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鄧羌

鄧羌(?―約379年),安定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將領、官員。鄧羌有勇有謀,昇平元年(357年),進擊羌族首領姚襄,獻計激怒敵軍,自己詐敗,誘敵深入,擊斬姚襄。之後隨苻堅平定幷州張平,與猛將張蠔交鋒,以計擒之。受任御史中丞,與王猛協作,整肅長安治安,大見成效。再平劉衛辰部,苻柳等之亂。於石門大破燕軍十萬,又跟從王猛攻打前燕,曾與張蠔、徐成策馬持矛,突入燕軍,打敗慕容評十餘萬燕軍。晚年平定蜀地叛亂,並擊敗代王拓跋什翼犍等。此後事蹟史書無載。

鄧羌除了驍勇善戰,還精通兵法,曾奉命教授苻堅庶長子苻丕兵法。

2、苻堅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堅(338年-385年10月16日),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堅頭,氐族,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人,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公元357-385年在位。苻堅在位前期勵精圖治,重用漢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與民休息,加強生產,終令國家強盛,接着以軍事力量消滅北方多個獨立政權,成功統一北方,並攻佔了東晉領有的蜀地,與東晉南北對峙。

苻堅於383年發兵南下意圖消滅東晉,史稱淝水之戰。但最終前秦大敗給東晉謝安、謝玄領導的北府兵,國家亦陷入混亂,各民族紛紛叛變獨立,苻堅最終亦遭羌人姚萇殺害,終年48歲,諡號宣昭帝,廟號世祖。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苻堅

3、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公元425年),是匈奴大酋長劉衛辰的小兒子,劉衛辰的血緣可以上溯到匈奴單于欒提氏,和叱吒中原的漢帝劉淵也是親戚。在匈奴部落中,可謂顯赫。

赫連勃勃這個人,從小家族被屠,失去了溫暖的家庭,小小年紀便從部落王子改做了流浪孤兒,心理上遭受極大的挫折。我認爲像他這樣的人,又沒有現代心理學診療辦法,在心理上有着極大的缺陷,來到後秦,又遭受另一種境遇,他的人格十分不完整。自立之後,又沒有能力與強大的北魏相對抗,心理十分壓抑。於是造就了一種嗜殺成性的虐待狂心理。如果赫連勃勃不過是個庸人,倒也罷了,偏偏他具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他擅長指揮騎兵進行遊擊戰,他的理論是“吾以雲騎風馳,出其不意,救前則擊其後,救後則擊其前,使彼疲於奔命,我則遊食自若,不及十年,嶺北、河東盡我有也”。

赫連勃勃於是縱橫漠北、隴西一帶,與南涼對戰,斬殺禿髮傉檀部下甚多,南涼武將有七成死於這個戰役。收取屍體,堆成骷髏臺以示威。姚興派部隊進攻他,也遭到重大失敗。並且得到了謀臣王買德。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2張

赫連勃勃

赫連勃勃又在今天陝北靖邊地方修建都城,名爲統萬,建城的過程十分血腥,這個城用土夯成,檢查質量的時候,用小刀往城牆裏一插,插進一寸,就把築這段城牆的工匠殺死築進去。而製作城防武具的過程,則更是血腥,有工匠造弓箭,有工匠造盔甲。造好之後,使造弓箭的工匠執弓箭射穿着自己造的盔甲的盔甲工匠,若射穿,則盔甲工匠死,若射不穿,則弓箭工匠死。就這樣,一個融合軍事功能與富麗堂皇於一體的恐怖之城建立起來。復仇無望的赫連勃勃,在這座城裏,對他的子民進行地獄般的恐怖統治。隨便就殺人,視民如草芥,就這樣度過了餘生。

赫連勃勃的一生,是一個人精神疾病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小民的悲劇。歸根結底,他的殺人成性、殘暴自大,正是前輩人仇殺的產物。他由一個天真的小孩,變成了一個復仇者,又成爲了背叛恩人的嗜血魔王,這其中的故事,實在值得深思。

