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歷史上對法顯大師的記載及對他的相關研究有哪些 後世對他的紀念有哪些

歷史上對法顯大師的記載及對他的相關研究有哪些 後世對他的紀念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記載

高僧傳

【法顯(宋江陵辛寺)[《高僧傳》卷三]】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人。有三兄並髫齔而亡。父恐禍及顯。三歲便度爲沙彌。居家數年病篤欲死。因以送還寺信宿便差。不肯復歸。其母欲見之不能得。後爲立小屋於門外以擬去來。十歲遭父憂。叔父以其母寡獨不立。逼使還俗。顯曰。本不以有父而出家也。正欲遠塵離俗故入道耳。叔父善其言乃止。頃之母喪。至性過人。葬事畢仍即還寺。嘗與同學數十人于田中刈稻。時有飢賊欲奪其谷。諸沙彌悉奔走。唯顯獨留。語賊曰。若欲須谷隨意所取。但君等昔不佈施。故致飢貧。今復奪人恐來世彌甚。貧道預爲君憂耳。言訖即還。賊棄谷而去。衆僧數百人莫不歎服。及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以晉隆安三年。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望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蔥嶺。嶺冬夏積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所。又躡懸緪過河數十餘處。皆漢之張騫甘父所不至也。次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戰不能前。語顯曰。吾其死矣。卿可前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三十餘國。將至天竺。去王舍城三十餘里有一寺。逼冥過之。顯明旦欲詣耆闍崛山。寺僧諫曰。路甚艱阻。且多黑師子亟經啖人。何由可至。顯曰。遠涉數萬誓到靈鷲。身命不期出息非保。豈可使積年之誠既至而廢耶。雖有險難吾不懼也。衆莫能止。乃遣兩僧送之。顯既至山。日將曛夕欲遂停宿。兩僧危懼舍之而還。顯獨留山中燒香禮拜。翹感舊跡如睹聖儀。至夜。有三黑師子來蹲顯前。舐脣搖尾。顯誦經不輟。一心念佛。師子乃低頭下尾。伏顯足前。顯以手摩之。咒曰。若欲相害待我誦竟。若見試者可便退矣。師子良久乃去。明晨還返。路窮幽梗。止有一徑通行。未至裏餘。忽逢一道人。年可九十。容服粗素。而神氣俊遠。顯雖覺其韻高。而不悟是神人。後又逢一少僧。顯問曰。向耆年是誰耶。答雲。頭陀迦葉大弟子也。顯方大惋恨。更追至山所。有橫石塞於室口。遂不得入。顯流涕而去。進至迦施國。國有白耳龍。每與衆僧約令國內豐熟。皆有信效。沙門爲起龍舍並設福食。每至夏坐訖龍輒化作一小蛇。兩耳悉白。衆鹹識是龍。以銅盂盛酪置龍於中。從上座至下行之遍乃化。去歲輒一出。顯亦親見。後至中天竺。於摩竭提邑波連弗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祇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綖經方等泥洹經等。顯留三年。學梵語梵書。方躬自書寫。於是持經像寄附商客。到師子國。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顧影唯己。常懷悲慨。忽於玉像前。見商人以晉地一白團絹扇供養。不覺悽然下淚。停二年。復得彌沙塞律。長雜二含。及雜藏本。並漢土所無。既而附商人大舶循海而還。舶有二百許人。值暴風水入。衆皆惶懅。即取雜物棄之。顯恐棄其經像。唯一心念觀世音。及歸命漢土。衆僧舶任風而去得無傷壞。經十餘日達耶婆提國。停五月。復隨他商東適廣州。舉帆二十餘日。夜忽大風合舶震懼。衆鹹議曰。坐載此沙門。使我等狼狽。不可以一人故。令一衆俱亡。共欲推之。法顯檀越厲聲呵商人曰。汝若下此沙門亦應下我。不爾便當見殺。漢地帝王奉佛敬僧。我至彼告王必當罪汝。商人相視失色。僶俯而止。既水盡糧竭。唯任風隨流。忽至岸見藜藋菜。依然知是漢地。但未測何方。即乘船入浦尋村。見獵者二人。顯問此是何地耶。獵人曰。此是青州長廣郡牢山南岸。獵人還以告太守李嶷。嶷素敬信。忽聞沙門遠至。躬自迎勞。顯持經像隨還。頃之慾南歸。青州刺史請留過冬。顯曰。貧道投身於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師。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寺。譯出摩訶僧祇律。方等泥洹經。雜阿毗曇心。垂百餘萬言。顯既出大泥洹經。流佈教化鹹使見聞。有一家失其姓名。居近朱雀門世奉正化。自寫一部讀誦供養。無別經室與雜書共屋。後風火忽起延及其家。資物皆盡。唯泥洹經儼然具存。煨燼不侵卷色無改。京師共傳鹹嘆神妙。其餘經律未譯。後至荊州卒於辛寺。春秋八十有六。衆鹹慟惜。其游履諸國。別有大傳焉。

