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春秋霸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春秋時期正是社會改型時期,諸侯制度這種生產關係已不生產力發展水平,需要建立一個有更大控制力的新型生產關係,周王室雖然名義上是控制着各路諸侯,但只不過是個聚會主持人而且日漸式微,各路諸侯實際上是分立自治的,春秋戰國實際就是這個新型生產關係的尋找過程,衆諸侯各自選擇了自認有效的方案試水,有成功有失敗,成功的給後來者提供了經驗失敗的提供了教訓,五位霸主是成功者中的姣姣者,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通病就是格局太小,只是想單純擴大勢力範圍而不是創造新的社會管理體系,所以取得一點成功就不再深入只想憑這一點創新通吃各國。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其次,春秋時期,華夷雜處,黃河流域都沒有肅清夷狄,春秋時期,華夏世界的統一過程已經開啓,但這根本不是幾代人能完成的事,更不要提春秋五霸不過一代君主,你想什麼呢,春秋時期,華夏統一過程已經開啓,只不過這一過程是由戰國後期完成的罷了,春秋時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實力,民衆也沒有這個概念,抵抗慾望強,總之沒有統一的基礎,齊晉都曾經有機會慢慢積累出碾壓的國力,然而齊桓公之後齊國內亂不止,錯過了優先的優勢,最後侷促在東方。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第2張

再想出來的時候就很尷尬,鄰國雖然弱但是也沒弱到沒有反抗能力,又大片大片的平原,無險可守,出去打一次容易,想佔領消化基本無法實現,人家其他國家趁火打劫齊國吃不消的,由於秦國本身的弱勢對改革的姿態就放得比較低,不像五霸那樣稍有成功就呈一時之快使改革中斷,雖然內爭外患不斷但連續幾任君主都堅持了法家治國的國策不變,使得這一需要長期投入緩慢見效的改革得以堅持並完善,這是一種厚積薄發的改革,雖然表面上看不出絕對的強勢但體系一旦形成就爲秦國創造了各個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集合起來就構成了對六國體制的碾壓,吳起變法雖未成功,也使楚國一雪前恥擴大疆土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第3張

申不害變法,使韓國一度成爲隱隱然代替魏國成爲下一任霸主,燕昭王改革使燕國幾乎滅了齊國,但是他們的表達都不徹底,只有秦國的變法最徹底也最成功,商鞅變法短短20將秦國變成了一個強大的戰爭機器,在秦國只有兩件事,第一戰爭,第二務農,務農爲了養活更多的人口,用來戰爭,其他任何與戰爭無關的都不允許,讀書不允許,經商不允許,手工業不允許,秦國人民痛苦不堪,可是秦國強大了戰勝了東方六國。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第4張

吳越爭霸是晉楚爭霸的延伸,到了戰國時代,吳國滅亡,使楚扶植越的政策走到盡頭,而北方晉一分爲三,無暇南顧,越與楚的關係從盟友轉成敵國,受外力影響驟然興起的越國本身並不強大,最終在楚和齊的打壓下迅速回歸原點,散落成舊日城邑、部落林立的狀態,西周的滅亡,王室可供分配的土地逐漸耗盡,春秋的爭霸,公室主導下的自由民開墾私田,戰國,私田開墾達到上限,依靠軍功爵分配土地。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第5張

齊襄公滅紀給齊國打下了極好的內政外交基礎,紀國地處東夷和齊國之間,既是世仇,又擋住擴張的腳步,可謂如鯁在喉,齊國的第一戰略目標就是滅紀,在做完這件事前其他矛盾必須暫時放一放,紀國一日不亡,齊國就始終無法騰出手來爭霸,齊襄公實現了這一戰略目標,爲後續齊桓公稱霸掃清了障礙,其功績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公子小白,公子糾,他們是齊僖公的兒子,而公孫無知則是齊莊公的孫子,其實這就是一種貴族彰顯自己出身地位的行爲!

春秋的諸侯國那麼多 真正上的霸主爲什麼只有齊國和晉國這兩個國家 第6張

其實春秋這麼多國家,只有齊國和晉國是真正意義上的霸主,楚國地方卑溼,丈夫早夭,那年頭可不是好去處,秦國不過是夷狄的地方,物產也不發達,宋國鄭國這些所謂的霸主和小霸都是四戰之地,前途太小,吳越條件某種程度上還不如楚國,燕國的位置也是哪怕到戰國七雄裏都是最差的幾個國家了,齊國有山海漁鹽之利,晉國表裏山河,所以最先興起,而齊國管仲又比晉國優先發揮了國家的潛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