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社會穩定之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皇權集中,商品經濟不斷髮展,在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政治開明,文化方面也快速發展繁榮,政府大力推動學校和社會教育,心學出現,學派爭鳴,儒學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這些都促進了政府和個人對《中庸》的關注,因而《中庸》學開始興起。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作爲最後一個由漢族地主階級統治的王朝,明代尤其是後期對於儒家經典的推崇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庸》學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新的文字解釋和義理闡發。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第2張

明中葉以後,明朝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化,後期己是岌岌可危,政治、經濟發展都處於緊要關頭。封建社會原有的頑疾進一步加深,政治上吏治腐敗,弊端叢集,統治者思想的懈怠;經濟上財政拮据,捉襟見肘;內部階級矛盾尖銳,農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邊患叢生,險象迭至,南有樓寇肆虐,北有蒙滿逞威。

政治黑暗、黨爭激烈、閹黨把持朝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封建統治日益腐朽,宦官專政,統治階級內部之間黨羽林立,鬥爭也連續不斷。尤其是自萬曆二十四,宦官被朝廷派遣至全國各地包括:天津、陝西、山東、山西、浙江等省充任各種官職等,這些宦官欺壓敲詐地方政府和百姓,長時間的這種矛盾,致使各種民憤兵變頻發,對此悲憤憂慮的知識分子開始力諫力勸。李三才(鳳陽的巡撫)曾接連上書指責明神宗“溺志貨財”,他誠懇的敬告:“一旦衆釁土崩,小民皆爲敵國,風馳塵鶩,亂衆麻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後金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不久便先後攻佔了遼寧的大部分地區,嚴重威脅了明朝的統治。明崇禎三年(1630),全國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對明朝統治。明初以來日本樓寇一直不斷騷擾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葡萄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帝國也開始凱覷中國的臺灣、澎湖列島等地,這些都使明王朝岌岌可危。張居正曾說:“竊見嘉隆以來,紀綱頹墜,法度陵夷,宋元之弊。”又說:“當嘉靖中年,商賈在位,貨財上流,百姓傲傲,莫必其命,此時景象,曾有異於漢唐之末世乎?幸賴祖宗德澤深厚,民心愛戴己久,僅免危亡耳。”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第3張

政治經濟問題的出現,與當時的學術不明、道德淪喪密切相關,程朱理學的流弊暴露無疑。空談性理,言行脫節的弊病使程朱理學在明代後期己經無法立足。政治日趨腐敗,社會危機嚴重,程朱理學一尊的局面也因此受到挑戰。程朱理學逐漸失去生氣,其統治地位也發生動搖,在這樣的背景下,函需一種新的思想以適應這種變化的需要。從明朝中期開始,程朱理學不再佔據主導地位,王陽明認爲是因爲語句繁瑣、內容複雜,致使一些學問研究方法上的明代社會穩定之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皇權集中,商品經濟不斷髮展,在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政治開明,文化方面也快速發展繁榮,政府大力推動學校和社會教育,心學出現,學派爭鳴,儒學得到了更大的發展。這些都促進了政府和個人對《中庸》的關注,因而《中庸》學開始興起。

作爲最後一個由漢族地主階級統治的王朝,明代尤其是後期對於儒家經典的推崇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庸》學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新的文字解釋和義理闡發。

明中葉以後,明朝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雲變化,後期己是岌岌可危,政治、經濟發展都處於緊要關頭。封建社會原有的頑疾進一步加深,政治上吏治腐敗,弊端叢集,統治者思想的懈怠;經濟上財政拮据,捉襟見肘;內部階級矛盾尖銳,農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邊患叢生,險象迭至,南有樓寇肆虐,北有蒙滿逞威。

政治黑暗、黨爭激烈、閹黨把持朝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封建統治日益腐朽,宦官專政,統治階級內部之間黨羽林立,鬥爭也連續不斷。尤其是自萬曆二十四,宦官被朝廷派遣至全國各地包括:天津、陝西、山東、山西、浙江等省充任各種官職等,這些宦官欺壓敲詐地方政府和百姓,長時間的這種矛盾,致使各種民憤兵變頻發,對此悲憤憂慮的知識分子開始力諫力勸。李三才(鳳陽的巡撫)曾接連上書指責明神宗“溺志貨財”,他誠懇的敬告:“一旦衆釁土崩,小民皆爲敵國,風馳塵鶩,亂衆麻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後金努爾哈赤起兵反明,不久便先後攻佔了遼寧的大部分地區,嚴重威脅了明朝的統治。明崇禎三年(1630),全國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對明朝統治。明初以來日本樓寇一直不斷騷擾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葡萄牙、荷蘭等西方殖民帝國也開始凱覷中國的臺灣、澎湖列島等地,這些都使明王朝岌岌可危。張居正曾說:“竊見嘉隆以來,紀綱頹墜,法度陵夷,宋元之弊。”又說:“當嘉靖中年,商賈在位,貨財上流,百姓傲傲,莫必其命,此時景象,曾有異於漢唐之末世乎?幸賴祖宗德澤深厚,民心愛戴己久,僅免危亡耳。”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第4張