4、桓溫

桓溫(公元312年-公元373年),字元子,一作符子,漢族,譙國龍亢(今安徽省懷遠縣龍亢鎮)人。東晉傑出的軍事家、權臣,譙國桓氏代表人物,宣城內史桓彝長子,東漢名儒桓榮之後。晉明帝司馬紹之婿,曾經因溯大江(長江)之上剿滅盤踞在蜀地的“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又三次出兵北伐(伐前秦、後秦、前燕),戰功累累。

公元361年至公元373年獨攬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錫,但終因第三次北伐失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死前欲得九錫亦因謝安等人藉故拖延,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桓溫諡號宣武。其子桓玄建立桓楚後,追尊爲“楚宣武皇帝”。

5、沮渠蒙遜

沮渠蒙遜(366年—433年),臨鬆盧水(今甘肅張掖)人,匈奴族,十六國時期北涼的建立者,公元401年—433年在位。其祖先,爲匈奴左沮渠(官名),後來便以沮渠爲姓。沮渠蒙遜雖爲北方蠻族,卻博覽史書,頗曉天文。史書上稱讚他“才智出衆有雄才大略,滑稽善於權變”。天璽三年(401年),建立北涼。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元陵,廟號太祖,諡號武宣王。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3張

沮渠蒙遜

6、劉琨

劉琨(271年—318年6月22日),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縣)人,西晉政治家、文學家、音樂家和軍事家。

年輕時曾爲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後累遷至幷州刺史。永嘉之亂後,劉琨據守晉陽近十年,抵禦前趙。315年,劉琨任司空,都督並、冀、幽三州諸軍事。不久幷州失陷,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並與之結爲兄弟,後駐軍徵北小城。318年,劉琨及其子侄四人被段匹磾殺害。

劉琨善文學,通音律,其詩多描寫邊塞生活。《隋書·經籍志》有《劉琨集》9卷,又有《別集》12卷。明人張溥輯爲《劉中山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7、劉牢之

劉牢之(?—402年),字道堅,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東晉時期名將。劉牢之自幼生長於尚武世家,曾祖劉羲,以善射跟隨晉武帝,歷任北地、雁門太守。父親劉建,有將才,官至徵虜將軍。劉牢之面色紫赤,鬍鬚雙目生得奇異,性格深沉剛毅,爲人足智多謀。最初應謝玄之募入北府兵,爲其參軍,後以功升鷹揚將軍、廣陵相。淝水之戰時,率五千精兵在洛澗大破樑成,在苻堅敗後率軍攻陷譙郡,因功晉升龍驤將軍、彭城內史,賜封武岡縣男。

後奉命救援苻丕,爲慕容垂所敗,被召回,此後又平定了多處叛亂。王恭第二次起兵時,劉牢之答應司馬元顯而背叛王恭,在其死後接管兗、青、冀、幽、並、徐、揚七州及晉陵軍務。又率兵屢破孫恩,最終將其驅趕斬殺。後拜前鋒都督、徵西將軍,兼江州刺史,討伐桓玄。又聽從何穆建議再次倒戈,致使司馬元顯被殺。桓玄掌權被削奪兵權,拜徵東將軍、會稽太守,劉牢之在部下離散,誤以爲其子被害的情況下,自縊而死。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4張

劉牢之

8、劉曜

前趙昭文帝劉曜(?—329年),匈奴人,字永明,前漢光文帝劉淵養子,前趙最後一位皇帝。善屬文,工草書隸,新興(今山西忻州市)人。劉曜由漢趙建國開始就已經爲國征戰,參與覆滅西晉的戰爭,並於西晉亡後駐鎮長安。後於靳準之亂中登上帝位,遷都長安,319年四月改國號爲大趙。同年趙王石勒自立,國家分裂。劉曜在位期間多次出兵平定和招降西戎和西方的割據勢力如仇池國和前涼等。在國內亦提倡漢學,設立學校。後爲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殺身亡。

9、劉淵

劉淵(249年至253年之間-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1] ,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幷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爲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諡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10、呂光(後涼太祖)

