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晉國智氏滅掉了中行氏,最後頭顱被趙氏當酒器

晉國智氏滅掉了中行氏,最後頭顱被趙氏當酒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當時晉國僅剩的四家:知、韓、趙、魏裏,知氏是最強大的,可能是因爲四家在滅中行氏、範氏之時,由於知氏與中行氏本爲一家,所以中行氏的領地爲知氏所得的原因。

晉國荀氏本來爲姬姓,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被封到原地(今河南濟源市西北),爲伯爵,建立原國,文王第十六子被稱爲原伯,後人爲原氏。晉國荀氏第一位人物荀息,本名原黯,也就是說他是原伯之後,與周同宗。原黯輔佐晉武公(前716年——前677年在位),晉武公在位時,滅郇國(山西省臨猗縣之故郇城),以封原黯,原黯即以封地改氏荀,字息。晉武公死後,其子晉獻公繼續重用荀息。荀息獻計假道伐虢,幫助晉獻公滅掉了虢國((今山西平陸)和虞國(山西省平陸、夏縣一帶)。獻公臨終之時託孤於荀息,任命荀息爲執政大夫。荀息在獻公去世後,遵獻公遺願,立奚齊爲君。但晉大臣裏克、邳鄭先後殺死奚齊和卓子,荀息覺得對不起晉獻公,於是自殺。

晉國智氏滅掉了中行氏,最後頭顱被趙氏當酒器

荀息生逝敖,荀逝敖在史書上沒有事情記載,可能是受其父自殺的影響,新晉君有新的黨羽,而其父又不是新君之黨,所以逝敖不受重用,但其家封地應該是還在的。逝敖生荀林父、荀騅、荀首,三子後都受封,別爲他氏,荀林父爲中行氏,荀騅爲程氏,荀首爲知氏。荀林父在晉文公時受到重用,這與文公清算惠公舊臣有關,荀家在惠公時是受到排擠的,在文公時得到起用。公元前633年,荀林父爲晉文公御戎,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君主的貼身保鏢,同時爲君主駕車,這不是現代意義的司機,其地位相當於大夫。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後,荀林父的地位得到提拔,成爲新建三行之首——中行將。晉文公在三軍之外建三行,是三支步兵,荀林父爲其首。之後荀林父的地位越來越高,上篇文章中有細述,到晉景公時終於成爲中軍將,也就是正卿,時間是公元前597年。從公元前633年算起,荀林父從軍已有36年,他的地位高了,荀家其他人地位也隨之而升,其弟荀首被任命爲下軍大夫,也有記載說爲下軍司馬,這兩個職位是有區別的,下軍大夫比下軍司馬地位要高,下軍司馬管軍紀,魏絳曾任此職,下軍大夫是僅次於下軍佐的掌軍之人,有自已的軍隊。從城濮之戰中大軍撤退的大形勢下、荀首率軍救其子的事情看,荀首是有自已的軍隊的,所以他當爲下軍大夫。

