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商朝被滅之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

商朝被滅之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武王滅商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不是周公旦更不是姜子牙。

我們一談到西周初年的名臣,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公旦、召公奭、畢公高和太公望。這四位也被稱作周初四聖,是西周初年最有名的大臣和諸侯。但是早在武王伐紂成功的時候,當時地位最高的諸侯卻不是這四位,而是一個被稱作叔鮮的人。

如果談及幾人的地位高低,首先可以從他們的出身來看。商末周初,那是還一個看血緣的時代。社會體制處在奴隸貴族制。所以當時跟統治者血緣最親近的人,天然的就擁有了極高的地位。

周公旦是文王姬昌的四兒子,所以他在周初四聖中地位最高。而且後來他也主導了西周的朝政,在他死後,召公奭和畢功高才有機會主持政務。

召公奭是姬姓,雖然很可能不是文王之子,但也應該是其近親關係。而且召公奭發跡很早,早在武王滅商之前,周人還只是一個西部諸侯的時候,召公奭就已經受封邵國,資歷很老。所以召公奭在西周的地位也很高,僅次於周公旦。

商朝被滅之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

畢公高是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他則是在周公旦和召公奭之後,主持西周朝政,並開創了成康之制。在他當政時,其同輩人多數都已去世了。

至於最後的太公望姜子牙,他是武王姬發正妻的父親,也就是姬發的老丈人,周成王的外公。姜子牙是當時最大的外戚。而且她所立下的功勞也是有目共睹的。

那麼相比於這四位,叔鮮又是誰呢?叔鮮受封管地,又被稱爲管叔鮮。他其實是文王姬昌的第三個兒子,與武王姬發同父同母。

我們知道文王姬昌的大兒子叫伯邑考,早亡。二兒子就是武王姬發,三兒子則是管叔鮮,四兒子周公旦。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血緣關係上,叔鮮的地位就比前四個都要高。

如果要看管叔鮮是不是在西周建國時地位最高的諸侯,我們要先梳理一下武王伐紂後的前後局勢,首先周人的絕對實力是不如商人的,這一點應當沒有什麼疑問。

西周是從文王姬昌的祖父開始發家,當時周人還是一個被迫流亡的小部落,經過四代人發展,到武王姬發奪得天下。但無論是人口積累,還是文明程度,都是遠遠趕不上積累了幾百年的殷商的。

其實滅商的戰役能獲勝,其一在於偷襲,其二是商人軍隊主力在東線,其三是有殷商貴族作爲內應。再則就是聯絡了很多受到殷商欺凌的各方諸侯。

所以,在戰後。面對人口基數龐大,文化先進的殷商。怎樣形成有效的統治,這就成爲了當時周人最緊要,也最重大的難題。這也是周人在戰後的第一要務。

周人的解決方案我們都知道了,那就是採用分封制度。讓親屬功臣到地方就封,分割控制殷商的百姓和地盤。比如魯國管轄殷民六族,衛國管理殷民七族。

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設置三監,用來監視紂王的兒子武庚和他帶領的大量殷商遺民。

而管叔鮮的封國管國應當就是這個體系的核心。管國是分封體系中,監視最關鍵諸侯國,同時也是三監之首。

商朝被滅之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 第2張

《逸周書、大匡解第三十八》記載:惟是有三祀,王在管,管叔自作殷之監,東隅之侯鹹受賜於王,王乃旅之,以上東隅。

翻譯過來大概是:十三年,武王姬發在管城,管叔鮮自願成爲殷商的監國,殷商以東的諸侯都受到武王的分封,並且讓管叔鮮作爲東方諸侯的方伯。

也就是說魯國齊國這些東方諸侯,理論上鬥受到管叔鮮的節制。

管叔鮮的東方方伯就是東方首長,用春秋是帶的話說就是東方霸主。這個任命看起來合情合理,首先管叔鮮是周人僅次於武王姬發的二號人物,而在戰後最大也最緊要的問題就是監視控制殷商遺民。所以不管從什麼角度來說,管叔鮮都是監視殷商最適合的人選。

