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中國傳世名畫之首的《富春山居圖》背後有哪些離奇的事?

中國傳世名畫之首的《富春山居圖》背後有哪些離奇的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首是《富春山居圖》,這幅畫的背後故事最多,最離奇,也最讓人感到嘆息。

黃公望的心願

這幅畫的作者是元朝著名畫家黃公望,在元朝統治之下的百姓被分爲4個等級,身爲漢人的黃公望排在第三等,也正因如此,他雖然才華橫溢,但終其一生都不得施展,特別是他45歲做椽吏的時候,因爲受到牽連而蒙冤入獄。

出獄之後的黃公望對元朝的統治徹底失望,於是他開始遊歷天下,但他的心情卻依舊複雜。在他看來,一面是風景如畫的大好河山,一面是亡國後的無奈和失落,讓他的心中充滿了惆悵,所以他決定換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而這種方式就是繪畫。

中國傳世名畫之首的《富春山居圖》背後有哪些離奇的事?

從此,《富春大嶺圖》、《天池石壁圖》等一批優秀的作品在他的手中完成,而這些作品中讓他最爲喜歡的還是《富春大嶺圖》,但是他覺得此圖不夠完美,由於這幅畫作只是局部展現了富春山的美景,而沒有全貌景色囊入其中,於是在他晚年的時候,他決定創作一幅關於富春山的長篇畫作。

富春山是浙江名山,前臨富春江,山峯高峻挺拔頗有姿態,元末著名詩人周權曾這樣讚歎富春山的美景:

“長嘯登臨,望不盡、海門修碧。”

公元1347年,已經79歲的黃公望開始創作《富春山居圖》,此後經歷三年的錘鍊,這幅長約6餘米的傳世鉅作終於完成,而黃公望也如釋重負,他終於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自己的心願。不過這幅堪稱物華天寶的畫作,也從此迎來了長達600多年坎坷而離奇的經歷。

中國傳世名畫之首的《富春山居圖》背後有哪些離奇的事? 第2張

多災多難

首先是在明朝成化年間,一位姓沈的書畫家,千辛萬苦才收藏了這幅畫,不過好景不長,沒多久這幅畫就被人偷走,從此下落不明,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沒有這幅畫的蹤跡。

到了明隆慶年間,這幅畫纔出現在一位書畫家的手中,此後這幅畫又輾轉被幾位書畫大家收藏,最後被宜興的一位名叫吳正志的收藏家視爲傳家寶來收藏。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這幅畫就傳給了他的孫子吳洪裕,沒想到的是,吳洪裕是一個畫癡,他一生鍾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還立下遺囑,要求要焚燒此畫來爲自己陪葬。

公元1650年,吳洪裕去世之後,家裏人尊重遺囑,在燒完紙錢之後,就把這幅鉅作投入到火盆之中,由於之前焚燒過紙錢因此火盆中的火勢很大,所以當畫被投入火盆的時候,立刻就開始燃燒。

就在此時,吳洪裕的侄子從人羣裏衝了進去,不顧生命危險一邊從火盆裏搶奪這幅畫,一邊大罵這是“喪盡天良”。然而可惜的是,這幅畫卻因此而撕成了兩部分,並且都佈滿了被火燒的孔洞。

此後世人無不稱讚吳洪裕的侄子,如果不是他,這幅傳世鉅作早就焚燬殆盡了。

在經歷了焚畫殉葬之後,這幅畫被一分爲二,前半段被命名“剩山圖”。而後半段因爲損壞比較嚴重,就被命名爲“無用師卷”。

此後,前後兩段分別被不同的人收藏,其中後半段被乾隆收入宮中,而前半段則流傳到了浙江一位名叫沙孟海的收藏家的手中。

再聚首

因爲歷史原因,收藏於皇宮之中的後半段輾轉到了臺灣,被臺北故宮博物館收藏,而前半段則被浙江博物館收藏。

2011年,在兩岸博物館的共同努力之下,這兩段畫作在時隔361年之後合璧展出,在場的許多工作人員,特別是一些書畫愛好者都喜極而泣,爲這個偉大的時刻而感到開心。

而這幅畫也終於可以向世人展現它的魅力,淡雅的墨色,疏密得當的山水樹林,加上乾溼並用的繪畫手法,讓畫面極具變化,不愧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首。

說到這裏,也許有人覺得十大傳世名畫,爲何這幅畫可排在首位,難道不是《清明上河圖》或者是《洛神賦圖》排在首位嗎?

其實十大傳世名畫並沒有權威的排名,畢竟都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頂級巔峯之作,怎麼排名都覺得不妥。

但是在民間,許多的書畫愛好者會根據自己心目中的喜好來進行排名,雖然上面提到的兩幅名作名氣很高,但在許多人的眼裏,一位80歲的老人,能夠憑藉自己對於繪畫的理解畫出6米多的長卷畫作,已經是一個奇蹟。

而此畫的技法和意境就更不用說了,這幅畫被後世品評爲“畫中蘭亭序”可見這幅畫的珍貴之處,絕不亞於其他九幅畫,所以這幅畫纔會被排在榜首。

雖然兩段畫作在短暫的合璧展出之後又再一次分開,回到了它們原來各自的博物館,着實讓人感到惋惜,不過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兩段畫最終會合二爲一,永遠的向世人展現它的風姿。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