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中爲什麼沒有人稱帝?

揭祕: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中爲什麼沒有人稱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巾軍中爲什麼沒有人稱王稱帝?其實很簡單,張角要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社會,而不是世俗的國家,他的口號就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政教合一”的國家當然沒有皇帝,只有教主、教宗,而張角等人並不是教主、教宗,所以張角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樑稱“人工將軍”。

要說明道教,必須從頭說起。中國在東漢以前,並沒有“道教”,兩漢時期政治清明、百家爭鳴、思想活躍。從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沿用商君之法,剔除秦法中的苛法,實行軍功授爵制度。漢朝的主流思想是“黃老之術”,“黃”就是黃帝,“老”既是老子。“黃老之術”並非道家,更不是道教。

黃老之術是漢朝的主流思想

黃帝的治國之術,到底是什麼呢?《列子、黃帝》記載了一個故事,鑑於原文太長不綴原文。故事的大意是:黃帝登基15年,受到人民的愛戴,生活的很安逸,沉迷於五情六慾;又過了15年,憂慮天下不能“大治”,極盡聰明才智,管理百姓,沉迷其中。黃帝自言:“我過於淫糜了,必須修身養性!”

揭祕: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中爲什麼沒有人稱帝?

於是,簡居宮外之館,三個月不理朝政。白天睡覺晚上做夢,一次,黃帝在夢中來到華胥氏之國,這裏沒有君長,沒有社團組織,一切處於自然狀態。人民不聊生、不厭死,沒有親疏遠近,沒有愛憎分明,更沒有“水深火熱”。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老子的主體思想就是道法自然、無爲而治,這和黃帝的治國之術是一樣的,後人把他們總結爲“黃老之術”。老子認爲,政府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相對的,政府管理的越多,天下就越亂越死。

最好的辦法是政府少管事,只要人民不違法,做什麼都行,讓整個社會處於自然狀態,讓“道”既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去自然調節人們的生產生活狀態,這就是“黃老之術”的核心“無爲而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儒家編造的謊言,漢武帝成爲背鍋俠!

漢武帝繼位以後,君權掌握在竇太后手中,而漢朝確立了漢朝的法律體系,主流思想是“黃老之術”,實行“無爲而治”。漢武帝即位以後,君權掌握在竇太后手中,漢武帝爲了從竇太后手中奪回君權,想了很多辦法。其中就包括拉攏儒家學派,利用儒家的思想學說爲自己服務。

竇太后死後,漢武帝掌握了君權。儒家弟子董仲舒,爲了討好漢武帝,就創立了“君權神授”的學說,漢武帝爲了穩固君權,就接受這種說法。但是,漢武並沒有重用董仲舒。董仲舒後來給漢武帝上疏。

揭祕: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中爲什麼沒有人稱帝? 第2張

公羊對策之後,漢武帝並沒有重用董仲舒。漢武帝把董仲舒派到劉非那裏當相國,等於讓儒家遠離了中央政權的核心,儒家的整體思想和漢武帝開疆拓土背道而馳。司馬遷把這個記載到《史記》裏,後世的儒家吹捧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成了儒家吹牛的“背鍋俠”。

爲了對抗外來宗教,張道陵創立道教

漢朝實行無爲而治、百家爭鳴,漢武帝打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漢朝和世界的交往頗多,在物質交流之外,精神的交流也很多,外國宗教,諸如佛教、拜火教等也傳入中國。東漢劉秀的兒子劉莊既漢明帝,比較尚佛,在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寺院“白馬寺”。

佛教在漢朝的傳播,廣收信徒大增寺院,影響到漢朝的百家爭鳴和主流思想,爲了對抗佛教的傳播,道家思想的一個分支,開始向本土道教演變。西漢功臣張良的後裔張陵,在北邙山學習,開始在北邙山傳道,人稱“張道陵”。

揭祕:東漢末年的黃巾軍中爲什麼沒有人稱帝? 第3張

東漢末年爆發瘟疫,張角假借治病傳教

東漢末年,中國爆發嚴重的瘟疫,張角兄弟略通醫術,深入瘟疫災區以治病爲名傳教。張角兄弟傳教十幾年,聚集百萬信徒,用軍事組織方式把信徒編爲36方,大方一萬多人,小方七八千人,方有渠帥,準備舉事。後來,張角弟子馬元義遭人告密,在洛陽被車裂,會衆一千多人遭捕殺。張角緊急通知各方提前舉事,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樑稱“人工將軍”。

黃巾軍要建立的就是沒有皇帝、沒有王權的太平世界,說白了就是政教合一的社會。理想化的“烏托邦”,在現實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黃巾軍失敗也是自然的。但是,黃巾軍要建立的“政教合一”國家,卻是非常可怕的,假如成功了,中國也許就會比歐洲提前進入暗無天日的中世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