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明朝的經濟水平真的不如漢唐嗎?

揭祕:明朝的經濟水平真的不如漢唐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萬曆年間,退休回家的明朝內閣大學士于慎行,在其著作《谷山筆麈》裏,寫下了自己的重要疑惑:都說唐朝安史之亂後元氣大傷,可唐朝皇帝單是給郭子儀賜宴,就花了十多萬兩白銀;中晚唐的藩鎮犒賞兵士,更動輒上砸百萬兩白銀;再看漢武帝討伐外敵,那也是動不動幾十萬人規模,看着都燒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可再看看“我大明”呢?于慎行嘆息說:別說日常的動兵調糧,就說萬曆朝鮮戰爭,不過派了四萬人過去,爲了軍糧軍費,就恨不得把國庫掏空,勒緊褲腰帶都湊不齊。這天上地下般的對比,那簡直是“古今物力,何以相懸若此”——怎麼“我大明”,還沒有漢朝唐朝有錢呢?

其實,于慎行發這段感慨的時候,還是明王朝財政比較穩定的“萬曆中興”時代。如果再看看十七世紀上半葉,風雨飄搖的明王朝,在缺糧缺餉的困境裏活活窮到上吊的慘狀。就知于慎行的這聲嘆息,何止是痛苦的領悟?更是句虐心的神預言。

揭祕:明朝的經濟水平真的不如漢唐嗎?

那麼,明朝的經濟水平,真的像申時行疑惑的那樣“不如漢唐”嗎?事實是,北宋的社會經濟水平,就已遠遠甩開了唐朝。而明朝洪武二十六年時的耕地面積,就達到了八百五十萬頃,比兩宋最高值還多三百萬頃,洪武二十六年的稅糧收入,更突破了三千二百萬石。是宋元兩朝最高數值的一倍多。

而到了于慎行生活的年代,明初洪武年間的這點“產值”,那更成了小兒科:《明實錄》記載,明朝天順年間時,山西陽城一地每年的鐵產量,竟是明初洪武年間山西全省鐵產量的七倍。到了于慎行擔任大明“閣老”的萬曆年間,同是其著作《谷山筆麈》裏吐槽,北京城裏賣醬油的小販,都是“有千萬之資”。看着一身樸素衣着沿街叫賣,其實是“土豪滿街走”。

同樣這個年代,也是明王朝奢靡風氣大起的時代。賣醬油的“有千萬之資”算啥?利瑪竇筆下的明朝官僚飲宴,吃一個通宵都是常事,每頓都是新奇食材充斥。《五雜俎》等史料裏的明代市集,每逢年節時就無比熱鬧,各種寶貨吸引眼球,簡直是“人煙湊集……總四方土產奇珍”。士大夫們的生活極度考究,即使是官員家的女眷,戴的珠冠造價就通常千兩白銀。年輕的讀書人,也以追求奢靡爲榮,比如昂貴的湖羅衫,就在讀書人間十分風靡。

可以說,無論是社會經濟水平,還是城市商品經濟水平,于慎行生活年代的大明朝,都不知甩開漢唐幾條街。可爲何偏偏是不爭氣的大明國庫,落到“不如漢唐有錢”的窘境呢?

揭祕:明朝的經濟水平真的不如漢唐嗎? 第2張

是因爲明朝收的稅太少嗎?在萬曆皇帝眼皮底下的盧溝橋,四十里的路程上,老百姓要繳納“炭稅”“煤稅”“草稅”等各種名目,然後“橋有稅”“口有稅”“門有稅”。走這麼一小段路,就是“重疊如之”。每一份稅,都是重複徵收。

這一套“層層扒皮”操作,普通百姓也是苦不堪言。賣醬油的“千萬之資”不假,但這也只是個別行業。以另一位明朝內閣大學士朱賡的嘆息說,更多的京城商戶,卻是“十室九空”,受不了盤剝的都跑了,頑強堅挺下來的,也是“猶滿路哀告”,日子苦不堪言。

而跟此時的明朝農民們比起來,這一點苦更不算啥。明朝農民承擔的賦稅,說是“稅輕”。但明王朝的慣用套路,就是“加派”。可不止是明末“加派”遼餉。比如“養活藩王”這事,“加派”就是常見操作。單是在陝西白水縣,爲養活當地藩王,萬曆年間每年就加派白銀七百五十兩。至於萬曆年間“賜瑞王田”“福王就藩”等家務事,也全靠“加派”來買單。以《白水縣誌》形容:具系宗室日繁,剜肉醫瘡。

也就是說,大明朝只要多一個藩王,甚至藩王家多生了個娃,大明朝的苦農民們,就要這樣被“剜肉醫瘡”般割一遍。參考下明末宗室藩王們幾何級數般的增長速度,就知道晚明的農民們,究竟被割了多少刀。而且這“割”出來的錢,沒有幾個銅板進入國庫。

當然,如果一定要說大明“稅輕”,那麼最心知肚明,還是于慎行所處的士大夫階層了:以明初的制度,明朝的士大夫們,基本沒有多少特權。特別是地方官們,也只是減免部分賦稅勞役,該扛的丁點不能少。但經過一代代大明官員們的精準鑽空子。到了萬曆三十八年時,明朝士大夫們享受的賦稅勞役“優免”數額,竟比張居正改革時暴漲了十倍。這“優免”出來的錢糧,當然就甩鍋在苦農民頭上。

所以,也就有了《西園聞見錄》等史料裏,明朝社會的咄咄怪事:“田連阡陌者諸科不與,室如懸磬者無差不至”。有錢人一分錢稅不交,窮農民什麼錢都交。一旦交不起,只能舉家逃亡,待到逃都沒地逃,反抗的烈火,自然說燒就燒。至於大明的國庫?自然也就“燒”沒了錢。

於是,比起于慎行大惑不解的“古今物力,何以相懸若此”?後來打進北京城的李自成,倒用賬單寫了答案。《後鑑錄》裏統計,李自成從北京拷掠的七千萬兩白銀裏,“侯傢什三,閹人什四,官什二。”大明朝的錢,都跑到這羣蛀蟲家去了?

這聲發問,對比“賬單”,除了嘆息,亦是多少深思在其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