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在明朝當“會計”的那些人,有多少從中謀利?

在明朝當“會計”的那些人,有多少從中謀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必大家都對古代各種繁瑣的賦稅和徭役有所瞭解,那就需要有類似會計的職業來完成這些計算工作。不同於當代社會有計算機的輔助,古代計算賦稅可全靠一雙手一支筆一個算盤。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當然,會計這份工作也不是任何人都能當的,在明代他們被稱爲書算。書算就是負責專門處理計算賦役之事。可別看着他們不起眼,由於官府中的大部分人不瞭解計算工作,普通百姓更是連大字都不識幾個,因而書算很容易欺上瞞下,從中謀利。

在“賦”中的欺上瞞下

明中後期經過張居正的改革,明朝實行了“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和其他雜稅合併在一起,摺合成銀兩進行徵收。摺合成銀兩收取賦稅,簡化了稅制,降低了官員在此過程中貪腐的可能性,也爲朝廷增加了財政收入。

但如何計算需要繳納的銀兩,全靠書算的一雙手進行計算。因此書算倚仗着自己的才能,再加上鄉民不懂會計之事,而官府又難以察覺其中的端倪,在計算銀兩時往往會虛報數額,將差額收入自己囊中。面對高額的賦稅,百姓也沒有發現是書算在中間作梗,反而將責任歸咎於“一條鞭法”的推行。

在“役”中的欺上瞞下

糧長一職在明初本是富商大戶所趨之若鶩的職業,因爲在督徵田糧的過程中,糧長往往能夠憑藉朝廷賦予的權力進行超額徵收。但到了明中後期,糧長的重要性已大大降低,大戶擔任糧長不僅不能從中獲利,有時還會賠錢進去,因而他們想方設法力求擺脫糧長的身份。在此時,他們就會重金賄賂官府中的官員或是收買書算重新指派糧長。因此本該是由大戶擔任的糧長,實際上是由中戶或是下戶擔任。

在明朝當“會計”的那些人,有多少從中謀利?

還有就是幫助他人擺脫力役,無論是富商還是普通百姓爲了逃避沉重的力役,都會選擇賄賂書算,讓書算在登記時將自己寫作下戶,甚至是將已死的人寫爲尚存於世的人,顛倒生死。如此一來,依據登記冊來安排差役,哪怕是垂垂老矣的老人和懵懂稚嫩的幼童,身上都被安排了差役,沒有被免除。而書算通過此行爲,不僅能從中收取鉅額賄賂,還能貪墨那些額外的力役銀,兩頭獲利。

登記造冊中的弄虛作假

明朝的賦役都是按照各類圖冊比如說黃冊和魚鱗冊進行分派,因而每隔幾年官府就會安排人重新登記造冊。雖然登記造冊的工作主要由人戶和裏甲長負責,但在層層下放的過程中,填寫和計算信息的工作實際上是交給了書算來完成。

在明朝當“會計”的那些人,有多少從中謀利? 第2張

也就是說,若是有人想更改自己的戶籍信息,便可以向書算行賄。所以,經常可以見到上戶爲規避高額的賦稅而成爲下戶,而下戶則被寫作上戶,還有軍戶、民戶互換的情況發生,更有甚至冒用他名,頂替他人的身份。最後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貧窮的人更窮了,有錢的人更有錢了。

對於書算的舞弊貪墨行爲,朝廷也做了一定的應對措施。常規手段便是口頭警告和隨機覈查冊籍了。從口頭警告來看,這種防治手段只是流於口頭,實際約束力很小。之所以只是口頭警告,是因爲官員在會計方面的知識十分蒼白,難以發現其中的蹊蹺,因而只能事先以警告的形式逼退書算的小心思。

而隨機覈查冊籍看似有效,但覈查有效的前提是官員有足夠的空閒時間並且有一定的會計知識。但實際上,官員不僅沒有精力去查驗冊籍,還很難知曉冊籍的真假情況。因此,這兩種防治手段都形同虛設,沒有約束到書算的舞弊行爲。

明政府還試圖以優化黃冊編造過程和改良賦役制度的方式來規避書算舞弊現象。比如在黃冊編造過程中,先讓里正抄寫上一次黃冊中所記載的數額並交給監造官。

監造官又就本次黃冊內容進行比較然後攢訂造冊交給知府,知府又再次查驗內容,最後纔會成冊。而這一系列流程下來,看似確保了黃冊內容的真實性,但真正參與修撰的主體還是書算。如此一來,書算還是在黃冊編造中全程參與,優化流程這一做法並沒有取得實際成效。

小小的書算,上至朝廷下至普通官府百姓都拿他們無可奈何,國家頒佈的律令也如一紙空文,毫無威懾作用。歸根結底,還是因爲明代賦稅制度自身所存在不足,沒有建立起一套健全的監督制度,致使賦稅徵收過程中有空可鑽,給了書算可乘之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