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歷史上有何成就?

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歷史上有何成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一項是印刷術。提起印刷術就不得不提畢昇,他發明了活字印刷,改良了印刷技術,對中國文化發展的長足進步起到了重大意義。

元代著名農學家,王禎在歷史上有何成就?

不過這個“重大意義”是相對之前而言的,明清時期印刷書的數量呈幾何式暴漲,這一切並不是畢昇的功勞,而是一位叫王禎的元代科學家。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農業縣令

以元朝重臣嚴實爲代表的一些人在現在的河北、山東等地大力開展學校教育,以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其核心地區是山東東平。受嚴實的影響,當時很多名士先後在東平開館授徒。

王禎作爲土生土長的東平人,自然得到了教育上的實惠,他拜當時的孟祺爲師學習知識。孟祺不是一般人,他是元初的重臣,曾經在山東當過農業部門的二把手,參與編寫過《農桑輯要》,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農學家。

受老師的影響,王禎出師後也偏重農業方面。在兩個縣令的任上,他積極推動治地的農業技術。農民老法種地,他就推廣更先進的耕種技術;農民沒有好種子,就幫助引進優良品種;沒有好農具,他就幫着造。

根據《旌德縣誌》的記載,他當縣令期間趕上某年大旱。旌德這個地方多山,面對大旱毫無辦法。王禎想起北地有水車,沒有絲毫機械設計經驗的他,愣是憑着記憶將水車畫出來、造出來,然後組織百姓抗旱。由此,旌德縣幾萬畝山地田得救。

二、小賈思勰

有了旌德縣這次抗旱經驗,王禎覺得自己應該寫一部農業科普的書籍,他重點參考了自己老師編寫的《農桑輯要》,然後下筆寫下了書名《農書》。

歷史評價,王禎所著的《農書》,是繼賈思勰《齊民要術》之後的又一部傑出的農業科學著作。王禎也被評爲“中國古代四大農學家”之一,與漢代的汜勝之、南北朝的賈思勰和明代的徐光啓齊名。

《農書》的意義有多大呢?元朝的時候,汜勝之的著作只殘存數千字,這對於當時農業發展來說意義很小;《齊民要術》是個里程碑,但其內容主要是耕種,對於莊稼的灌溉養護、農用機械的介紹幾乎是空白。

更重要的是之前的農書,比如孟祺編寫的《農桑輯要》等,主要都是介紹北方農業。而南宋開始,南方農業發展也到了急需提升的節點,但沒有相關指導著作,直到《農書》的出現。

《農書》主要分爲3大部分,先是教農民種地,之後告訴大家如何選種,最後介紹農業用具。所涉及的農業地理範圍涵蓋了中國南北。不僅南方的農業得到了技術上的指導,王禎還革新了賈思勰對北方農業耕種的定義。

自《農書》之後,北方旱地的耕作方式開始講究深耕細耙。而我們現在常說的“農家肥”概念,也是王禎提出的。

三、木活字印刷

作爲一個當時全國知名的農學家,他實在難與技術性很高的印刷術結合在一起。偏偏,他就是完美的組合了。

畢昇雖然發明了活字印刷,但那是膠泥爲材質做成的活字。雖然活字印刷已經讓當時印刷技術發生了根本性革命,但膠泥材質的活字不容易固定油墨,印出來的字有的模糊不清;膠泥也不能長時間使用,用幾次就要重新做。非常不方便。

王禎革新活字印刷的想法很偶然,他在旌德縣當縣令的時候主編了《旌德縣誌》,在編印的過程中發現泥活字實在是太麻煩了。於是提出了使用木活字的想法。

用木頭所雕的活字與之前的泥活字相比,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爲了讓排字工人更高效,他又發明了“轉輪排字盤”。

活字以聲韻爲單位順序放進盤子裏,每個工人左右各1個排字盤,找字的時候按韻取字轉動盤子就行,不需要再走動了。以前是人找字,現在是“字就人”。

看到這裏,還很難理解王禎的偉大。畢昇在北宋發明活字印刷後,這項技術直到元代都沒有全面推廣。就是因爲泥活字的諸多不便,讓很多人寧可手抄,也不用印刷。而木活字出現後,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全國便普遍使用了。

在活字印刷術出現以前,圖書主要靠抄寫。抄寫所費的人工和材料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因此當時只有富貴人家纔有資格藏書。比如南朝梁武帝的駙馬張纘藏書2萬餘卷,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標杆了。唐朝的宰相李泌藏書3萬餘卷,讓時人非常羨慕。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後,宋代的藏書家陳振孫藏書高達5萬餘卷,等於張纘與李泌的總和,說明印刷書讓圖書也獲得了一日千里的發展。

而明代的毛晉(8萬多卷)、清朝的楊以增(20多萬卷),這些數量就不是泥活字印刷能夠勝任的了。

2015年的造紙工業世界名人堂,蔡倫之後入選的第二個中國人並不是畢昇,而是看似“名不見經傳”的王禎。綜合所述,王禎當之無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