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齊國的興亡簡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周平王遷都洛邑,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時期。

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在這期間,全國雖然處於諸侯分裂割據的狀態,但大趨勢是通過兼併戰爭而逐步走向統一。

春秋時期中原大地上有一百多個諸侯國,經過不斷兼併,到了戰國初年只剩下了十幾個,林立的諸侯國中最有名氣的,當屬春秋五霸(所帶領的國家)和戰國七雄了。

而齊國作爲老牌諸侯,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它都榜上有名。

從周王朝建立,分封姜太公建立齊國算起,到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齊國前前後後歷經了八百多年,在這數百年的風雨歷程中,它曾幾度輝煌,也曾幾度瀕臨滅亡,到了戰國末期,在弱肉強食的腥風血雨中,齊國徹底走向了滅亡。

那麼齊國作爲一個曾強極一時的諸侯國,在數百年的滄桑中,何以能興,又因何而亡呢?

本篇筆者就從齊國在歷史上的五次輝煌說起,聊聊齊國的興亡簡史。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齊國都城臨淄復原圖

齊國曆史上的五次輝煌。

齊國在歷史上的輝煌時期,主要是姜太公、齊桓公、齊莊王、齊威王、齊宣王五位國君主政時期,筆者對此逐個講述。

姜太公時期。

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爲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開國功臣,此人文韜武略、智勇雙全,他歸周的原因在史料中有所差異,但大都認爲他是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等到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之後,分封功臣謀士,姜太公居功至偉,也因此被分封到了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2張

姜太公(蠟像)

而姜太公到了齊國之後,就根據當地的國情做了相對應的改革(具體改革措施,參見上述引用),並且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使得齊在短時間內成爲了大國,這爲齊國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齊桓公時期。

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史記·管晏列傳》

齊桓公雄才大略,使得齊國成爲了春秋五霸之首,當然他的稱霸之路,離不開管仲,不過管仲在公子糾和齊桓公爭奪君位的鬥爭中,曾一箭射中了齊桓公的衣帶鉤,《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桓公之中鉤,詳死以誤管仲,也就是說,在這場鬥爭中,管仲差點要了齊桓公的命。

不過當齊桓公登上君位之後,在臣子的建議下,還是放下了私仇,任管仲爲相,並且委以國政,管仲倒也知恩圖報,最終在這兩人的合力下,齊國得以稱霸,並且做到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莊王時期。

(晏嬰)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史記·管晏列傳》

齊莊公在歷史上的名氣並不是很高,但他卻是齊國的中興之主,首先齊莊公還是比較開明的君主,其次就是他也一直任用晏嬰爲相。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3張

齊王與晏嬰插圖

晏嬰先後在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時任相,是歷史上有名的賢相,司馬遷評價晏嬰時,曾說他“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爲之執鞭,所忻慕焉”,也就是說晏嬰是司馬遷仰慕的人,即使爲他駕車,他都感覺高興和嚮往,當然正是因爲有了晏嬰的輔佐,齊國才能做到“三世顯名於諸侯”。

齊威王時期。

田氏卒有齊國,爲齊威王,強於天下。——《史記·齊太公世家》

齊威王是戰國時期一位非常有話語權的君主,在他的統治下,齊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可以稱爲最強諸侯國。

他以鄒忌爲相對內改革、以田忌爲將、孫臏爲軍師對外征戰,並且還做到了廣攬人才和懲治奸吏,最終使得齊國“強於天下”,此外他的虛心納諫還使得齊國戰勝於了朝廷,即“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出自《戰國策·齊策》)”。

齊宣王時期。

王鬥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戰國策·齊策》

齊宣王是齊國在戰國後期比較有作爲的君主,他以廣納賢士、善聽諍言著稱,比如說一個叫王斗的臣子,就曾直接諷刺齊宣王爲政時的弊端,而宣王並未生氣,反而向王鬥賠罪:“寡人有罪於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4張

影視中稷下學宮的辯論盛況

此外,齊宣王時期還把稷下學宮發展到了頂峯,創造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學術盛世,最終使得“齊國大治”。

