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何景明《鰣魚》:全詩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題

何景明《鰣魚》:全詩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溮河區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宦官劉瑾擅權,何景明謝病歸。劉瑾誅,官復原職。官至陝西提學副使。爲“前七子”之一,與李夢陽並稱文壇領袖。其詩取法漢唐,一些詩作頗有現實內容。有《大復集》。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何景明的《鰣魚》,一起來看看吧!

何景明《鰣魚》:全詩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題

鰣魚

何景明〔明代〕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應先。

賜鮮徧及中璫第,薦熟誰開寢廟筵。

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

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筯金盤敢望傳。

此詩通過詠鰣魚,諷刺君王重口體之養而勞民傷財,重宦官小人而忘祖宗遠君子。詩以頷聯爲中堅,首聯寫鰣魚被帝王看重,頸聯寫營運時情況,尾聯抒發感嘆,都爲鰣魚入宮後賜宦官而不及薦祖廟而鋪設。全詩詠鰣魚,但不是一般的詠物,而是重在諷刺,對比之中深含諷刺,諷刺中寓對比,相互照應。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桔未應先。”兩句寫江南鰣魚,五月就運到北京。第一句點出了五月間船經過許多地方,才把這鮮美的鰣魚運到北京。此時正是鰣魚最鮮美的時候。但這時連南方的荔枝,盧橘都未能運到北京,可見鰣魚之鮮。詩人運用對比,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生活需要已達到窮奢極欲的地步。

何景明《鰣魚》:全詩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題 第2張

“賜鮮遍及中璫第,薦熟誰開寢廟筵。”三四句寫賜鰣魚給宦官而不祭宗廟。這裏用“中璫”來代稱宦官。皇帝把新鮮的鰣魚賞賜給宮廷中每一個宦官之家,從中可知“皇恩浩蕩”,說明宦官地位很高,備受恩寵。從中也可知道鰣魚的貴重、也反襯了宦官的地位和權勢。各地貢給京都的時鮮土特產,封建帝王竟置宗廟於腦後,而先賞賜宦官,說明了封建統治者所標榜的孝道是多麼虛僞。此聯亦是下句同上句對照,諷刺意義鮮明。

“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五六句寫陸路水路送魚忙。儘管是滿天風沙,送鰣魚的驛騎,仍日夜奔馳。在炎熱的暑天,江上送魚船裏就用冰雪護着魚,以保持其鮮味。鰣魚運到北京其間歷經千辛萬苦。白天信使騎着馬在風塵中奔馳,一路上不知累倒了多少匹健壯的馬匹。一個“馳”字、“護”字,就足以說明封建帝王爲享樂腐化的生活而不惜勞民傷財。

結尾兩句寫受賜無望的憤懣。鰣魚白鱗細骨很可愛,但只有那些“玉筯金盤”纔有希望得到宮中傳來的賞賜。由魚論及朝政,表示了作者對明中葉宦官專橫當道的莫大諷刺,亦表示詩人自己受賜無望。以此作結,既說明了詩人的願望,也說明了詩人的不滿。

全詩運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題。作者將諷刺性放在對比之中,用鰣魚之鮮對比宦官之貴,用不祭祖先卻先賜鰣魚對比皇帝同宦官的關係,再用運魚進京的千辛萬苦對比宦官正舉着玉箸夾吃金盤中的鰣魚,對比之中深含諷刺,諷刺中寓對比,相互照應,因而構成了這首詩深刻的諷刺意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