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譚國: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因得罪齊桓公被齊國所滅

譚國: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因得罪齊桓公被齊國所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爲《春秋》。在春秋時期,衆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纔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譚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齊國消滅的。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首先,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少昊氏後裔。少昊,一作 “少皞” ,姬姓,名玄囂,一說名己摯。少昊是華夏人文始祖,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稱號,黃帝的長子,母爲嫘祖(一說女節)。出生於江水(古代山東西部的一條大河)邊。少年時,進入鳳鴻氏歷練,迎娶鳳鴻氏女子爲妻,成爲鳳鴻部落的首領。

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爵位爲子爵。譚國故城,相關的史料中存在比較繁多的記載。比如《春秋.莊公十一年》杜預注:“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再比如《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今城子崖隔武源河與龍山鎮相對。

城子崖是一處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長方形臺地,其外觀狀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東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鉅野河,南距膠濟鐵路平陵城站0.5公里,東北距漢代齊國國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譚國的早期都城0.5公里,舊濟青公路東西穿過遺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臺地。

對此,在筆者看來,從譚國的都城來看,這是一個比較靠近齊國的諸侯國。對於齊國來說,都城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一帶。當然,在爵位上,譚國則和齊國存在較大的差距。作爲姜太公(姜子牙)的後裔,齊國在冊封之初,爵位爲侯爵,這是要明顯高於譚國的子爵。

譚國: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因得罪齊桓公被齊國所滅

對於周朝時期的諸侯國,爵位往往和一開始受封的疆域存在一定的關係。作爲一個子爵諸侯國,譚國一開始受封的疆域,差不多隻有方圓五十里,大約只有現在一個縣的面積。而這,促使譚國成爲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國。

關於譚國君主的姓氏,歷史上存在多種說法。比如《濟南通史》明確表示譚國君主是子姓。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譚國是子姓諸侯國的話,那麼,他和宋國、郯國就是同宗同源了。對於宋國來說,君主就是子姓宋氏。當然,對於譚國君主的姓氏,還存在姬姓、嬴姓等說法。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爲史料記載的匱乏,加上譚國在春秋初期就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促使國君姓氏存在較大的爭議。

不過,對於譚國的滅亡及其原因,目前的觀點是比較一致的,這是因爲譚國曾經得罪了齊桓公。齊桓公(?~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爲衛姬。

在齊桓公還是齊國公子的時候,齊國爆發了內亂,齊桓公的兄長——齊襄公,更是在這場內亂中丟掉性命。在此背景下,齊桓公本來打算到譚國避難。但是,譚國君主拒絕接納齊桓公。對此,在筆者看來,譚國這麼做,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一旦接納了齊桓公,很可能會遭到齊國的討伐。況且,當時的齊桓公,也不是齊國君主的唯一繼承人選,比如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對於公子糾來說,同樣有很大機會繼承齊國君主的寶座。從這一角度來看,譚國對齊桓公緊閉城門,自然是容易理解的行爲了。

譚國:春秋時期的小諸侯國,因得罪齊桓公被齊國所滅 第2張

在譚國吃到閉門羹之後,齊桓公來到了同樣位於今山東省一帶的莒國。不久之後,齊國的內亂得到平定,所以,對於齊桓公和公子糾來說,誰能搶先回到齊國,就有望得到齊國的位置。彼時,魯國發兵護送公子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並派管仲帶兵堵截了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達齊國。這時公子小白早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爲國君,是爲齊桓公。

最後,根據《史記》等史料的記載,公子小白回國即位(是爲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固然體現出譚國的倔強,卻也給了齊國消滅譚國提供了藉口。齊桓公任內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爲相,推行變革,促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平定宋國內亂,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爲春秋第一個中原霸主。並且,在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消滅了譚國。譚國滅亡後,譚國國君譚子逃到了莒國,譚子以國爲姓以爵爲名,這就是譚姓的重要起源。

春秋戰國時期,譚姓活動於山東和河南地區,畢竟,這也靠近原先譚國的疆域。歷經秦漢晉南北朝,譚姓已經繁衍到各地。唐朝這一歷史階段,譚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體也由北方移入了華南地區。宋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明朝時期,譚姓大約有2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6%,排在第七十八位。

如今,譚姓的人口已有370萬,爲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7%。在地域分佈上,譚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這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等六省市的譚姓,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9%。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