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知識分子爲何曾經被稱爲“臭老九”?

揭祕:知識分子爲何曾經被稱爲“臭老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知識分子何以被稱爲“第九種人”,這要追溯到13世紀的元帝國時期。中國雖然是一個等級制社會,但歷朝歷代的政府並沒有象印度那樣明文劃定公民的社會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國公民社會等次則是元帝國的獨創。

揭祕:知識分子爲何曾經被稱爲“臭老九”?

蒙古蠻族入主中國後,依據和蒙古人親疏關係的遠近及當亡國奴的“資歷”,把帝國臣民分爲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亞細亞人);

第三等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國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的中國人。

揭祕:知識分子爲何曾經被稱爲“臭老九”? 第2張

上述的等級劃分是粗線條的,元政府又依職業的性質,把帝國臣民更細緻地劃分爲10級:

一、官(政府官員);

二、吏(不能擢升爲官員的政府僱員);

三、僧(佛教僧侶);

四、道(道教道士);

五、醫(醫生);

六、工(高級工程技術人員);

七、匠(低級手工技術人員);

八、娼(妓女);

九、儒(知識分子);

十、丐(乞丐)。

揭祕:知識分子爲何曾經被稱爲“臭老九”? 第3張

一向在中國傳統社會最受尊敬的儒家知識分子,竟然被劃分到社會的最底層,比儒家所最卑視的娼妓都不如,僅只稍稍勝過乞丐。其實連乞丐也比不上,因爲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識分子則隨時有生命危險,政府一不高興就拿他們的腦袋開玩笑……

蒙古政府何以如此蔑視並仇視知識分子?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包括科舉及第和爲科舉考試作準備的人士。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區,每一個人,包括婦女兒童,都要從事生產勞動。在他們有限的知識領域內,實在想不通世界上還有專門讀書和專門做官的這種行業。所以他們極端瞧不起知識分子,也仇視造就知識分子的科舉制度,並在統治前期取消了這一制度。沒有了科舉制度,知識分子的特長便無法施展,他們又沒有其它的技能,處境日益被動,最終淪落爲連娼妓都不如的“賤民”。在蒙古人眼中,妓女能創造財富,可知識分子則是徹頭徹尾的寄生蟲,除了讀書做官外什麼也不會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