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魏良輔爲什麼能被人叫做“崑曲之祖”?他有什麼貢獻?

魏良輔爲什麼能被人叫做“崑曲之祖”?他有什麼貢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本站小編帶您走進“崑曲之祖”魏良輔的故事。

生平

魏良輔熟悉音律,初習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鑽研南曲。他的家鄉盛行弋陽腔,而他卻厭鄙弋陽,爲改變所處的藝術環境,於嘉靖年間(1522——1565年)來到了當時南戲北曲十分活躍的太倉,居住在太倉南碼頭(現太倉市南郊鎮)。

在當地駐軍中,有很多人通曉音律,魏良輔常與他們切磋技藝和商討樂理。這時,他結識了駐地的一位南曲專家、太倉衛百戶過雲適,常向他請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過認爲滿意了方肯罷休。他還請教從安徽壽州(今壽縣)發配至太倉的善絃索、北曲的戲劇家張野塘。當時張正在軍中服役,對魏的求教欣然應允,兩人結爲摯友。後來魏良輔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張野塘。

魏良輔爲什麼能被人叫做“崑曲之祖”?他有什麼貢獻?

以後,魏良輔在過雲適、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流傳於太倉崑山一帶的戲曲唱腔進行加工整理,將南北曲融合爲一體,既可使南曲“收音純細”,又可命名北曲“轉無北氣”,從而改變了以往那種平直無意韻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崑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

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爲主要樂器,爲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魏良輔從此名聲大振,被譽爲“國工”、“曲聖”,乃至崑腔(南曲)“鼻祖”。

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正》)一書,是論述崑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立昆之宗

水磨腔的誕生過程

魏良輔有着較高的文學詞曲修養,不但嗓音優美,而且嫺通音律,酷愛唱曲藝術。他在熟諳南北曲的基礎上,於嘉靖年間(1522—1566)來到經濟發達、市鎮繁華、歌舞場衆多、南戲演出頻繁的江蘇太倉南碼頭(今南郊鎮),長期苦心鑽研流傳於崑山一帶的傳統戲曲唱腔。

魏良輔爲什麼能被人叫做“崑曲之祖”?他有什麼貢獻? 第2張

他不滿足於南戲原有的聲腔,聯合了蘇州洞簫名手張梅谷、崑山著名笛師謝林泉,在南曲專家過雲適、北曲戲劇家張野塘等人的協助下,吸收了當時流行的海鹽腔、餘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調的某些特點,對老昆(山)腔的傳統戲曲唱法進行加工整理,把南北曲融爲一體,一改以往那種腔調平直又欠意趣韻味的呆板唱腔,創造了一種格調新穎、委婉舒暢的嶄新唱腔。

這種唱腔要求“啓口輕圓、收音純細”,講究“轉喉押調”、“字正腔圓”,唱出了“曲情理趣”,細膩得宛如蘇州巧匠用木賊草蘸水研磨紅木傢俱一樣,故時人稱之爲“水磨腔”,又稱“崑劇”、“崑曲”。

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大膽改革,在原來單調的絃索、彭板伴奏中,加入了笛、簫、笙和琵琶等樂器,豐富了音色,使崑曲音樂更加瑰麗多彩,更富感染力,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自此,崑曲迅速流傳開來,並被士大夫帶入京城,成爲宮中大戲,不但贏得了“官腔”之美稱,還形成了“四方歌者皆宗吳門”的盛勢,成爲壓倒其他戲曲聲腔的劇種。從此,魏良輔名振曲壇,被譽爲“立昆之宗”、“崑曲鼻祖”,藝壇尊之爲“國工”、“聖曲”。魏良輔晚年,潛心將多年積累的心得札記整理成文,曰《南詞引正》,又名《曲律》,逐條簡要闡述了崑曲在字、腔、板、眼等各方面的練唱技術以及南北曲唱法的區別,是論述崑曲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