荀首被封於知地,在現在山西省永濟市西北。他也就是知氏的第一位宗主,被稱爲知莊子。荀首最早的記載在晉成公時(前606年——前600年)在位,晉成公“嬖之”,也就是說晉成公的寵臣,而此時他的哥哥荀林父的地位也非常高,是中軍佐,也就是僅次於趙盾的二把手。我們可以這樣推測:趙盾之弟趙穿於公元前607年弒晉靈公,之後趙盾扶立晉成公爲國君,但晉成公一定是不甘心當傀儡的,他也在扶持自己的力量,而荀家兄弟也就成了晉成公所倚重的勢力之一了。公元前599年,晉景公元年,郤缺爲中軍將,前597年荀林父爲中軍將,同時荀首爲中軍大夫。晉景公也是繼續倚重荀家勢力來抑制趙氏。在公父前597年的城濮之戰中,荀首之子荀罃率軍擊楚被楚國俘虜。荀首爲了救回其子,在大軍撤退的情況下,帶領自已的軍隊,衝入楚軍,射殺楚連尹襄老,並生俘楚王子穀,一方面可見其救子心切,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其人才能之高、作戰之勇猛。此舉雖並未救回荀罃,但爲晉軍挽回了城濮之戰大敗的部分損失和麪子,並於九年之後,用所俘之楚王子穀換回了其子荀罃。公元前596年,晉國中軍佐先穀叛亂被殺,公元前595年,荀首被提拔爲下軍將,可見其才能得到了晉景公的認可。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由於年紀已大,主動辭去了中軍將之職,士會任中軍將,荀首被提拔爲上軍佐。公元前592年,士會告老辭職,郤克繼爲中軍將,荀首升爲上軍將,其侄荀庚(荀林父之子)升爲上軍佐。荀氏在六卿中佔到兩卿。公元前589年,晉齊鞍之戰,晉軍大勝齊軍,打得齊頃公親自到晉國,願尊晉景公爲王,景公不敢稱王,辭之。公元前588年,晉景公將晉軍擴爲六軍,新建新上、下軍,荀首爲中軍佐,荀庚爲上軍將,荀騅得任新下軍將,自此荀氏三系都爲卿:中行氏荀林父之子荀庚爲上軍將、程氏荀騅爲新下軍將、知氏荀首爲中軍佐。公元前588年,晉國用楚王子穀換回了荀首之子荀罃,荀罃回國時楚共王與之對話,他不卑不亢,使共王感嘆“晉未可與爭”,荀罃之才氣初現,這是他後來能成爲晉國執政,並使晉國霸業達到高峯的原因,這可能也是爲什麼荀首拼死也要救回荀罃的原因。公元前587年,郤克病逝,欒書被破格從下軍將提拔爲中軍將,而荀首作爲中軍佐沒有按常規接任中軍將,可見景公對荀首是不相信的,一方面可能是不相信其才能;另一方面可能是政治鬥爭的需要,因爲當時景公仍走不出晉靈公被趙穿弒殺的陰影,趙氏勢力仍大,而荀氏不是晉國公族並且一家三卿,欒氏爲晉國公族,所以晉景公選擇了欒書,並聯合晉國另一家公族郤氏於公元前583年,發動下宮之難,晉剷除趙氏。公元前587年,欒書、荀首、士燮三人帥軍伐鄭。公元前586年,荀首到齊國爲晉景公迎親。公元前585年,楚國攻打鄭國,欒書率晉國六軍救鄭,在今河南省確山縣東南與楚軍相遇,楚將子重主動退卻,晉軍跟進並攻打楚國盟友蔡國。楚軍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確山縣東)抵禦晉軍。晉軍內部發生分化:趙同、趙括主張開戰;荀首、士燮、韓厥主張罷兵。荀首認爲現在攻打楚國師出無名,因爲楚國已從鄭國撤兵,並且現在開戰不一定能打過楚國。欒書聽從了荀首建議,未與楚戰。之後史書再無關於荀首的記載,其兄荀林父於公元前594年告老,現在已過去近十年,可能荀首年紀已大;其侄荀庚於公元前578年爲中軍佐時說“吾已老矣”並於公元前575年去世,可見公元前585年,荀首確實年紀已大。公元前583年,欒書率晉軍打敗楚國,晉國人認爲這次勝利多虧了兩年前聽從了荀首的建議。可見兩年來,晉國國力強大了不少,並且晉國剷除了趙氏,內部已經穩定。