由此可見,齊國在歷史上輝煌的次數並不少,不過這中間卻有一個很明顯的分水嶺,即田氏代齊。

齊國不戰而降。

公元前386年,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在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勢力和新興的封建地主勢力的較量中,以田氏爲代表的新興地主取得了勝利,繼而田和成爲了齊國君主,姜齊的政權滅亡了。

正如《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爲齊侯,列於周室……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

這在齊國的歷史上是一次政權上的實質性交替,雖然田氏依然沿用“齊”的國號,雖然在國家形式上也沒有明顯的變化,但在本質上已經完全不同了,田氏代齊完成以前,三家分晉已經結束,但這兩個頗爲相似的歷史事件,在形式上也是迥然不同的。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5張

齊國故城

田齊的政權傳承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284年時在齊湣王統治時期,齊國出現了一次瀕臨滅亡的危機,即韓、趙、魏、燕、秦五國聯合攻齊,結果齊湣王被殺,燕國在樂毅的帶領下攻入齊國都城臨淄,並且乘勝追擊,一舉攻下齊地七十餘城。

只剩下即墨和莒兩座城池的齊國並沒有因此滅亡,《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迎襄王於莒,入臨淄,齊故地盡復屬齊,說的是齊將田單依靠即墨軍民打敗了燕軍,到莒迎接齊襄王回到臨淄,齊國大片領土又被光復了。

齊襄王的兒子齊王建是齊國的最後一任國君,他在位的時間並不短,不過在位期間卻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政績,如果非要找的話,也是有的,比如說他加快了秦國完成大一統的步伐。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6張

影視中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人東征齊國,而齊王建“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最終導致了“秦虜王建,遷之共,遂滅齊爲郡”的結局,自此齊國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那麼齊國沉浮數百年,究竟何以能興,又因何滅亡呢,筆者接着論述。

齊國何以能興?

雖然齊國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有着不同的時代背景,但是各個輝煌時期的興盛卻有着極其相似的原因,並且帶有鮮明的傳承性,筆者認爲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君賢臣能。

上文我們已經例數了齊國在歷史上的五次輝煌時期,賢君能臣是這五次輝煌時期的都曾出現的政治局面,可知,明君和賢臣是相輔相成的,但是明君卻是極爲關鍵的,一般說來,明君是賢臣出現的基礎,有了英主纔能有良臣,不然臣子在優秀,遇見了一個昏君那也是開啓不了這個局面的。

比如說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太公投奔周之前,就曾“嘗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西伯”(出自《史記·齊太公世家》),意思是姜太公曾爲商紂王做事,但商紂無道,太公就離開了,之後路四處遊說列國諸侯,但未得知遇之君,最終西行歸依周西伯。

因時變革。

姜太公被分封到齊國之後,就立即着手進行了變革,當時攝政的周公,還對姜太公的做法給予了高度的稱讚,《史記·》記載: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而姜太公的改革正是因其俗,簡其禮,這算是齊國曆史上第一次頗有成效的改革。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7張

影視中的齊桓公與管仲

齊國的第二次改革是在齊桓公任用管仲推行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全方位的改革,《國語·齊語》記載:制國以爲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很顯然這是行政管理體制上的改革。

然後在此基礎上又改革管理選拔制度,通過鄉選、官選、君選三個環節選拔官吏,並且要求做到“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並且規定了對初選的人員,必須到其所在鄉里進行考察,即“遇問之其鄉,以觀其所能而無大厲”。

此外,齊桓公時期還改革了稅制,打破了“力役稅”,而實施根據不同的土地等級和物產而徵稅,並且改革了關稅,實施“關市幾而不徵”,還鼓勵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最終使得齊國“通貨積財、富國強兵”。

齊國的第三次改革是齊威王時期進行的吏治改革,齊威王即位後,面臨“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情況,爲強大齊國,他以吏治爲出發點,派臣子深入鄉里,獲取實情,然後實施重獎嚴懲,最有名的就是獎勵了即墨大夫,而烹殺了阿大夫。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8張

齊國君主與臣子

齊威王通過吏治改革,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威王的吏治使得)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齊國大治,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二十餘年。

