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晉國卿位之爭,資歷深卻發跡慢的魏氏

晉國卿位之爭,資歷深卻發跡慢的魏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晉國的世卿家族中,論起資歷,魏氏與趙氏基本算同步,但魏氏的發跡卻遠較其他世卿家族緩慢。魏氏的先祖與周同姓,名爲“高”,周武王時期,受封於畢,而被稱爲畢公高。其後,畢國絕封,畢國公族子孫離散。晉獻公時期,畢公高之苗裔畢萬有勇力而仕於晉。前661年,晉始作二軍,晉獻公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趙夙御戎,畢萬爲右(車右,力士),伐滅霍,滅魏,滅耿。以耿賜趙夙,以魏賜畢萬,畢萬之後便以魏爲氏,是爲晉國魏氏。

而畢萬之孫魏犨,也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親黨之一,據《左傳》記載:晉公子重耳之及於難也....從者狐偃、趙衰、顛頡、魏武子、司空季子(胥臣)。但與趙氏的發跡方式不同,魏犨跟其祖父一樣,都是以勇力事人,其功勳與地位當然不能與狐、趙並論。魏犨也曾爲此憤憤不平,在晉國伐曹的戰役之中,公然違抗晉文公的禁令,而與顛頡一起擅自進攻曹國大夫僖負羈(與晉文公有恩)的宅第,並縱火燒其宅,魏犨也在進攻僖負羈宅第的過程中傷到了胸口。

晉國卿位之爭,資歷深卻發跡慢的魏氏

晉文公極爲震怒,欲處死魏犨、顛頡,但又愛惜魏犨的勇力。便派使者去探望魏犨的傷勢,若其傷重不能用就處死他,若其傷無礙就饒其一命。而魏犨得知消息,便強忍傷痛,束胸見使者,並在使者面前上跳三百次、橫跳三百次,以示自己可用。於是,魏犨便逃過一劫,而顛頡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魏犨的嗣子,名不詳,諡號爲悼,故被稱爲魏悼子。據《史記》記載,魏悼子徙治霍。即將家族的基地遷移到了霍地。相對而言,魏悼子兩位弟弟的事蹟要更多一些。一位弟弟叫魏顆,是“結草”報恩典故的主人公,而在秦晉輔氏之戰中擊敗了秦軍,並活捉了秦軍大力士杜回。而魏顆也以此軍功,被賜封於令狐(今山西臨猗境內),別爲令狐氏。

另一位弟弟叫魏錡,因其采邑於廚、呂,故也稱爲呂錡或廚武子。呂錡因求公族大夫而不得,故與求卿位不得的趙旃(趙氏旁支趙穿之子)在邲之戰中搗亂,而欲使晉軍失敗。而其最著名的事蹟,則是在鄢陵之戰中,射瞎了楚共王的眼睛,呂錡也旋死於楚國神箭手養由基的箭下。而魏顆之子魏頡,呂錡之子呂相,雖都屬魏氏旁支,卻都憑藉其父的功勳而擠列卿席。可見魏氏雖尚未顯赫,但家族的勢力還是有長足發展的。

晉國卿位之爭,資歷深卻發跡慢的魏氏 第2張

魏氏的顯赫要到魏悼子之子魏絳時期,晉悼公繼位之後,以魏絳爲司馬(執掌軍法)。魏絳在擔任司馬期間,晉悼公之弟揚干擾亂晉軍行列,魏絳殺掉了揚乾的僕從。晉悼公極爲震怒,認爲魏絳戳辱楊幹,是對公室的羞辱,欲殺死魏絳。其後,晉悼公在羊舌赤(晉國賢臣叔向之兄)的勸導以及魏絳的之下大受感動。不但沒有追究魏絳之罪,反而向其道歉,並擢升其爲新軍佐(八卿之末)。

魏絳最著名的事蹟,便是其“和戎”之策,而這也開創了我國與異族議和的先河。據《左傳》記載:晉侯(晉悼公)以樂之半賜魏絳,曰:“子教寡人和諸戎狄,以正諸華。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請與子樂之”。可見,晉國在當時還是深受“和戎”之益的,魏絳最終升任至下軍將(卿席第五位)。而這不但是史籍記載中,魏氏大宗的最高職位,也是第一位擠入卿位的魏氏宗主,魏氏也由此而顯赫。

魏絳死後,其子魏舒繼承魏氏宗主之位。因魏氏與欒氏,曾長期在下軍中共事,故兩家交好。而在晉國“剪除欒氏”的事件中,魏舒原欲起兵相助欒盈,卻不妨被範鞅所劫,並強制拉到了範氏(其時,範氏執政)這一邊,並許諾事成之後以欒氏的曲沃(晉國的舊都)之地相酬。最終,欒氏寡不敵衆而被滅,而魏氏也可以說是逃過一次大劫。倘若魏舒相助欒盈,魏氏滅亡也在所難免,那麼,也就不會有戰國時期的魏國了。

晉國卿位之爭,資歷深卻發跡慢的魏氏 第3張

日後,魏舒成爲了晉國的執政正卿,雖然只執政了短短5年左右的時間,但這卻是魏氏前所未有的榮耀。魏舒是繼趙盾之後,晉國的第13位執政正卿,而在魏舒之前,趙氏、韓氏、中行氏、範氏、郤氏等都已經分別出了兩位執政正卿,魏氏發跡之慢可想而知。魏舒的另一著名事蹟,是在與狄人的大原之戰中,鑑於地形與晉軍不利,而“毀車步戰”,最終擊敗了狄人,這在軍事變革史上也具劃時代意義,是華夏諸侯作戰方式轉變的重大標幟。

魏舒死後,範鞅執政,範氏與魏氏素來不睦。又因魏舒執政時,羊舌氏、祁氏遭誣被滅,其地化爲十縣,魏、韓、智、趙各得一縣(其餘入公室),而範氏、中行氏卻一無所得。範鞅深恨魏舒,下令撤掉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之禮下葬。可見魏氏之地位,仍遠不如其他卿族強勢。範鞅死後四年,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又歷經八年之戰,得以並滅範氏、中行氏及趙氏旁支邯鄲氏。至此,晉國只餘下了四卿。再至魏舒之曾孫魏駒之時,魏氏與趙氏、韓氏共滅知氏,而奠定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局面。

魏氏雖發跡最慢,但資歷不淺,且長期位居於下位,在很大程度上遠離了晉國卿族鬥爭的漩渦。故而,沒有遭受大得挫折。相反,那些極爲強盛的卿族,如狐氏、郤氏、範氏、中行氏、知氏等反而沒有走到最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