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八月十五爲什麼又叫做“仲秋”?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八月十五爲什麼又叫做“仲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八月十五爲什麼又叫做“仲秋”?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馬上中秋節了很多網友都陸陸續續回家過節了,八月十五團圓嘛,但是最近有很多人也發現了,那就是其實好像以前八月十五也叫“仲秋”,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吧!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八月十五爲什麼又叫做“仲秋”?

古人排序時用孟、伯、仲、叔、季,就相當於現在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其中,孟與伯,表示第一個;仲表示的是第二個;叔與季,有“以後”的意思。古人的字中常有這幾個字,如曹操字孟德,他就是老大;孫權字仲謀,他就是老二;許慎字叔重,他可能是老三,也可能是老三以後的。

古人說季節時,也用孟、仲、季。 春天共是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孟春,第二個月就是仲春,第三個月就稱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說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個月。

農曆八月十五那個節,的確是在秋天的第二個月,但是這個節日是個時點,並不是時段,這個節是秋天中的最中間的那一天,而不是一個月,所以說只能是“中秋節”而不應該是“仲秋節”。 《辭海》“中秋”說:“夏曆八月十五日。

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稱。”

“仲”讀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節”的“中”讀zhōng,這個“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祭月活動。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八月十五爲什麼又叫做“仲秋”? 第2張

太陽和月亮,是幾乎所有原始民族都祭祀的。我國的周代,祭月已經成爲制度。祭月的時候,要求月亮是圓滿明亮的,而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秋高氣爽,是望月的最佳時間,又逢農閒,於是這天就成了祭月的日子。

因爲這天是秋天的最中間一天,所以稱“中秋節”。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今天是中秋佳節,除了春節以外這是今年四大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團圓節日,那麼你知道中秋節是起源於哪個朝代嗎?爲什麼叫做中秋節呢?今天我們是藉着節日來聊聊這個團圓節日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唐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國泰民安,人們也有很多的空閒時間和金錢來舉辦各種活動。而中秋節正好是秋高氣爽,農活空閒的時候,所以在唐朝這個節日也就變得相當重要,帝皇羣臣也希望這個以這個節日來表示他們的功績。又有唐朝詩人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曾寫:“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在時間上取中,符合咱們的中庸之道;天氣上冷熱相宜,月相又圓,所以八月十五賞月便成爲一種風俗。

“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八月十五爲什麼又叫做“仲秋”? 第3張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爲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後來明清時期也繼承了這個節日的風俗,而且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並有猜燈謎,看花燈等活動。

時日在變化,世界更是一天比一天變得快,但是我們的傳統始終在流傳,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鄉野小民,節日帶來的總缺不了一番相思,一份團圓!

明月千里寄相思,提前祝福大家中秋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