重視人本。

使百姓可以修養生息是齊國統治者所重視的,縱觀齊國強大的幾個時期,都體現了重人本的思想,《管子·權修》有云: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國雖小必安,取於民無度,用之不止,國雖大必危,而管仲的改革,也正是以此爲出發點的。

重人本還體現在重視人才,比如齊威王和樑(魏)惠王一起談論國寶時,就把人才當作了國寶,而不是樑(魏)惠王以爲的珠玉爲寶,而這點也是齊威王所踐行的,在他統治時期,齊國人才濟濟,“以照千里 ”。

而先富民也是齊國統治者重人本的一個體現,管子認爲:民富則安鄉重家,民貧則危鄉輕家,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齊國始終堅持本末兼營、農工並作、產商互補的富民之道,最終讓齊國走向了富國強兵之道。

搞好外交。

春秋戰國時期有個鮮明的特點,就是諸侯國之間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響的,而齊國興盛時期的統治者也正是看到了這點,從而讓他們很重視“外交”,即奉行尊王禮鄰的政治戰略,目的是爲自身發展創造寬鬆有利的外部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9張

齊國君臣

齊國尊王禮鄰貫穿於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齊國建立之初,姜太公就把尊王演繹的淋漓盡致,即便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之後,依然打着尊王的旗號,而後來的齊威王也是以尊王而揚德天下。

單單尊王還不行,齊國還重視結好其他諸侯,尤其是鄰國有了困難時,齊國還會積極救助,比如說齊桓公時期,山戎入侵燕國,而齊桓公就積極救燕,兵伐山戎,並且還“割地予燕”,成爲了禮鄰的美談。

此外,齊國興盛的原因還有其它方面的因素,比如說齊國在文化上的兼容,再比如說齊國抓住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等等,這些都對齊國的興盛有着積極影響,那麼齊國又因何而亡呢,下面筆者接着論述。

齊國因何而亡?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創造的輝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稷下學宮,兵書甲天下,但是這樣一個強極一時的大國,爲何在羣雄逐鹿中走向衰亡呢?我們先來看看歷代史家是如何說的。

《戰國策·齊策》記載:秦使陳馳誘齊王內之,約與五百里之地,齊王不聽即墨大夫而聽陳馳,遂入秦,處之共松柏之間,餓而死,顯然這是認爲齊王是被騙到秦國,囚禁而死,導致了齊國滅亡。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10張

臨淄盛況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縱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這是認爲齊國的滅亡是因爲齊王建聽從了後勝的詭計,沒有與諸侯合縱攻秦,最終不戰而降。

《淮南子·泰族訓》記載:齊王建有三過人之巧,而身虜於秦者,不知賢也,這也把齊國的滅亡歸結到了齊王昏庸,導致了政治腐敗,而不能任人唯賢,最終被滅國。

但是筆者認爲這些古人的對於齊國滅亡的總結,都單單只是把目標放在了齊國最後的滅亡上,而沒有從齊國的整體發展歷程上看,如果我們結合齊國的幾次衰弱和最終的滅亡,就可以總結出齊國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政權腐敗,君主昏庸無能而不能任人唯賢。

其二是國家的管理理念與齊國的實際情況不適應。

其三是齊國在外交政策上出現了戰略失策。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強極一時,是如何興起如何衰亡的? 第11張

齊國的刀幣

而王志民先生在《齊文化概論》也有着獨特的見解,即:齊國的滅亡確有其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失誤等原因,但是那些決定這政治、軍事上的諸多因素的最根本的東西,還是文化、思想的因素,筆者認爲這種把齊敗於秦歸結爲是秦、齊文化碰撞必然的結果,更是道出了齊國滅亡的必然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想必我們已經對齊國的興亡史有了大概的瞭解,它歷經八百餘年,沉浮興亡皆是有因可循。

興盛的原因在於君明臣能,重視人本,並結合齊國的實際進行了改革,此外還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來謀求自身的發展。

衰敗的原因在於政權的腐敗,國家發展的理想定位失控,再加上外交戰略也出現了重大失誤,最終在秦國的威逼之下放棄了抵抗,走向了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