晉國智氏滅掉了中行氏,最後頭顱被趙氏當酒器 第2張

荀首之子知罃被稱爲知武子。前597年,邲之戰中被楚軍俘虜,九年後(前588年)其父用楚王子穀換回了荀罃。歸晉之前楚共王高度贊其才氣。回國之後,荀罃爲何職,史書沒有記載,直到公元前583年,下宮之難後,荀罃得爲下軍佐,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其父荀首於公元前584年至公元前583年之間已去世或告老;另一原因是趙同、趙括被滅族後,卿位空出兩個。同一年,晉景公減六軍爲四軍,可以看出五年前擴軍有一個目的是爲了削弱趙氏勢力。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去世,其子晉厲公即位,同時欒書繼續爲正卿,但此時郤氏勢力迅速增長,而荀氏由於公元前583年晉減六軍爲四軍、荀騅失去卿位,此時荀氏只有二卿,但郤氏此時也有二卿(郤至在下宮之難後由於郤錡之功爲新軍佐),荀氏雖有二卿,已失去原來三卿的優勢。公元前578年,晉與秦戰於麻隧,晉軍大勝。公元前577年,郤犨進入卿列,爲新軍佐,三郤格局正式形成,荀氏還只是二卿。在這種情況下,正卿欒書對郤氏已再難操控,出現了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郤至越權之事,於是欒書與荀氏聯合,開始剷除郤氏。公元前575年,荀庚去世,荀庚之子入卿列,爲上軍佐,地位在其叔荀罃之上,所以荀偃成了荀氏代表。公元前574年,荀偃與欒書合謀,除去三郤,同時荀偃也取代郤錡成爲中軍佐。之後,荀偃與欒書又合謀逮起了晉厲公,並於三月後,派荀氏族人程滑殺厲公於獄中,另立晉悼公爲君。而去周迎立晉悼公之人正是荀罃,也就是知罃。公元前573年,晉悼公清算弒君者:殺弒君者程滑;欒書不知所終,史書再無記載出現;荀偃被降爲上軍將。同時調整了部分人職務:韓厥成爲中軍將,士匄爲中軍佐;而知罃被提拔爲上軍佐。公元前566年,韓厥去世,知罃被越級拔,從上軍佐直接升爲中軍將,成爲晉國正卿,可能與迎立之功有關,當然知罃也是有才的。而其侄子荀偃由於弒晉靈公,還只是爲上軍將,沒有被清算也是不錯了。知罃執政後,與楚展開大戰,公元前563年,在敗楚、鄭之後,與諸侯進行蕭魚之盟,晉國霸業復興,再次成爲中原霸主。公元前563年,知罃在逼陽(山東省棗莊市南)之戰中給士匄、荀偃立下軍令狀,最後晉軍攻克逼陽,歷時29天,打通攻楚通道。公元前560年,知罃去世。其後其侄子荀偃終於得任中軍將,成爲晉國正卿。

晉國智氏滅掉了中行氏,最後頭顱被趙氏當酒器 第3張

知罃

知罃之子知朔早逝,知朔之子知盈生六年而知罃去世。由於知罃去世時,知盈尚小,所以其家族卿位由荀氏本家程鄭代其位,程鄭爲荀逝敖次子荀騅之後,由於封於程地而得氏。公元前548年,知盈年滿二十(古人算虛歲),繼程鄭爲下軍佐,復入六卿。知盈能保住知氏地位,全憑其族人荀偃及荀偃之子荀吳,荀偃(中軍將)爲知盈之叔,荀吳(猛將)與知盈爲同輩。知盈與執政趙武、韓起等人關係不錯,其主要活動爲出訪各國,知氏有復興之勢。前533年,年僅35歲的知盈因病身亡,其子知躒年僅十五歲,史稱智文子。公元前533年,由於知躒尚未成年,無法接任其父卿位,晉平公想廢知氏的卿位,知躒之叔中行吳據理力爭,讓未成年的知躒擔任了下軍佐。公元前519年,中行吳去世,知躒團結晉頃公(前525至前512年在位)、晉定公(前511至前475年在位),與諸卿鬥爭,此時晉君已無力控制六卿。公元前501年,正卿範鞅去逝,知躒由於受晉定公依賴,成爲中軍將。但其副手趙簡子不受控制,爲所欲爲,諸卿之間矛盾越來越激化,終於演變爲滅族大戰。公元前497年,趙鞅(趙簡子)殺死邯鄲大夫趙午,範氏家主士範吉射與中行氏家主中行寅合兵攻趙,趙鞅被圍於太原,大的滅族之勢。但正卿知躒此時作出了最錯誤的選擇,他聯合魏襄子、韓簡子,幫助趙鞅,攻打範氏、中行氏。四卿伐範、中行二氏,大戰於鐵(河南濮陽),荀寅與範吉射戰敗逃跑到其他封地。後二年,四卿又攻二氏於邢(河北邢臺)、任(邢臺東北的任縣)、欒(河北趙縣)、逆疇(保定西南)、陰人(山西靈石)、盂(山西陽曲),二氏封地盡爲所奪。荀躒打算立士皋夷繼承範氏、寵臣樑嬰父繼承中行氏,被趙簡子拒絕,知躒殺趙氏家宰董安於,最後知氏得中行氏和範氏大部分之地,知、趙矛盾更加激化。公元前492年,知躒去世,其子知申接其卿位,中軍佐趙鞅成爲晉國執政。前491年,晉大夫荀寅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爲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及柏人城破,荀、範二氏逃奔齊國而去,二人結局史書無載。趙簡子將晉國的三軍六卿減爲二軍四卿。

