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說起中國在近代史上的落後,我們都會想到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政策,並對這一政策深惡痛絕。巧的是,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也曾經採用過“鎖國”政策。那麼,中與日,爲什麼都喜歡搞閉關鎖國呢?

兩個國家的接力鎖國

十四、十五世紀,中國的東南海疆逐漸熱鬧起來。

明初,日本海盜在江浙一帶進行走私貿易和武裝搶劫,朱元璋爲阻隔日本海盜和阻止貿易產生的金銀資源外流,下令“寸板不許下海”,於是“海禁”開始。明中期,“倭患”橫行,加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殖民者,趁新航路開闢之機,騷擾我澳門、臺灣等地,明政府加強了“海禁”。。

清朝時,東海南疆增加了一位實力派“騷擾者”——英國,英國不斷的在我國南海活動,並派使者覲見乾隆、嘉慶兩帝,提出通商要求。清統治者一怕英國等國騷擾,二怕內地人民與臺灣聯繫,先是在1717年下達“限海令”,不準本國商船與外界貿易,又於1727年,將外國商船限定在福建、廈門兩地。1757年,乾隆帝下了狠心,發佈“一口通商”令,只准一處卻廣州十三行與外通商,其它地區禁絕。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英國使者見乾隆時只肯單膝下跪

中國海禁200多年後,日本遇到同樣問題。

新航路開闢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來到日本,天主教也進入日本。

從公元1603年開始,日本進入德川家族主政的幕府時代,大將軍害怕地方藩鎮坐大,威脅到自已統治,一直致力於削弱各地藩鎮力量,而這些藩鎮通過日本的天主教尋求西方國家的幫助。

幕府於是禁止天主教,結果引發生了1637年的天主教大起義,幕府於次年血腥鎮壓了起義,3萬多人被殺。之後,幕府頒佈“鎖國令”,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紛紛被驅逐,日本只與荷蘭和中國保持有限的交往。

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落伍,到1840年鴉片戰爭後,國門還是被英國人打開了;閉關鎖國也導致日本的落伍,1853年,美國人佩裏也轟開日本國門。兩個國家的鎖國時代都宣告終結,從此各自沉淪在屈辱的近代史中……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第2張

日本1637年的天主教大起義

一雙無形的手,促成了二個國家的鎖國政策

那時候的中國和日本,好像都有一個毛病:不擅長處理對外關係。當國外勢力騷擾到自己,不是理性的尋求傷害不到自已的最佳方法,而是選擇逃避;就像蝸牛一般,一遇外物刺激就把觸角縮回來。結果是以暫時的安寧換來了王朝的落後。

這正常嗎?

要知道,那些統治者在面臨內部權力鬥爭時,一個個老奸巨滑,其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殺伐決斷的能力之強,可謂登峯造極,又怎麼會在對外關係上拎不清呢?

其實,這是因爲有一雙無形的手,一直在暗中起着作用。

明清時期的中國與幕府時代的日本,都以小農經濟爲經濟基礎,而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的特點,這種封閉性是當時政府極力保護的。因爲只有讓農民長期處在封閉狀態下,專制制度才能夠“長治久安”;反之,如果破壞了它的封閉性,變得開放,頻頻與外部世界接觸,那麼專制制度就容易出現缺口,專制制度的“壞”也很容易被民衆認識和了解,專制制度本身也會搖搖欲墜。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第3張

男耕女織、封閉落後的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的封閉性,或者說小農思維就是這雙無形的手,它關閉了國門,阻攔了中、日與外部世界的接觸。

而15、16世紀,小農經濟在中國和東亞各國已經持續二千年,相當落後了。西歐各國自15世紀進入大航海時代,之後主要國家逐步近代化,開啓工業文明,僅僅花了400年時間,就將曾經輝煌無比的亞非文明古國遠遠地拋在後面。

相對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優勢是不言而喻的,要想追趕上人家,必須抹平經濟發展上的代差。換言之,一定要斬斷落後之源:小農經濟和小農思維。

日本明治政府“斬斷”了無形之手,清政府爲何沒有做到?

日本被美國打開國門後,有識之士開始思考日本落後之因。日本著名的啓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認爲:“西學”是救世良方,他想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代替日本的小農經濟,福澤諭吉的名言是:

一個民族要崛起,要有三個方面的改變:第一是人心的改變,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變,第三是器物和經濟的改變。其中最關鍵的是“人心的改變。——《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文匯報》2009.12.26第六版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第4張

福澤諭吉

福澤諭吉說的第三點:“改變器物和經濟”,其實就是改變小農經濟這樣的落後經濟,但他把它放在了第三位。也就是說,光改變經濟還不行,還要先“改變人心”和“改變制度”,尤其是改變人心。想想也是,如果一個國家的絕大部分人都認爲,小農經濟很好,無須改變,那就神仙也救不得你了。

福澤諭吉終其一生,做的就是改變“人心”的工作,他契而不捨的在日本辦教育,宣揚西學,對日本民衆進行思想啓蒙。後來日本掀起倒幕運動,厲行明治維新,幾乎全盤西化,完成了經濟社會的轉型,進入到資本主義陣營的第二梯隊(德、日、俄、意等國家)。對於持續經營了數千年的古老的小農經濟,日本拋棄的夠快,夠果斷!

所以,日本基本上斬斷了那雙無形之手。

而滿清貴族治下的中國,仍然在瘡痍滿目的小農經濟裏沉淪。

中國的有識之士也努力過,1860開啓的洋務運功,非常契合福澤諭吉所說的“器物與經濟的改變”,可是,“洋務運動”的出發點,根本不是想改變小農經濟,而是想維護清政府的統治。也就是說,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洋務派的“人心”還是舊的,一顆舊心,欲行改革,焉能成功?結果30年之功,甲午一敗,化爲灰飛。

十五世紀前後爲何明朝和日本相繼鎖國?是什麼促使兩個國家關上國門? 第5張

洋務派開啓中國經濟近代化

之後,中國產生了自已的“資本主義經濟”,然而全國上下,從統治階級到人民羣衆,並沒有把它當成“寶貝”,當成“希望的曙光”去培育,而是讓它“在夾縫中生存”,在風雨泥濘中成長……

可見,來一場持久而深刻的思想啓蒙運動有多麼的重要!

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認識到了這一點,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來補這一課,企圖以資產階級文化來“改造國民”,想法對了,無奈卻已是潮流之末。因爲,新的時代潮流已經是社會主義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