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公元756年,大唐天寶十五年,安史叛軍攻克潼關,緊接着兵鋒直指長安城。無奈之下,唐玄宗與衆多皇親國戚,外加上無數百姓只得狼狽西逃。史料記載唐玄宗西逃的當日,長安城正下着微雨,伴隨着微雨的則是綿延不絕的隊伍。但此時唐玄宗並不知道的是,一場譁變已經開始在孕育之中。當時的唐朝隨行將士因不滿楊國忠誤國,並以箭矢將其射於馬下,隨之楊玉環也身消玉隕,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馬嵬驛兵變”。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後世回顧“馬嵬驛兵變”,多半會感嘆於盛唐即將敗落的瞬間,以及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的千古之戀。但實際上,“馬嵬驛兵變”後的事情我們卻鮮有關注。當時,在“馬嵬驛兵變”結束之後,唐玄宗與唐肅宗李亨這對患難父子,則最終選擇與此分道揚鑣。史載,當時已經沒有往日意氣風發選擇繼續前往蜀地,而此時的太子李亨則選擇北上靈武重建正朔。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第2張

後面的歷史表明,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的舉動,成爲了“安史之亂”的一個重要拐點。史載,“七月辛酉,上至靈武”在李亨到達靈武之後,唐肅宗於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並遙尊唐玄宗爲太上皇。而在太子李亨於靈武稱帝之後,唐朝的局勢得到了極大地穩定。在唐肅宗繼位後的第二個月,郭子儀便於常山郡大敗叛軍,第三個月,郭子儀領兵同叛軍鏖戰於香積寺北,一戰克復長安,隨後便又收復洛陽。可見,太子李亨的繼位,使得唐朝的局勢得以穩定。那麼,“馬嵬驛兵變”後北上靈武的太子李亨,爲什麼能夠穩定住局勢?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第3張

首先,太子李亨所以會在北上靈武后,便可以迅速穩定住局勢,其主要原因便在於,太子李亨當時得到了朔方軍方面的支持。以當時的局勢來看,潼關一戰潰敗之後,唐朝能夠依仗的力量便知剩下兩支,一支爲中原地區節度使組建的新軍,而另一支便爲當時郭子儀、李光弼爲主的朔方軍事集團。所以,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的決定,實際上屬於一個基於現實的考量,而這也便爲其能夠穩定局勢奠定了基礎。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第4張

這是因爲,朔方軍的實力實際上遠超一鎮之兵的實力。當時,爲了能夠有效地應對安史叛軍,唐朝緊忙從河西、隴右、安西、北庭等地抽調軍隊馳援內地,而這些軍隊最終都得以匯聚到朔方軍的麾下。並且,當時回紇的援軍也同朔方軍之間有着緊密的聯繫。可見,當時唐朝在帝國的西北部地區實際上保有一支實力足以同安史叛軍抗衡的力量,而這支軍隊所缺少的則是一位皇帝。而太子李亨的到來,則彌補了玄宗幸蜀後的這一政治上的真空。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第5張

透過史料的細節我們也能夠發現,太子李亨的繼位異常順利。其在到達靈武之後,旋即便出現了文武百官勸進的情況。當然,這中間雖然有些人希望藉此謀求擁立之功,但太子李亨的靈武登基實際上是建立在朔方軍事集團的支持之上的。可見,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后,唐朝的行政中樞得以迅速構建,而在中樞得以構建之後,唐帝國盤踞在西北地區的龐大武備力量,便可以發揮真正的作用。

“馬嵬驛兵變”後,李隆基都未能穩住的局面是如何被李亨穩住的? 第6張

歷史上“馬嵬驛兵變”後,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的舉動,可以說是成爲了“安史之亂”的一個重要拐點。因爲,當時唐朝的西北地區實際上還有着強大的軍事力量存在,而在太子李亨到達靈武稱帝之後,使玄宗幸蜀的這一政治真空得以有效地彌補。這樣的情況下,便使得唐朝得以集中力量應對安史叛軍,而局勢也自此隨之穩定了下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