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陳維崧《點絳脣·夜宿臨洺驛》:全詞以寫景爲主,卻滲情於景中

陳維崧《點絳脣·夜宿臨洺驛》:全詞以寫景爲主,卻滲情於景中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維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號迦陵,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今江蘇宜興)人。明末清初詞人、駢文作家,陽羨詞派領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陳貞慧之子。與吳兆騫、彭師度同被吳偉業譽爲“江左三鳳”。與吳綺、章藻功稱“駢體三家”。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陳維崧的《點絳脣·夜宿臨洺驛》,一起來看看吧!

陳維崧《點絳脣·夜宿臨洺驛》:全詞以寫景爲主,卻滲情於景中

點絳脣·夜宿臨洺驛

陳維崧〔清代〕

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悲風吼,臨洺驛口,黃葉中原走。

《點絳脣·夜宿臨洺驛》是一首紀遊懷古詞。“臨洺驛”在今河北省永年縣,離邯鄲市很近,是“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韓愈《送董邵南遊河北序》)的燕趙之地。上闋寫登覽所見。首二句當是傍晚斜日下遠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峯巒攢聚。峯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這是凝視的感覺。當視線掃射呈散點橫延時只覺山勢起伏蜿蜒,遊移如蝌蚪。幾句粗筆點畫,境界闊大而蒼涼。動靜相合,以動寫靜。詞一起首就出氣勢,正好向懷古之情過渡。“稗花”二句是近看,視線下沉。稗花指雜草,望中猶若一層厚霜鋪在地面。“盈畝”,意思是一片片有廣度感;“一寸”是泛言厚度。田野本應是莊稼物,而今卻是“稗花”一片,秋色原應呈絢爛狀,可現在灰白迷濛眼簾映入的是如此單調的色彩。這是寫眼前景,但此景呈現的是蕭瑟悲涼之感,同時勾出的也是心中情遠山雄峙,綿延成勢,乃自然之景,山河依然,並不隨滄桑劇變而減其勢;田畝破敗稗花遍地是社會之貌,山河易主,一切都沒有從戰亂中蘇復。

陳維崧《點絳脣·夜宿臨洺驛》:全詞以寫景爲主,卻滲情於景中 第2張

下闋寫登臨懷古,只用二句略透心緒。“堪回首”三字,當作反詰語氣讀,即不堪回首。細味又並非歷史歲月的不堪回首而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令人覺得不堪回首。兩句表達的是一種失落惆悵的情懷。“悲風吼”三句則緊扣北地霜風,因其風向南故云“黃葉中原走”。這“吼”既是西風怒吼,更是詞人心裏的悲吼。作者把千頭萬緒、百折千繞的鬱悶、慨嘆、憤怨、悵惘、困惑、迷茫等等全都裹進了這一“吼”中。結句“黃葉中原走”所構成的境界更是呈現出大地茫茫、寥闊迷離、一切都在黃葉亂舞隨風旋走的色調中。這是景色,也是心態。詞人的懷古,似已通感於自然一時“狂飆爲我從天落”,令結拍極具神韻。

從全詞來看,上闋全着墨於寫現實之景,下闋首句寫過去之景,結句寫現實之景,一古一今。以過去來映襯現實,加強了詞的蒼涼深沉感,體現了陳維崧詞的豪放特色。全詞以寫景爲主,但抒情滲透於寫景中,具有十分強烈的抒情性。詞中未提到任何具體的歷史事件,也沒有明言任何具體的歷史鑑戒。內容相當含混,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間。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