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爲什麼被替換掉了?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爲什麼被替換掉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在各種影視劇中,都能看到明清時期盔甲的形象。與唐宋時期傳統的甲冑形象相比,明清時期的甲冑似乎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材質,因爲唐宋時期的甲冑以鐵甲和皮甲爲主,到了明清時期,則是出現了大量的棉甲,傳統鐵甲的數量已經非常少見了。那麼,到了明清時期,棉甲爲何取代了傳統的鐵甲,棉甲的防禦能力又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棉甲的發展和普及。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爲什麼被替換掉了?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甲冑的作用。在慘烈廝殺的戰場上,甲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護官兵們的安全,意義類似於現在的鋼盔和防彈背心。尤其是鐵甲,依靠堅固的外殼,通常能夠起到很大的防護作用。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將自己的鐵甲送給了投降的嚴顏,這讓嚴顏非常激動。但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比較低下,並不是所有的官兵們都擁有甲冑。

由於鐵礦石的產量不高,鐵甲無法普及到各級官兵,只有那些中高級將領和王牌精銳部隊纔會裝備鐵甲。至於中低級軍官和普通的戰士們,只有單一的麻布軍服。由於鐵甲的造價比較高昂,到秦漢時期又出現了動物皮毛製作的皮甲,皮甲的防護能力不如鐵甲,但是比鐵甲輕便。雖然鐵甲的防護力很好,但非常笨重。根據記載,宋朝精壯將領使用的鐵甲,分爲1000多塊,總重量達到了40多斤。

長時間使用鐵甲,人的身體會非常疲憊。此外,對於北方地區的官兵們來說,每逢冬天,穿鐵甲基本上等於進入了冰窖,鐵甲根本起不到多少保暖作用。宋朝文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在詩句描述了邊疆將士們的艱辛:“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由於重量、造價和保暖性能原因,鐵甲一直沒有在軍隊中全面普及。所在科技的發展和進步,到了唐朝統治的中後期,紙甲和布絹甲開始出現。其中,紙甲由於造價低廉、比較輕薄,而且防護性不錯,得到了各地軍隊的歡迎。在唐朝的文獻中記錄:“紙甲用無性柔之紙,加以垂軟,疊厚三寸,方寸四釘,如遇水雨浸溼,銃箭難透。”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爲什麼被替換掉了? 第2張

紙甲開始在唐朝軍隊中逐步普及,到了宋朝統治時期,基本上達到了紙甲與鐵甲、皮甲一半對一半的情況。在宋朝的文獻中,宋朝福建路泉州知州關於軍備問題,曾經上奏說:“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

由此可見,紙甲的數量已經基本與鐵甲、皮甲持平。紙甲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後期的保養,紙甲比較容易損壞,普通的士兵無法進行維修,對後勤部門的壓力很大。在元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開始出現棉甲的出現。元朝軍隊使用棉甲,只有式爲了官兵們保暖,同時起到防護作用。百餘年之後,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統治。在明朝統治的前期,鐵甲、皮甲和棉甲幾乎同時使用。對於江南、西南、嶺南等地的駐軍來說,對鐵甲非常頭疼。

根據明朝《武備志》的記載:“雨地溼,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今擇其利者,步兵性有輯甲,用輯布不等。若紙綿俱薄,則箭亦可入,無論鉛子。今需厚一寸用綿密輯,可長至膝。”從記錄來看,鐵甲在南方地區,出現了生鏽和潰爛的情況。鑑於倭寇使用的藤甲,明朝軍隊開始使用紙甲或者棉甲。

棉甲並非簡單一層棉花,首先需要七八斤棉花爲原料,經過反覆捶打,使之成爲薄薄的一層。然後中間加入不同厚度的鐵片,再用鉚釘固定,從而形成了棉甲。棉甲的防禦能力很不錯,根據明朝文獻的記載:“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爲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從記錄來看,棉甲能夠同時兼顧保暖和防護的雙重作用。

秦漢至唐宋的鐵甲,到了明清爲什麼被替換掉了? 第3張

當然,由於重量的原因,棉甲的防護力不如鐵甲。爲什麼棉甲會取代鐵甲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科技的發展。在元明交替的階段,火器出現了巨大的發展。火炮、火銃等裝備開始出現,歐洲各國的騎士們曾經全套甲冑,防護力很好。但是在火器面前,堅固的城堡和堅硬的甲冑都變得不堪一擊。既然無法起到防護作用,不如儘可能降低官兵們的負重。在西方各國中,開始出現於近代相似的制服,主要是用於取代傳統的甲冑。

截止明朝統治的後期,明朝軍隊已經形成了以棉甲爲主、鐵甲和皮甲爲輔的裝備模式。17世紀前期,清朝在東北地區崛起,清朝軍隊起初沒有標準樣式的甲冑,在作戰的過程中,清朝從朝鮮王國和明朝手裏繳獲了大量的甲冑,對於棉甲,清朝高層非常認可。在實際使用中,清朝軍隊發現將棉甲在水中浸泡以後,防護作用更好。因此,棉甲開始在清朝軍隊的大規模普及。

雖然棉甲的防禦能力不錯,但面對火器,清朝軍隊的傷亡仍然很大。清朝入關以後,棉甲逐步成爲了清朝主力軍隊的標準甲冑,出現了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裝飾。從鐵甲到棉甲,其實是科技變化引發的觀念變化。棉甲的造價低於鐵甲,但並不算便宜。因此,並非都有的清朝官兵都擁有棉甲。大量的綠營軍沒有棉甲,僅僅擁有長褂和馬甲。尤其是南方地區的駐軍,基本上用不到棉甲。

棉甲並不僅僅裝備軍隊,即使是那些清朝皇室成員,也會使用棉甲。清朝康熙皇帝擁有一套黃色雲龍紋暗花緞面綿盔甲,康熙皇帝曾經穿着這套棉甲親征準噶爾部。這套棉甲設計非常威嚴,渾身採用了鎏金釘,又非常奢華。其實,雍正皇帝也擁有一套類似的棉甲,被稱爲月白緞繡金龍棉甲。與父親的棉甲相比,雍正皇帝的棉甲更加奢華,棉甲上出現了火珠、雲紋、金龍、海水江崖等刺繡圖案。棉甲上所有的鈕釦都不是銅,而是金的。

當然,乾隆皇帝的棉甲更加奢華,而且有七八套。乾隆皇帝曾經不止一次檢閱京營八旗的官兵,每次檢閱軍隊,乾隆皇帝都會穿上不同樣式的棉甲。進入清朝統治的末期,隨着火器的進一步發展,在現代槍炮面前,棉甲喪失了最基本的防護作用。因此,清朝訓練新軍的時候,新軍官兵採用了普魯士樣式的軍服,傳統的棉甲開始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目前,我們只有在博物館和影視劇中,才能看到明清時期的棉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