呂光(337年―399年),字世明,氐族,略陽(今甘肅天水)人 ,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十六國時期後涼建立者,386年-399年在位。原爲前秦將領,戰功赫赫。淝水之戰前夕,受命征討西域,降焉耆、破龜茲,威震西域,諸國盡皆歸附。384年,東歸佔據涼州,收到苻堅死訊後,駐兵割據,自稱使持節、侍中、中外大都督、督隴右、河西諸軍事、大將軍、涼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389年,稱三河王,改元麟嘉。396年,復改稱天王,國號大涼,改元龍飛。399年,呂光病死,時年六十三歲,廟號太祖,諡號懿武皇帝,葬於高陵。呂光在位末期內政不修,各族叛離,埋下亡國之因。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5張

呂光

11、慕容垂

慕容垂(326年-396年),字道明(一字叔仁),鮮卑族,昌黎棘城人,十六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被譽爲一代“戰神”。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景昭帝慕容儁異母弟。生母蘭淑儀。後建立後燕,稱帝,死後諡號“成武”,是爲後燕成武帝。

慕容垂原名慕容霸,字道業,小字阿六敦。因其聰明有器度,慕容皝本想立他作世子,因遭羣臣勸諫而作罷,這也引來慕容儁對他的忌恨。慕容儁在位時賜名<垂夬>(以此奚落他“墜馬折齒”糗事),後慕容<垂夬>根據讖文而省“夬”改爲“垂”。[4-5]

前燕時,慕容垂屢立戰功卻鬱郁不得志。369年,枋頭之戰中領導前燕軍大敗桓溫,反遭受當政的慕容評排擠,無奈攜子出奔前秦。在前秦,前秦天王苻堅對其極爲賞識,親授冠軍將軍。383年,淝水之戰中前秦大敗,他護駕北返。384年,自稱燕王,建立後燕。394年,臺壁之戰取勝吞併西燕。395年,後燕、北魏參合陂之戰,太子慕容寶慘敗。隨後慕容垂率軍再攻北魏,在此期間發病加重,在退軍時去世,時年七十一歲。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6張

慕容垂

12、慕容翰

慕容翰(?―344年),字元邕,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前燕武宣帝慕容廆庶長子 ,前燕文明帝慕容皝長兄,十六國時期前燕將領。慕容翰勇武善射,足智多謀,深受父親慕容廆的器重和寵愛,授以殺敵陷陣的重任。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其弟慕容皝繼位,統治遼東。慕容翰因遭慕容皝猜忌,於是投奔鮮卑段部。後來又回到前燕。鹹康八年(342年),獻計擊敗高句麗。 建元二年(344年),又打敗鮮卑宇文部。慕容翰在此戰中身受射傷,長期在家臥牀養傷,後來傷情痊癒,在家中試着騎馬。有人告發慕容翰假稱有病卻私下練習騎乘,懷疑他想作亂。慕容皝雖然仰仗慕容翰的勇悍和謀略,但心中終究有所忌憚,於是下令賜死慕容翰。

13、慕容皝

慕容皝(公元297年―公元348年),字元真,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西晉遼東公慕容廆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的建立者。333年慕容皝以平東將軍繼其父慕容廆之位,統領遼東。337年,自稱燕王,建立前燕,定都大棘城。342年,遷都龍城(今遼寧朝陽)。348年去世,時年五十二歲。其子慕容俊稱帝后,追諡爲文明皇帝,廟號太祖。慕容皝“雄毅多權略”,崇尚漢族文化。其在位期間平定內部叛亂,擊敗宇文部和段部,擊退後趙進攻,破高句麗,威震北方,爲日後前燕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4、慕容廆

慕容廆(269年―333年),字奕落瑰,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人,鮮卑族,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之子,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吐谷渾第一代首領慕容吐谷渾是其庶兄。五胡亂始時期,慕容廆遂於西晉永嘉元年(307年),自稱鮮卑大單于。慕容廆政事修明,愛護人才,故士大夫和民衆多歸附之。東晉太興三年(321年),受東晉政府命爲都督幽、平二州、東夷諸軍事、車騎將軍、平州牧,封遼東公。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諡號襄公。永和八年(352年),其孫慕容俊稱帝,追諡慕容廆爲武宣皇帝,廟號高祖。

