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晉國六卿之一:智氏的歷史淵源

晉國六卿之一:智氏的歷史淵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智氏起源於東周時期,曾是晉國六卿之一,是一個古老文明的華夏望族,得姓始祖是晉國次卿智莊子。

春秋時期,晉國相國荀息之孫荀首,食採於智邑(今山西永濟市),史稱智莊子,是爲智氏始祖。智氏連續七代立身晉國政壇,到智襄子執政時,智氏遠強於韓、趙、魏三卿,成爲晉國乃至周王朝最具權勢的大夫家族,在晉陽之戰中,智氏功敗垂成,遭受滅族之災。智氏亡而三晉分,三晉分而七國立,晉陽之戰成爲春秋戰國的分水嶺,家臣豫讓爲給智襄子復仇,留下了"士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的千古絕唱。

晉國六卿之一:智氏的歷史淵源

歷經2500多年的繁衍發展,當代智氏主要分佈在河南、山西、河北、內蒙古等省區,人口約有9萬人,在全國排名392位。智氏名人有春秋智襄子、漢代零陵郡太守智嗣、唐代騎都尉智元、宋代監察御史智浹、元代兩浙監運使智受益、明代翰林院編修智審、清代天津知府智文運、當代開國少將智生元等等。

智氏淵源

智氏遠祖爲晉國相國荀息,荀息本名原氏黯,是原國公族,姬原叔的十四世後裔。

周平王東遷後,大權旁落,作爲畿內侯的原國,地位也不同往日。原氏黯於是到晉國任職發展,輔助晉武公曲沃代翼,任職武公大夫。晉武公滅荀國後,以荀國舊地賜予原氏黯,原氏黯從此以封邑爲氏,別爲荀氏,史稱荀息 。

晉國六卿之一:智氏的歷史淵源 第2張

荀息輔佐晉武公統一晉國,輔佐晉獻公26年,是獻公的股肱之臣。荀息以危如累卵規勸晉公放棄建造九層高臺,獻計假途滅虢,打通了晉國向中原發展的通道。

晉獻公臨終前,任命荀息爲相國,輔佐太子奚齊繼位。荀息以"臣竭其肱股之力,加之以忠貞,其濟,君之靈也;不濟,則以死繼之!"許諾獻公。

這就是成語"股肱之力"的典故,晉獻公的這次託孤,比後來著名的劉備託孤早了800多年,並且巧合的是,諸葛亮在接受劉備的囑託時,也同樣用了"股肱之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來表達自己的決心。後武將裏克作亂,荀息堅守道義,臨危不懼,誓死捍衛自己諾言,體現了春秋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留下了千古英名。

荀息之子逝敖, (一說名遊,字逝敖)擔任晉國大夫。逝敖生三子,長子荀林父、次子荀騅、幼子荀首。晉文公稱霸後,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文公准奏,遂召荀息長孫荀林父爲大夫。

晉景公時,荀林父升任中軍將 ,執政晉國,史稱中行桓子;荀騅擔任新下軍將,因食採程邑,史稱程文子;荀首擔任中軍佐 ,成爲晉國次卿,史稱智莊子。荀氏一門三卿,成爲晉國的名門望族。

公元前566年, 荀首之子荀罃出任中軍將 ,執政晉國。荀林父之孫荀偃擔任上軍將,叔侄二人同爲晉國大將 ,因同爲荀氏,帥旗無法區分。鑑於荀首食採於智邑,荀林父曾爲中行將軍,故以智氏、中行氏別之,自此,荀罃號爲智罃,荀偃號爲中行偃。智罃追尊智莊子爲始祖 ,智氏從此薪火相傳,一脈相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