歷史上對法顯大師的記載及對他的相關研究有哪些 後世對他的紀念有哪些

祐錄

《祐錄》原文:西度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耳。屢有熱風、惡鬼,遇之必死。顯任緣委命,直過險難。有頃,至蔥嶺。嶺冬夏種雪,有惡龍吐毒風,雨沙礫。山路艱危,壁立千仞。昔有人鑿石通路,傍施梯道。凡度七百餘梯,又躡懸絙過河數十餘處。仍度小雪山,遇寒風暴起,慧景噤戰不能前,語顯雲:“吾其死矣,卿可時去,勿得俱殞。”言絕而卒。顯撫之號泣曰:“本圖不果,命也奈何!”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所經歷,三十餘國,至北天竺。同《法顯傳》比較起來,這裏的記述簡略多了。上面列舉的有關法顯生平的九種書中,其他七種都可以歸入簡略一類,有的同《祐錄》差不多,有的比它還要簡略,都不及《法顯傳》之詳審。根據《法顯傳》補充法顯在西域的活動。

法顯離開長安,度隴,到了乾歸國。乾歸國指的是西秦乞伏乾歸的都城金城,在今甘肅蘭州市西。他在這裏“夏坐”。所謂“夏坐”指的是印度佛教和尚每年雨季在寺廟裏安居三個月。這是法顯離開長安後第一次夏坐,時間是399 年。

夏坐完畢,他又前進至耨檀國,是南涼的都城,可能即今青海西寧市。從這裏度養棲山至張掖鎮。又在這裏夏坐,這是400 年的夏坐。

從這裏走到敦煌,太守李暠供給度沙河。《祐錄》講的也就是這個沙河,指的是自敦煌西至鄯善國間的大沙漠。過了沙河,來到了鄯善國,即古樓蘭國,在今新疆若羌縣。住此一月日,復西北行十五日,到焉夷國,即《漢書·西域傳》之焉耆國,今新疆焉耆。在這裏住二月餘日,蒙苻公孫供給,得以前進。又經過一段沙漠,“所經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到了于闐,相當於今天新疆和闐縣。這裏“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衆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法顯在這裏停三月日,看了行像。既過四月行像,法顯等進向子合國,在道二十五日,便到其國,相當於今新疆葉城縣。留此十五日,南行四日,入蔥嶺山,在於麾國安居。於麾國可能在今葉爾羌河中上游一帶。這是法顯的第三次夏坐(安居),時間是401 年。

安居後,行二十五日,到竭義國。竭義國究竟在何處?爲研究《法顯傳》的一大難題。(請參閱章巽前引書21—22 頁)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法顯傳考證》認爲竭義國即疏勒國。法顯等在這裏看到了五年大會。他們看了佛唾壺。此國當蔥嶺之中。“自蔥嶺已前,草木果實皆異,唯竹及安石留、甘蔗三物,與漢地同耳。”這裏有竹子和甘蔗,值得注意。法顯等從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蔥嶺。