政治經濟問題的出現,與當時的學術不明、道德淪喪密切相關,程朱理學的流弊暴露無疑。空談性理,言行脫節的弊病使程朱理學在明代後期己經無法立足。政治日趨腐敗,社會危機嚴重,程朱理學一尊的局面也因此受到挑戰。程朱理學逐漸失去生氣,其統治地位也發生動搖,在這樣的背景下,函需一種新的思想以適應這種變化的需要。從明朝中期開始,程朱理學不再佔據主導地位,王陽明認爲是因爲語句繁瑣、內容複雜,致使一些學問研究方法上的弊端突顯,所以王陽明倡導心學,主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種思潮從明中期之後在全國蔓延開來。但陽明心學發展到一定的時期,尤其是後期也出現了一些空談的流弊:棄儒入禪,談空說玄,不問國事。這時心學的泛濫與空泛,爲《中庸》學在明代後期的興起埋下了伏筆。正如顧炎武所言:“弘治、正德之際天下之士常喜新,風氣之變,己有所自來,而文成以絕世之姿,倡其新說,鼓動海內。”明後期的《中庸》學也脫離了宋代程朱理學的束縛,原有的依靠《四書章句集註》著書立說的現象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與心學實際思想相結合、與明代末期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相統一的,反映時代背景的新《中庸》學的出現。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第5張

明朝後期,以王陽明爲代表的理學大家深刻地認識到在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居主導地位的程朱理學空談性理、言行脫節的弊端,己經給社會帶來了極大危害。爲彌補程朱理學的“言行脫節”的弊端,王陽明運用“感悟”和“變通”的方式,通過發揮南宋陸象山“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觀點,創造出更加強調道德行爲與道德意識統一的所謂“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學說爲主要內容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在明代後期極大的提高了個人理性思維價值,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以至於陽明心學在資本主義萌芽取得明顯發展,封建經濟結構進一步分解的社會背景之下,被後來的泰州學派、東林黨人賦予了明顯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氣息,甚至肯定了人的私慾,反對君主獨裁。一些在朝爲官的明代儒士,通過著書立典來爲明後期朝政服務,爲明朝的統治提供更加合理的理論基礎。

以張居正爲首的歷代官員,多爲飽讀經書的儒者,他們在研究《四書》時,都不約而同的選擇那些更能體現朝綱法紀的觀點來論述。張居正在穆宗時期,就擔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政事。神宗即位後,成爲首輔,執掌相權。張居正的政治經歷和明代後期朝堂的種種問題,在其《四書集註闡微直解》中都大有體現,尤其是針對當時統治的腐化,官吏管理的鬆散,將《中庸》中的一些觀點加以解釋,就《中庸》中關於原則、法令的思想加以利用,來強化統治,挽救衰落的明王朝。

明朝後期:內部腐敗,矛盾不斷,通過什麼來挽救明王朝? 第6張

問國事。這時心學的泛濫與空泛,爲《中庸》學在明代後期的興起埋下了伏筆。正如顧炎武所言:“弘治、正德之際天下之士常喜新,風氣之變,己有所自來,而文成以絕世之姿,倡其新說,鼓動海內。”明後期的《中庸》學也脫離了宋代程朱理學的束縛,原有的依靠《四書章句集註》著書立說的現象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與心學實際思想相結合、與明代末期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相統一的,反映時代背景的新《中庸》學的出現。

明朝後期,以王陽明爲代表的理學大家深刻地認識到在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居主導地位的程朱理學空談性理、言行脫節的弊端,己經給社會帶來了極大危害。爲彌補程朱理學的“言行脫節”的弊端,王陽明運用“感悟”和“變通”的方式,通過發揮南宋陸象山“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觀點,創造出更加強調道德行爲與道德意識統一的所謂“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學說爲主要內容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在明代後期極大的提高了個人理性思維價值,並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以至於陽明心學在資本主義萌芽取得明顯發展,封建經濟結構進一步分解的社會背景之下,被後來的泰州學派、東林黨人賦予了明顯的時代精神和時代氣息,甚至肯定了人的私慾,反對君主獨裁。一些在朝爲官的明代儒士,通過著書立典來爲明後期朝政服務,爲明朝的統治提供更加合理的理論基礎。

以張居正爲首的歷代官員,多爲飽讀經書的儒者,他們在研究《四書》時,都不約而同的選擇那些更能體現朝綱法紀的觀點來論述。張居正在穆宗時期,就擔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參與政事。神宗即位後,成爲首輔,執掌相權。張居正的政治經歷和明代後期朝堂的種種問題,在其《四書集註闡微直解》中都大有體現,尤其是針對當時統治的腐化,官吏管理的鬆散,將《中庸》中的一些觀點加以解釋,就《中庸》中關於原則、法令的思想加以利用,來強化統治,挽救衰落的明王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