在同時期的職位分工,周公旦負責營建洛邑,開闢東都。這件事顯然沒有控制監視殷商更緊迫和重要。而召公奭在負責招降納叛,姜子牙則繼續領兵征討不服從的諸侯。從分工上看,管叔鮮的位置也更加緊要。地位也應該更高。

東方被武王姬發交給了管叔鮮,同時給他安排了兩個助手,一個是蔡叔度,一個是霍叔處。都是文王姬昌的兒子。他們三人也就組成了所謂的“三監”。

其實在武王姬發在世的時候,東方最大,地位最高的諸侯應當就是管叔鮮。但是他和周初四聖分工不同的差異卻在姬發死後發生了變化。管叔鮮和周公旦的地位逆轉了。

因爲管叔鮮的責任是監視殷商,所以他不能離開封國回到中央執政。這讓他註定只能是一個地方諸侯。而周公旦在營建洛邑後,由於更有資格的管叔鮮不在中央,於是能堂而皇之的主政中央。甚至姜子牙在建國後也能回中央任職。

所以奇怪的一幕發生了,管叔鮮的地位高,理論上節制魯國和齊國。但是在政治上,管叔鮮卻要聽命於中央,也就是聽命於周公旦和姜子牙等人。這不可避免的引發了雙方的矛盾。

商朝被滅之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 第3張

關於三監之亂,歷史上留下的記載有限。從叛亂髮生的原因來看,可能是多方面的。這裏就不詳細列舉了。而管叔鮮與周公旦等人的矛盾,很可能是三監之亂髮生的衆多原因的其中之一。

隨着武王姬發的去世,新即位的周成王年幼。坐鎮中央的周公旦理所當然的開始主持朝政。而周公旦的做事方式又是很強硬的,比如召公奭就曾經發表過對周公旦專權的擔憂。

而三監之亂髮起的理由也是說周公旦要對周成王不利,於是管叔鮮發動蔡叔度和霍叔處聯合武庚發起叛亂。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就只能靠武力解決了。周公旦親自領兵從洛邑方向出擊。而姜子牙也從東方齊國出兵,兩面夾擊,加上殷商地區的百姓本身也並不支持管叔鮮等人,所以很快就結束了戰爭。

管叔鮮在三監之亂中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貶爲平民。管叔鮮的管國被交給了康叔建立衛國,而蔡國和霍國則被交給蔡叔度和霍叔處的兒子,其地位也是大大的降低了。另外武庚的封地被交給微子啓建立宋國。

周公旦在這些基礎上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分封。晉國、邢國等諸侯國相繼出現 。西周諸侯的格局這才相對穩定下來。

這時候東方的魯國和齊國也取代了管國的地位,周公旦的權勢到達了一個巔峯。也許是爲了防範周公旦真的犯上作亂,周成王給予自己外公姜子牙的齊國以征伐之權:“東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

這也是給了齊國隨時可以攻打魯國的權利,進一步限制了周公旦的權威。從此西有召公奭,東有姜子牙,周公旦就算有篡位之心也很難辦到了。西周的權利系統在沒有了三監後,又很快達到了一個相對的平衡,沒有引發進一步的動亂。

商朝被滅之後,冊封地位最高的諸侯是誰? 第4張

管叔鮮在武王伐紂後,擔任的是當時周人最重要的職務,監視並防範殷商的反撲。但是這是一個隨時間推移,緊要程度隨之遞減的工作。

因爲一旦周人完成了招降納叛和掃清殘敵後,尤其是東都洛邑的建立,周人對殷商故地形成了有效的統治以後。管叔鮮的工作就沒有以前那麼重要了,而這時三監又沒有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殷商遺民依然存在一定威脅。所以管叔鮮到了一個上不能上,下不能下的境地,鎖死在了自己的封國。

其實在管叔鮮選擇監視殷商的時候,他就給自己的未來設置了天花板,而且以後很難逾越過去。而周公旦等人當時的地位雖然不如管叔鮮,但是選擇的工作上升空間卻很大,最後也超越了管叔鮮的地位,這個過程這很自然就發生了。

所以,在我們身邊。有些人起點很高,但是一生都難有寸進。有些人起點很低,卻步步高昇,走上巔峯。他們可能就是管叔鮮和周公旦這兩種人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