相關研究

首先是他的籍貫。《祐錄》、《高僧傳》、《古今譯經圖紀》、《開元錄》等書都說他是平陽武陽人。《歷代三寶記》、《大唐內典錄》則只說是“襄垣沙門”。按當時只有上黨縣,而無襄垣縣。(參閱章巽《法顯傳校注》頁2)

第二是他的生年。《祐錄》沒有說,其他書亦然。我們只能根據能掌握的資料加以推斷。法顯生年大概是公元342 年,壬寅,晉鹹康八年。(參閱章巽同上書,頁1—2)

第三關於“三歲便度爲沙彌”的問題。小孩子常生病送入空門以求長壽的事情,屢見於中國載籍。法顯時代竟已經如此。可見此時佛教已經深入人心了。

第四關於法顯和同學刈稻的問題。在印度,佛教並不提倡僧人勞動。直到今天,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小乘國家的僧侶仍然靠乞食度日。在中國法顯時代,寺院經濟早已形成,寺院多有田地,除了靠僱工耕種外,由寺院的執事次第安排僧及信徒二衆來出坡勞動。《道安傳》中也有勞動的記載。

後世紀念

紀念館

法顯紀念館於2007年10月奠基,位於法顯大師的故鄉山西臨汾。歷時兩年修建,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順利完工。紀念館佔地490平方米,建築面積168平方米,總投資200萬元。在此次落成典禮上,紀念館展示了法顯紀念銅像、取經線路沙盤圖、法顯求法漆雕連環畫以及國內外各個時期、各種版本的《佛國記》等。

紀錄片

總導演:金鐵木

導 演:鄧斐

執行製片人:金城 司路路

攝影指導:王琥

視效指導:徐晉非 王思宇

剪輯:郭 沛

解說:李 易

獨 白:齊克建

紀念藝術作品

12幅系列油畫《法顯傳》,由油畫家管恩智先生繪製。

公元337年,中國北方的後趙王朝立國18年。

管恩智油畫

法顯已經70歲高齡,要像來時那樣翻越高山雪嶺、穿越茫茫沙漠,一定凶多吉少。自己該何去何從呢?歸國之路又在哪裏呢?這些問題,讓法顯無比困擾。因爲他並不擔心自己生命的安危,最讓法顯憂心忡忡的,就是這些歷盡千辛萬苦尋求到的佛典經律,不能被他帶回故國家園。

歷史上對法顯大師的記載及對他的相關研究有哪些 後世對他的紀念有哪些 第2張

當法顯完成《佛國記》後,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已經快走到盡頭。在佛堂內,法顯最後一次禮拜着佛祖。對於一個僧人來說,生命的目的就在於圓滿成佛。自踏入佛門以來,法顯始終追隨着佛的腳步,沒有片刻的懈怠。

公元423年,法顯在荊州江陵的辛寺裏悄然逝世,享年86歲。

1600年來,法顯始終沒有被人們所遺忘。法顯所創作的《佛國記》,更是代代相傳,被翻譯爲英、法、日,印度文等多國版本,爲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秧歌劇

2015年6月26日晚,以東晉時期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而改編的長治襄垣秧歌劇《法顯》在襄垣會堂上演。該劇真實再現了62歲的法顯歷經14年,長途跋涉,走遍三十餘國,最終取回真經戒律的感人故事。該劇弘揚了法顯堅忍不拔、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歷史上對法顯大師的記載及對他的相關研究有哪些 後世對他的紀念有哪些 第3張

長治襄垣秧歌劇《法顯》是由長治市襄垣縣委常委、副縣長、宣傳部長桑愛平編劇,國家著名導演張平總導演的新編大型歷史人物劇。該劇講述了東晉時期,佛教在中國得到空前的發展,而出生在山西臨汾的高僧法顯胸懷大志,一心向佛,以普度天下蒼生爲己任,於公元399年西行印度求取真經戒律,歷經14年,走遍三十餘國,最終取回12部重要經典籍,譯註60餘捲上百萬言經書,並將所歷國家山川地貌、風土人情撰成《佛國記》,爲中外文化交流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