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春秋時期,各霸權國大多以打着匡扶周禮爲旗號,打着周天子的名義對各國發號施令,充當警察角色,對那些公開和嚴重地違反周禮的國家進行討伐,對外部進行侵略戰爭或防禦戰爭,保衛華夏諸侯國的共同利益,或動之以武,或進行武力威懾,或進行經濟制裁和經濟封鎖,或誘之以經濟利益,採用各種方式來維護華夏體系的秩序。這種秩序的維護在一定時期內也給各諸侯國帶來共同的利益。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但並非所有的諸侯國都願承認這種霸權國的地位並服從其領導。因此從開始就有一些強大的國家與其爭奪霸權,直到原來的霸權國衰落新的霸權國出現。由於當時許多諸侯國的實力和基礎大體相當,沒有一個國家能長期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這時的霸權國家還沒有發展到超級大國的地步,各國的實力懸殊並不很大,所以很容易出現新的後起的霸權國家,形成了春秋時期的霸權的輪換。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第2張

齊桓公時的齊國只稱霸了幾十年,後來相繼出現了晉文公和晉悼公。晉國在齊桓公稱霸時,也有向齊挑戰之心。晉國利用齊國一心對付楚國的挑戰的時機,致力於發展和壯大自己。公元前658年以前,晉國已經滅掉了些北方的小國,如驪戎國、魏國、霍國、耿國等。晉國的興起的主要標誌就是公元前655年晉國先後滅亡了鄰近的兩個小國,即虢國和虞國。

晉獻公制定了由遠及近的戰略,決定先向遠方的虢國進攻。晉國爲此向虞國借路,虞國大夫宮之奇當時勸諫虞國國君說,指出虢國是虞國的屏蔽,虢國滅亡,虞國必定滅亡,對晉國不可以敞開門戶,對入侵者不可以因習見而不經心。借給一次已是過分,再借一次更不可以。俗語說“輔(面頻)車(牙牀)相依,脣亡齒寒”,正是虞與虢的關係之謂也。

可惜處君不聽,借路與晉,晉國在滅亡了虢國後不久,也順路在回晉國的途中滅亡了虞國。開始,晉國還有些忌諱國際社會的譴責,不敢太公開張揚,還替虞國向周王室交稅,過了不久,晉國一看國際社會沒有反映,就正式把虞國和虢國的土地完全吞併於晉國。當齊桓公在公元前651年召集主要諸侯國在宋國葵丘會盟時,晉獻公以忙於國內事務爲名,不出席這次盟會。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第3張

到了公元前649年,新上臺的周襄王就承認了晉國的特權地位,向晉惠公賜物表示對他的信任,並默認晉國對周圍小國的吞併。作爲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的周王雖然往往要藉助於大國的支持才能存在,但有時也會與霸權國產生矛盾。爲了制止霸權國權力過大,有時候周王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制衡霸權國。公元前655年,周惠王因記恨齊桓公召集魯宋、陳、衛、許、曹諸國在衛國的首止盟會上商議立周太子鄭一事傷害了他的權力。

於是在會議進行時派大臣會見鄭文公,讓他背叛齊國,支持他與楚國結盟,與晉國友好,但鄭文公不願得罪強大的齊國,就在會議中途丟下軍隊,隻身逃回鄭國,不參加結盟。但這樣還是受到以齊爲首的六國聯軍的討伐。在齊國的霸權衰落後,出現了新興國家爭奪霸權國家的局面,有了晉國這新的超級大國取代齊國霸權。宋國是一箇中等國,本無資格做盟國,但由於齊國霸權衰敗後出現的混亂局面,也曾一度想出來做盟主。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第4張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死,他的五位公子爭做太子,發生內亂,齊國大亂,逃到宋國的齊公子昭在宋國支持下,回國搶權,宋襄公率宋、曹、衛、邾四國聯軍大敗齊軍,立公子昭爲齊孝公,然後從齊國撤軍。這時候,春秋各國中,可以繼承齊國霸權的國家,在西部有秦國,西北部有晉國,南方還有楚國。這三國實力不相上下。而當時的宋國力量並不很強大,但由於齊國這個霸權國家的衰敗,特別是齊國霸權後時期的楚國、晉國都還沒有準備好做霸權國。

而另一個強國秦國一直是一個孤立主義的大國,忙於在後院的擴張,因此一時出現了霸權國的空位時期,這使得宋國這樣的小國,也居然有機會想嘗試霸權國的滋味。宋襄公自認爲能打敗齊軍,霸權非宋莫屬。因此他在公元前641年主持曹、邾兩國盟會,並因爲另一小國曾國國君沒有趕上這次盟會而要把其作爲祭祀的獻品,這一做法遭到了人們的反對,他們說,過去從來沒有過以人作爲獻品來祭祀鬼神的,更何況是一位國君,用這樣的辦法來“求霸不亦難乎(不是太難了嗎)?得(好)死爲幸(就不錯了)”。

宋國還因爲另一盟國曹國國君在盟會時不盡地主之誼贈送糧食,而派兵包圍了曹國的國都,相比之下,人們懷念齊桓公做霸主時期爲各國做的一些好事,如保存了衛、邢等將要滅亡的國家。這樣,宋襄公的霸權還沒有建立起來就遭到了各國的反對,一些國家自願地聯合起來,在這年冬天,陳、蔡、楚、鄭、齊五國首先結成了聯盟,重申齊桓公做盟主時的一些原則。

春秋時期霸權輪換,齊國衰落晉楚崛起 第5張

到公元前640公元前639年,宋國公開謀求霸主地位,他向齊國和楚國提出了讓宋國做盟主的要求。兩國表面答應了宋國。當時有不少的大夫對此不以爲然,說“用剋制自己的慾望服從衆人可以,要衆人服從自己的慾望,很少有成功的”。當各國諸侯在宋國盂地會盟時,楚成王拘捕了宋襄公,後在諸侯的調停下才釋放了他,但宋襄公並不因此接受教訓,率軍進攻鄭國,與鄭國有盟約的楚軍救援,與宋軍大戰,最後在泓水之戰中大敗宋軍。

宋襄公也於兩年後鬱郁死去,他的霸權夢還沒有實現就破滅了。宋襄公失敗的例子說明,爭奪霸權本是大國的遊戲,以宋國這樣的小國參加到這樣的代價高昂的遊戲中,只能是得不償失。正如古人所云:“小國爭盟(主)禍也,宋其亡乎?(快要滅亡了吧)幸而後敗(失敗得晚一點就已經是萬幸了)”。實際上在這一時期,爭奪霸權國地位的是楚成王。公元前63年,楚成王率陳、蔡、鄭、曹、許六國聯軍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告急。於是爆發了春秋時期的楚6國集團與晉3國集團之間的體系內的大戰。

小編覺得其實楚國在這一時期,對原來的秩序和格局早就心存不滿,早就存有挑戰霸權之心,齊桓公一死,楚國又打敗不自量力的宋襄公後,更是加強了楚國爭奪霸權國的信心,所以成爲後起新興強國是自然而然的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