15、慕容恪

慕容恪(321—366.7.19),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人,鮮卑族,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

慕容恪多年征戰,屢勝無敗。若僅此而已,他也不過是那亂世的一位本領出衆的武將。事實上,慕容恪更折服人心的,是他表現出的品性。當時他大權在握,才華遠在皇帝慕容俊之上,然而卻盡心盡責地輔佐自己的二哥。對朝中的同僚,也都謙遜相待。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7張

慕容恪

16、慕容隆

慕容隆,公元397年5月18日出生於昌黎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鮮卑族,將領。慕容垂一生後代很多,諸子當中比較有名的有段後所生的慕容令、慕容寶,但段後在前燕時即被皇后可足渾氏害死。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8張

慕容隆

17、慕容農

慕容農是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之子,他與慕容隆一樣,是慕容垂的愛姬所生。史書上最早關於慕容農的記載是在東晉太和四年(369年),當時東晉大司馬桓溫率軍進攻前燕,其父慕容垂力挽狂瀾,擊退晉軍。

18、石虎

後趙武帝石虎(295年-349年),字季龍,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北)人,後趙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國時期後趙君主,334年-349年在位。333年石勒駕崩,由太子石弘繼承。第二年,石虎廢殺石弘,自稱爲居攝趙天王。至335年,其首都由襄國(今河北邢臺)遷至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河南安陽北郊)。337年,石虎自稱天王,349年稱帝。石虎在位期間,生活十分荒淫奢侈,又對百姓施行暴政,表現出種種殘暴的一面;不過他厚待來自西域的佛教僧侶佛圖澄,客觀上對當時佛教的傳播有一定貢獻。

19、石勒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字世龍,初名石?,小字匐勒,羯族,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 。部落小帥石周曷朱之子,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

石勒發軔於第一次反東海王起義時,追隨牧帥汲桑投靠公師籓。石勒這個姓名是汲桑替他取的。後投靠漢趙(前趙)劉淵。石勒在漢人張賓輔助之下以襄國爲根據地,先後滅了王浚、邵續與段匹磾等西晉在北方的勢力,又吞併曹嶷。前趙平陽政變後正式與劉曜決裂,319年十一月稱趙王,都襄國。329年吞併關中取上邽滅前趙。北征代國,令後趙成爲當時北方最強的國家。石勒實行多項措施,推動了文教和經濟的發展。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9張

石勒

20、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行(一作士衡)。本爲鄱陽郡梟陽縣(今江西都昌[1] )人,後徙居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東晉時期名將。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吏,後逐漸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去世,獲贈大司馬,諡號桓。有文集二卷,其曾孫爲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他平定陳敏、杜弢、張昌起義,又作爲聯軍主帥平定了蘇峻之亂,爲穩定東晉政權,立下赫赫戰功;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精勤於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爲人所稱道。在後將軍郭默擅自殺害趙胤後,即率兵征討,不費一兵一卒就擒獲郭默父子,因而名震敵國。

21、拓跋珪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拓跋開、拓跋什翼圭、拓跋翼圭,字涉珪 ,鮮卑族,北魏開國皇帝。

公元376年,拓跋珪被其母親賀蘭氏攜走出逃。公元385年,15歲的拓跋珪趁亂重興代國,在盛樂即位爲代王。並在次年即公元386年改國號“魏”,是爲北魏,改元“登國”。公元398年,他將國都從盛樂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並稱帝。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0張

拓跋珪即位初年,積極擴張疆土,勵精圖治,將鮮卑政權推進封建社會。晚年則好酒色,剛愎自用,濫誅大臣,導致人人自危。最終於公元409年的宮廷政變中遇刺身亡,終年僅三十九歲,在位二十四年。其子拓跋嗣登位後,於公元410年諡其爲宣武皇帝,廟號烈祖,公元420年改諡爲道武皇帝,公元491年改廟號爲太祖。

22、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今山東濰坊壽光東南)人,後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將軍,輔佐苻堅掃平羣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治國,使前秦成爲諸國中最有生氣的國家,因而敢於與羣雄角逐,並且愈戰愈強,十年之間(366—376年)便統一了北方。在這個過程中,王猛經常統兵征討,攻必克,戰必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大將風範。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 及至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猛。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

