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呢?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魏晉以來,朝廷選拔人才一直採用九品中正制,官員也是從各地的權貴子弟中選拔,很多沒有真才實學的權貴子弟都進入朝堂,不但在職期間毫無作爲,更有甚者,還會荼毒百姓,爲害一方。而到了唐朝,爲了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科舉制應運而生。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招生對象不限於門閥貴族,而是面向全天下的讀書人,很多寒門子弟都可以通過科舉實現登朝入仕的理想。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呢?

科舉制度雖然拓寬了天下學子的入朝門檻,改善了之前朝廷的用人制度,也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但是中舉卻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范進中舉”的歷史典故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在54歲的時候才考中舉人,最後還神志不清地瘋掉了,即使大家都把這件事當作一個笑話老看,但是卻可以從側面看出,中舉是多麼的不容易,其困難程度遠遠超過現在的高考。

古代才子中探花怎麼比中狀元還高興呢? 第2張

古代科舉的中舉等級分爲:一等進士、二等貢士、三等舉人、四等秀才、末等童生。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稱狀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試中取得第一名纔可以稱之爲狀元。現在的人們往往喜歡把古時候的秀才舉人進士和現在的學歷相對應:秀才對應小學文憑,舉人對應大學文憑,進士對應名牌大學文憑。相信很多人都會明白,在那個教育體系並不發達的古代,能考中進士是多麼的不容易了。

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學習非常用功,但卻屢試不第,直到他43 歲,連續考了17 次之後才最終考上秀才。由此可見,即使是在晚清,秀才也不是那麼容易考上的。很多寒門學子通過鄉試和會試之後,就要面臨科舉制度的最後一道關口了,那就是殿試。殿試是由皇上親自監考的,在皇宮大殿上作答,不但極其考驗心理素質,還考驗一個人的臨場發揮情況。所以,能在殿試上取得第一,則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可是爲什麼許多學子中探花,往往比中狀元還要開心呢?其實關於這件事,大家都心照不宣,裏面的貓膩大家都懂。探花雖然是殿試第三名,但他卻是皇上對於一個人的才華和顏值的雙重肯定,也許狀元的文筆排行第一,但他不一定長得帥。而探花就不一樣了,探花郎的文筆雖然略次於狀元,但他的顏值高,就代表着在以後的仕途上,以及在人情往來上,比狀元更具備優勢,而且還有不少探花當場就被皇上納爲駙馬的情況發生。

因此,當殿試結果出來後,文武百官們關注的往往不是狀元郎,而是才貌雙全的探花。探花的名聲雖然沒有狀元響亮,但是他能獲取的實際利益卻是不可預計的。清朝的著名大貪官和珅就是探花郎,而他也因此被皇帝重用,在以後的爲官生涯中,和珅也是在朝堂之上呼風喚雨,除了親王之外,和珅可以稱得上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