晉國智氏滅掉了中行氏,最後頭顱被趙氏當酒器 第4張

知申爲知氏第六代家主,史稱知文子。公元前492年,他接任其父卿位爲下軍佐。史書對於知申記載非常少,只記載了其擇立繼承人之事。他喜歡次子知瑤,但其族人知果請求以知宵爲繼承人,認爲知瑤雖有才但無德,最終會導致知氏滅亡。但知申並未聽從他之言,於是知果從知氏中分離出去,後來沒有遭滅族之災。知申去世後,知瑤繼立,是爲知襄子。公元前475年,趙鞅去世,知瑤爲晉國中軍將。知瑤何時繼其父之位,史書沒有記載,但在趙簡子死後,知瑤能成爲晉國正卿,我們可以看出在知申之時,知氏勢力並沒有變衰,其龐大的領地還在,所以纔有知氏後來的強大。同時纔有公元前475年,趙鞅去世後,知瑤的繼中軍將之位。知瑤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前472年,荀瑤率晉軍大敗齊軍,並且荀瑤親手俘虜了齊將顏庚。公元前464年,荀瑤與趙無恤出兵攻打鄭國,連下鄭國九座城池,大勝而歸。前457年,荀瑤攻打衛國大勝而歸。約公元前460年左右,知伯七天滅仇由(今山西盂縣)。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知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知瑤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唐縣西)、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知氏之強在《史記》裏是有記載的,公元前275年,秦將白起在華陽(新鄭北)滅魏趙聯軍十五萬,秦國此時對東方六國已佔絕對優勢,秦昭王非常得意,認爲天下已無國能敵秦國,秦大夫中旗馮琴而對曰:“王之料天下過矣。當晉爲六卿之時,知氏最強……圍趙襄子於晉陽……今秦兵雖強,不能過知氏……”於是秦王恐。可見當時知氏之強,天下莫能與之敵。但就是這樣強大的知氏,由於公元前453年,聯合韓、魏要滅知氏之宿敵趙氏,水淹晉陽城,馬上就要攻下晉陽之時,韓、魏怕趙滅之後,自己也被知氏所滅,於是反戈,聯合趙氏滅了知氏,知伯身死,頭被趙鞅製成酒器,知伯落得這樣一個可憐的下場。趙襄子對於知伯恨之深是有原因的:知瑤與趙毋恤一起徵鄭,知伯命趙襄子爲先鋒,趙襄子不從,知伯對其破口大罵,說其“相貌醜陃、膽小如鼠,趙簡子怎麼會讓你當繼承人呢?”人家知伯打仗可是不怕死的,有史爲證。還有一次,打完仗一起吃飯,知伯強行讓趙襄子喝酒,趙襄子不從,知伯就把酒杯子砸到了趙襄子臉上。這些行爲都被記載在了《史記》中,看來司馬遷對知伯是沒有好感的,對趙氏是讚不絕口,詳看筆者文章《被美化了的篡權者,司馬遷爲何如此袒護趙氏》。知氏還曾侮辱韓氏家主韓虎,並且向韓、趙、魏三家索要土地。不管怎麼說,這些對他人的侮辱行爲,終於換來了知氏的滅族之災,看來有才無德,更可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