23、王鎮惡

王鎮惡(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東晉名將,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後隨叔父歸晉。與其祖父王猛是唐宋武廟名將中唯一的祖孫檔,有奪荊州、取長安之功,助劉裕平定叛亂,滅亡後秦,在劉裕部將中最爲搶眼。其好讀兵書,長於謀略,爲東晉錄尚書事、中軍將軍劉裕所賞識。曾任振武將軍和龍驤將軍,隨劉裕南征北戰,立下顯赫戰功,爲擊敗後秦做出了重要貢獻,進號徵虜將軍。418年在隨劉裕次子劉義真留守長安時,因時局混亂,劉義真年幼,不能掌控危局,王鎮惡被中兵參軍沈田子誣陷後擅殺。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1張

王鎮惡

24、郗超

郗超(336年-378年),字景興,一字敬輿,小字嘉賓,高平金鄉(今山東金鄉)人,東晉官員、書法家、佛學家,太尉郗鑑之孫,會稽內史郗愔之子。郗超出身於高平郗氏,歷任撫軍掾、徵西椽、大司馬參軍、散騎侍郎、中書侍郎、司徒左長史等職。他是桓溫謀主,曾勸說桓溫廢帝立威。桓溫因不肯採納他的建議,在第三次北伐時大敗而回。桓溫死後因母喪辭去司徒左長史之職,後被起復爲散騎常侍、此後又授任宣威將軍、臨海太守等職,郗超都沒有接受。太元二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四十二歲。郗超善長草書,亞於二王,《書品》將其書法定爲中品。他還精通佛學,著有《奉法要》,被支道林等名僧譽爲“一時之俊”。

25、謝玄

謝玄(343年—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謝裒之孫,謝奕之子,謝安之侄。東晉時期軍事家。謝玄有經國才略,善於治軍。早年爲大司馬桓溫部將。

太元二年(377年)爲抵禦前秦襲擾,謝安薦謝玄爲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他招募北來民衆中的驍勇之士,組建訓練一支精銳部隊,號爲“北府兵”。

太元四年(379年),率兵擊敗前秦軍的進攻,進號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2張

謝玄

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戰中,任前鋒都督,先遣部將劉牢之率部夜襲洛澗,首戰告捷;繼而抓住戰機,計使秦軍後撤致亂,乘勢猛攻,取得以少勝多的巨大戰果。

太元九年(384年),率兵爲前鋒,乘勝開拓中原,先後收復了今河南、山東、陝西南部等地區。後因病改任左將軍、會稽內史。與吳興太守張玄之並稱“南北二玄”,爲時人所稱美。

太元十三年(388年)卒,時年四十六。追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獻武。謝玄文武兼備,立志挽救危亡,以圖恢復。他創建的“北府兵”,能征善戰,特別能吃苦耐勞,成爲東晉最爲精銳的武裝力量。在淝水之戰中,“北府兵”軍陣嚴整,使秦主望而生畏,可見其強。

26、楊安

楊安,生卒年不詳,略陽清水(今甘肅清水)人,氐族,十六國時期前秦將領。楊安的祖父楊初、父親楊國都是前仇池國君主。

永和十二年(356年),其父楊國被殺,楊安投奔前秦。太和二年(367年),率軍攻打前涼,援救李儼。太和三年(368年),平定前秦宗室叛亂。太和五年(370年),參與前秦滅前燕之戰。鹹安元年(371年),討伐仇池公楊纂,楊纂兵敗投降前秦,前秦國主苻堅命楊安鎮守仇池。寧康元年(373年),楊廣攻克東晉的梓潼,前秦奪取樑益二州,邛、莋、夜郎等地皆降前秦。

楊安因功被爲右大將軍、益州牧,鎮守成都。寧康二年(374年),攻打佔據蜀地反叛的張育、楊光、張重,斬殺張育、楊光等,益州又歸前秦所有。太元三年(378年),隨軍合攻襄陽。

