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神祕消失的古國:徐國存續了1500餘年

神祕消失的古國:徐國存續了1500餘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徐,是一個姓,也曾是一個國。在遙遠的上古時代,據說有位品行高潔的先賢帶領百姓開創了徐國。這個古國存續了1500餘年。在它毀滅後,一羣后裔以國爲姓,永世紀念昔日家國的輝煌。

神祕消失的古國:徐國存續了1500餘年

徐,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個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這個姓氏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國家——徐國。說起徐國,首先要說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繼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過程中,東夷族領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沒的。正因爲如此,大禹晚年也許是出於公心,也許是迫於輿論,準備禪位給伯益。可伯益淡於權位,主動讓位給禹的兒子啓,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根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載,禹一開始準備禪位給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後禹就準備禪位給伯益,但啓依靠武力奪位,建立了夏朝。啓子承父業,帶來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改革,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天下爲公”的原始社會進入“父傳子,家天下”的奴隸社會。這不但改變了歷史,而且改變了伯益所代表的東夷族諸多部落的命運。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啓六年),爲了永絕後患,夏啓將伯益殺掉了。爲籠絡人心,夏啓一面以重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次子若木封于徐(山東中部、南部,郯城一帶),這就是徐國的創始。

夏朝期間,徐國國君大多賢明有爲,徐國不斷髮展。夏朝對徐國不敢大意,經常進行征伐,掠奪財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國的實力。這就引起後來徐國國君后羿、寒浞與夏的鬥爭。到了商代,徐國受征伐的情況大大減少了,徐國人在這種相對比較安定的環境中刀耕火種,在黃海地區創造出了燦爛文化。到了商末,特別是周朝前期,徐國力量強盛起來,甚至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期。從周公旦開始,周成王、周康王幾代中,西周和徐的戰爭是最頻繁的。徐國參與了以武庚爲首的商殷殘餘貴族的叛亂,抵制周公的東征。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週一直打到黃河邊上,徐的後人爲“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而自豪。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經常不斷地與徐國磨擦,《尚書·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周朝統治者一直認爲強盛的徐國是周朝統治的嚴重威脅,所以對徐國不放心,頻頻征伐。對此,《詩經》中多有記載。面對傾天下之力而來的周朝,徐國屢屢敗退,南遷到泗洪一帶。此時,徐國國君曾以諸侯國首領身份率兵西征,與周對峙。周穆王不敢與挾龐大軍隊而來的徐國交戰,承認徐君爲諸侯的盟主。可以說,徐國是周王朝第一個名正言順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興起要早得多。

神祕消失的古國:徐國存續了1500餘年 第2張

西周的中後期,王位子傳到徐偃王手上,徐國在淮泗地區再度復興,正如史料記載:“徐偃王處江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徐國的復興引起西周擔心,於是命楚國舉兵討伐。徐偃王生性仁義,不忍心因爲戰爭而讓徐、楚量規百姓受難,於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間)便棄國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隨遷的百姓有數萬之多。徐偃王還曾經率領部分徐國人經海路南下,到達浙江寧波一帶。最終,徐偃王還是在追兵的壓迫下,懷抱美玉投海而死。由於徐偃王的仁義備受稱讚,周在擊敗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爲爵,置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這便是今天的樑王城的由來。此時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時期。春秋時,齊國等諸侯國割據稱霸,徐國再度南遷到淮南、江北蘇皖接壤的淮泗地區。那時,徐國已經國力弱小,民心比較鬆散,沒有多強的抵禦力量,夾在大國之間,小心翼翼生存。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餘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並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時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正好給了吳王出兵的口實。同年冬,吳王夫差派孫武、伍子胥興師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國。徐王章羽披散着發頭,臉上刺青,將自己捆綁起來,領着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請求保留國土,夫差不準。章羽無奈之下帶着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夏啓6年封若木于徐之後,徐國經歷了夏、商、週三個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餘年。徐在西周爲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韓非子》說他地域五百里。《詩經·大雅·常武》篇說“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很少見到徐國的具體經營狀態,如經濟、生產方面的文字。但是我們從出土文物,特別是青銅器銘文考古中,可以獲得一些間接的東西。古代青銅器出土文物,主要從商朝中、後期開始,到西周達鼎盛期。青銅器的製作標誌着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現已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有大量的銘文,極其豐富的證實和彌補了傳統歷史文獻資料確切性及不足之處。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記錄。“孚”相當於獲取和掠奪的意思,“ 吉金”是優良的青銅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表明當時安徽繁陽以南的淮夷地區盛產銅和錫。《兮甲盤》銘記載西周關市之徵,對南淮夷和諸侯百姓的相應規定,銘文中說:“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則即刑戴伐”,就是說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僅在周穆王時代,就發現十五器和淮夷有關的戰爭記錄的銘文。《詩經·魯頌·泮水》寫魯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宮宴慶羣僚的情況,以“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爲尾結之句。

神祕消失的古國:徐國存續了1500餘年 第3張

徐國的經濟非常發達,是西周王朝賦稅的主要提供地區,所以“徵東夷”、“徵東國”成爲西周立國之後的主要戰事,這在西周早期的許多青銅器銘文上也都有歷史性的文字記載。徐國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從徐器銘文和徐姓家譜及雜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紹興出土的“徐餚尹湯鼎”,“餚尹”是商朝、徐國、楚國設有管理祭祀的官員。《逸周書·王會解》中有:“祝淮氏、榮氏”:“淮、榮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當系淮夷,居然當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見淮夷經濟的發達帶來文化的進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這一神聖的職務輕易地授給一個夷人。徐國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國家,已經有十分明確的分工管理這方面的官員。  《詩經·魯頌·炯》是歌頌魯國養馬衆多的篇章,相對來說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佔着優勢。《英山徐氏宗譜》載:第三十八世祖先徐暢,“暢仕夢爲司楫,主航運之事。周昭王南征,使暢操舟事之,行之漢澤,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於南昌,報父仇也。”“司輯”是管理航運和船舶的官員,聯繫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辭典》“徐偃王”條下注:“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着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徐國居然想以航運的優勢開鑿運河,其國力可想而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