子而代之,各國爲了成爲霸主,紛紛進行政治改革,這一系列的改革促使並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到了春秋晚期尤其是到了戰國時期這種封建制度已經崩潰,世卿世祿制度也己解體,貴族和平民之間森嚴的等級被打破,致使一些原本不是貴族的人有機會擔任職務,平民有機會進入士的行列。

此時,“尊王攘夷”的思想已經不存在,各國均將統一天下作爲自己的目標,各國均想要建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一個國家要想稱霸並實現集權,必須有出謀劃策的人才,正是這樣的社會背景,給足智多謀、有才幹的士人提供了四處遊走說服君主的機會。

二、教育方面:官學下移,私學興起

西周時期實行的封建制度,嚴格地遵循宗法制和嫡長子繼承製,社會由貴族來統治,權利、土地、財產和人民均爲貴族所有,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在官府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現象,接受教育是貴族所特有的權利,貴族子弟在官學中學習禮、樂、射、御、書、數,而平民子弟被排除在外。

黃紹萁認爲西周“學在官府”現象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他在《中國教育史》中寫到兩個原因,一是“惟官有書,而民無書也”,即在當時的社會中,所有的典籍、書籍、禮制、樂章均由朝廷製作,爲官家、貴族所有,處於被統治階層的普通庶民沒有資源也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資源;二是“官有其器,而民無器也”,由於古代學習的禮、樂、舞、射等內容都需要有輔助的教學工具進行教與學,這些輔助的教學工具只有官家才能擁有與提供,對於沒有財產的平民百姓來說,他們沒有這些器具,因此平民子弟被徹底的排出了受教育羣體。

先秦時期的“說客”爲何是當時最火爆的職業? 第2張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隨着封建制度的逐步瓦解與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喪失,西周的官學基礎被動搖,王官之學逐漸解體,致使昔日在王宮任職的人不得不走出王宮流落民間,同時官方獨有的文化典籍也流散在民間各地。這些曾在王官任職的人流落民間後,只好靠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謀生,通過聚衆講學的方式向人們講授知識與技能,自此,被官府壟斷的學術文化開始下移,私學逐漸興起與繁榮。

私學的發展爲平民子弟、商人等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民間出現了精通禮樂的文化人,這也爲平民上升爲士階層提供了機會。

三、思想文化方面:學術思想逐漸脫離神權,百家爭鳴局面形成

西周時期推崇“天命”理論,“強調王權的合法性和至高無上的權威性皆來自‘天命’,即‘王權’須靠‘神權’來保證。”到了春秋戰國之際,隨着周王朝失去“天下共主”的權利,禮崩樂壞,這種天命神權思想也被動搖,“重民輕神”的思想開始出現,各國均把民意看作是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的因素,所以有“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的論斷。

正是由於此時神權思想的淡薄,導致學術思想漸漸地脫離神權思想的領域,擺脫神權思想束縛的人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思想觀念,因此也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的繁榮。

由於思想的解放和私學的發展,社會上有知識和聲望的人相繼開始聚衆講學和著書立說,通過講學和著書來傳播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政治主張,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學派逐漸建立起來,他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闡述建國策略和哲學理論,開創了“百家爭鳴”的思想格局。各家之間相互批判又相互影響,在豐富學術思想的同時也爲從事遊說的士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遊說內容。

四、主觀原因:庶民渴求通過學習知識改變自身命運

依照前文的分析,西周社會等級森嚴,實行世卿世祿制,管理國家的權利和接受教育的權利均爲貴族所有,一個人的出身決定了這個人的社會地位,這種身份和杜會地位具有固定性,並且沒有上下流動的機會,學習對於平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因此平民對學習並不具有積極性。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官學下移,私學興起,使得接受教育不再是貴族的特權,平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另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君主可以直接任免官吏,爲了使自己的國家能夠在兼併戰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君主在任免官吏時更多的是考慮他們的學識、才能而不是他們的出身,這就打破了原來的社會等級單向流動的局面,庶人獲得了進入上層社會的機會,有才幹、有能力建功立業的庶人得以進入權力階層。因此庶人可以通過接受教育成爲知識分子即士,然後憑藉自己的才能入仕,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

由於各國君主需要人才幫助自己在兼併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庶人等平民階層希望通過學習知識入仕而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實現“朝爲田舍郎,暮爲侯王相”的願望,所以士人通過遊說的方式向各國君主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各國君主瞭解自己的政治理念與政治才能,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綜上所述,官學下移、私學興起爲庶民提供了接受教育進入士階層的機會,封建制度的瓦解、中央集權政治的出現爲身爲知識分子的士人提供了進入權利階層的機會,士人爲了提升社會地位運用遊說的方法向各國君主展示自己的政見和才華,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建制度瓦解、中央集權政治產生、官學下移、私學興起均爲士人進行遊說活動提供了機會,促進了遊說活動現象的產生與繁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