27、姚萇

後秦武昭帝姚萇(330-394),字景茂,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西)人,羌族。十六國時期後秦政權的開國君主,384-393年在位。姚萇(cháng)是羌族首領姚弋仲的第二十四子,姚襄之弟。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3張

淝水之戰後姚萇在關中羌人的推戴下自稱萬年秦王,建立後秦,並與苻堅領導下的前秦作戰。後姚萇擒殺了苻堅,並乘西燕東返而進駐長安,不久稱帝。前秦宗室苻登在關中氐族殘餘力量支持下繼續與姚萇作戰,姚萇一度處於不利形勢,但終大敗苻登,漸處優勢,但在消滅前秦勢力前去世,至其子姚興即位後才完全消滅前秦勢力。

28、張賓

張賓(?—322年),字孟孫,十六國時期後趙趙郡南和(今邢臺南和)張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縣誌》),一說邢臺內丘人。十六國時期後趙大臣、著名謀士和政治家。

張賓胸懷大志,謀略過人,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石勒任命爲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張賓爲官清廉,謙虛謹慎,任人唯賢,禮賢下士。深受石勒和羣臣的尊重。

他死後,後趙追封爲“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史載其“算無遺策、機無虛發”,爲五胡十六國第一流的謀士。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4張

張賓

29、張蠔

張蠔,本姓弓,生卒年不詳,上黨泫氏(今山西高平)人,十六國時期前秦將軍,與鄧羌齊名,並稱“萬人敵”。張蠔身強力壯又很矯捷,能夠拽着牛倒退行走,城牆不論高低,都可翻越而過。初爲後趙將領張平的養子,投降前秦之後,先後平定前秦宗室叛亂,攻滅前燕、代國,參與淝水之戰。太元九年(385年),迎接長樂公苻丕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稱帝,被任命侍中、司空,上黨郡公。太元十年(386年),升任太尉。此後,史料找不到關於張蠔的記載。

30、朱序

朱序(?-393年),字次倫,義陽郡平氏縣(今河南省桐柏縣)人,西蠻校尉、益州刺史朱燾之子 ,東晉名將。

朱序爲當世名將,累遷至鷹揚將軍、江夏相。太和元年(366年),平定司馬勳之亂,因功升任徵虜將軍,封爵襄平子。太和四年(369年),大敗前燕將領傅末波。寧康二年(374年),調任兗州刺史。當時吳興郡長城縣人錢弘等聚衆作亂。朱序授任中軍司馬、吳興太守,前往平定叛亂。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5張

朱序

太元二年(377年),擔任南中郎將、梁州刺史等職,鎮守襄陽。太元三年(378年),前秦攻打襄陽,朱序率軍固守襄陽。太元四年(379年),秦軍攻克襄陽,俘虜朱序,前秦天王苻堅任命他爲度支尚書。太元八年(383年),肥水之戰中,朱序暗中幫助晉軍,使晉軍大敗秦軍。朱序投歸東晉,歷任龍驤將軍、琅邪內史、豫州刺史等,屯兵洛陽。

太元十一年(386年),朱序派兵討伐叛晉的丁零首領翟遼。後歷任兗青二州刺史、都督司雍樑秦四州軍事、雍州刺史等。太元十五年(390年),大敗西燕皇帝慕容永。同年,擊敗翟遼。太元十八年(393年),朱序去世,追贈左將軍、散騎常侍。

31、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東晉軍事家。

祖逖出身於范陽祖氏。早年曾任司州主簿、大司馬掾、驃騎祭酒、太子中舍人等職,並於西晉末年率親黨避亂於江淮。後被授爲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率部北伐。

東晉十六國名將:東晉十六國史上31位著名將領 第16張

祖逖

祖逖所部軍紀嚴明,得到各地人民的響應,數年間收復黃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進封鎮西將軍。但朝廷卻因他勢力強盛,對他非常忌憚,還派戴淵相牽制。

大興四年(321年),祖逖因朝廷內明爭暗鬥,國事日非,憂憤而死,追贈車騎將軍,部衆被弟弟祖約接掌。北伐大業也因祖逖之死而功敗垂成。(排名按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