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鷓鴣天·博山寺作》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鷓鴣天·博山寺作》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鷓鴣天·博山寺作

辛棄疾 〔宋代〕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

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鬆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譯文

《鷓鴣天·博山寺作》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不在往帝都的路上奔波,卻多次往來於山寺以致它都厭於逢迎我了。在有味與無味之間追求生活樂趣,在材與不材之間度過一生。

我寧可保持自我的獨立人格,也不趨炎附勢獵取功名。走遍人間,過了大半生還是走上了歸耕一途。松竹是我的真朋友,花鳥是我的好弟兄。

賞析

這是一首宣泄厭棄官場、決意歸隱的詞章。按理說四十多歲正是人生建功立業之心最盛,最能奮發作爲之時,然而詞的開首兩句卻說:“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這兩句應題,大意是說,他已經不再心向國都,不再在意天下國家之事了,只流連於博山寺和它周圍的山水,使得它都厭於逢迎我了。辛棄疾顯然不是果真作如此想的。他不會真的已經忘情于山水遊樂,把北復中原的大志拋諸腦後。下邊“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兩句,典出《莊子》,貌似超脫,要安於歸隱平淡的生活,自得其樂,做不材之材以終其年。事實上,上片四句是怨辭反說,辛棄疾並非真正能安於閒適平淡的生活,置國家天下於不顧,只是當權者對他始終若即若離,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幾乎二十年的時間裏被閒置不用,素志不展。“材不材”,強調的是才。詞人文武全才,不論在抗金戰場,還是在文苑詞壇,都如虎挪獅拏,龍騰象踏,但這樣一位高才,卻長期被廢置閒居,報國無門。在這首詞中,他字面上超然閒逸之詞,實則包含着對當權者的激憤與積怨,只是不易察覺罷了。

《鷓鴣天·博山寺作》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下片表明自己不會改變本性去遷就別人,表現寧學躬耕者不屈其志而得真名的精神。過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聲名。下一句說人生歷盡世事,到頭來還是要歸於田園,躬耕田畝。詞人南歸以來,一直在地方官的任上轉徙不停,一個“卻”字,實又流露出對當政者的不滿。最後兩句“一鬆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辛棄疾意託於松竹花鳥,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許也包含着對仕途人情的戒畏。松竹真朋友,花鳥好弟兄,只有他們不會讓辛棄疾傷心失望。篇末承轉,說明人世無君子可處,只好與松竹花鳥爲友,無奈兼以自我開脫。

創作背景

辛棄疾長居帶湖期間,常往來於博山。其詞作中與博山有關的有很多首。這首《鷓鴣天·博山寺作》作於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之後辛棄疾閒居帶湖時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