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聖人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貴”的呢?

聖人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貴”的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意謂富裕和顯貴,是人們所期望得到的,但不用正當方法得到,那是君子不能接受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儒家承認人有“富與貴”的慾望,至於如何得到富貴,孔子給出的回答是要走正道,以正當途徑獲取,固守做人的節操,做到欲而不貪,取捨不苟。這就是說,富與貴不得離道而求,否則就是不仁不義。

在孔子看來:“儒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禮記·儒行》)意謂儒者不因貧困而喪失志向,不因富貴而喪失節操。還說:“不爲利疚於回,不以回待人。”(《左傳·昭公二十年》)意謂不能爲了私利而邪行,不能以邪行待人。

聖人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貴”的呢?

任國有個人問屋廬子:“女色與禮哪樣重要?”屋廬子說:“當然禮重要。”那人說:“如果以禮去迎親,就娶不到妻子;不這樣就能娶到妻子,那麼還必須以禮去迎親嗎?”

屋廬子無法作答,就到孟子這裏求教。

孟子聽了後,說你這樣告訴他:“越過東邊鄰居的牆去摟住人家的姑娘,就得到了妻子,不去摟,就得不到,你還準備去摟嗎?”(《孟子·告子下》)言外之意是:倫理道德是人的自然稟賦,是第一性的,而愛好美色與追求富貴則是第二性的,後者必須受前者的約束,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有句古語,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說桃樹李樹不向人們打招呼,但人們因爲它們的果實而爭相趨往,致使樹下走出了一條路來。儒家並不阻止人去摘桃摘李,而是要把摘桃摘李的行爲納入倫理規範,爲之建立秩序,避免人們爲了爭搶而出現混亂。

聖人孔子是如何看待“富貴”的呢? 第2張

追求富貴,人性使然。沒有這種追求,社會的發展就沒了動力。這是因爲,人以滿足個人欲求爲出發點去追求富貴,客觀上會起到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因此,對於富貴,問題不是該不該追求,而是該如何追求。遵照仁義道德的約束去追求富貴纔是正當之道,如此才能既促進發展,又不至於造成禍亂。能否遵守仁義道德,可以顯出君子與小人之別。

世間總有那麼一些人,慾壑難填,爲了獲得富貴不擇手段,甚至死到臨頭也不肯作罷。《紅樓夢》裏的《好了歌》唱道:“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錢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這些話不是對我們很有啓發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