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所作,寫出l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所作,寫出l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柳永,原名三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是北宋婉約派詞人,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柳永一生放浪形骸,他的詞多爲市井階層男女之間的愛情,具有平民化、大衆化的特點。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柳永所作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吧。

據宋人王灼在《碧雞漫志》中記載: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出逃,在馬嵬坡迫於形勢,將楊玉環賜死。後在霖雨連綿之夜,玄宗車行於蜀中棧道之上,馬鈴和着瀟瀟雨聲,更添寥落與悽慘。他想自己身爲一國之君,連心愛的妃子都保護不了,頓時悲從中來,口出“雨淋鈴”三字。後來命教坊“採其聲爲《雨霖鈴》曲,以記恨焉”,並叫伶人張野狐吹奏,從此流傳於世。這是一個悲傷的曲調,提起“雨霖鈴”,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柳永。

柳永是一個浪漫詞人,一個江湖詞人,也是一個與詞共着生命的專業詞人。他一生混跡於樂工歌妓間,這些人都跟當時主要供歌唱的詞有着血緣關係,這種生活決定了他以畢生精力來寫詞。鄭振鐸先生生說他“除詞外沒有著作,除詞外沒有愛好,除詞外沒有學問”(《中國插圖本文學史》)。這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確能概括初他作爲一個專注於詞的創作的詞人的基本特點。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所作,寫出l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柳永的詞大都是在“偎紅倚翠”生活中“淺斟低唱”的產物。前人說他“工於羈旅行役”(《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這是他的詞在題材內容上不同於前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他離鄉背井,長期浪跡江湖,體嚐到了生活中的種種苦況;又因此常常不得不與所戀的人離別,故所作多怨苦悽悲之辭,《雨霖鈴·寒蟬悽切》便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說,秋蟬的叫聲淒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着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發。握着對方的手含着淚對視,哽咽得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雲霧籠罩着藍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

柳永說,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爲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淒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所作,寫出l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第2張

《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爲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上片寫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起首“三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古代驛站路上約隔十里設一長亭,五里設一短亭,供遊人休息和送別。後來“長亭”成爲送別地的代名詞),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淒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爲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接着三句:“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作者設帳餞別的過程始終心情低落,而當留戀之情正酣正濃時,卻不得不被遠行的催促打斷,留戀傷感容不得暢快抒懷,愁緒更增。

接着兩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寫的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着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所作,寫出l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第3張

最後三句“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作者交代了痛苦的原因:這裏,人們可以想象這時蘭舟已向南駛去,柳永正坐在船艙裏出神。當他一想到目的地還很遙遠的時候,不禁擡眼望去。暮色蒼茫,楚夭遼闊,他更加愁悶起來。

這首詞的下片着重寫想象中別後的悽楚情景。

起首三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是寫作者的感慨: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這是從個人的離別之苦推及到一般人,俯仰古今,使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有力。

接着三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寫作者酒醒後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淒冷,寫別後的寒心;殘月破碎,寫此後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爲世人稱道,成爲名句。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所作,寫出l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情緒 第4張

最後四句“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作者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此後漫長的孤獨日子怎麼捱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於虛設,因爲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着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畫到了細緻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後世人對柳永的這首《雨霖鈴》評價很高。他們認爲,首先這首詞的藝術手法相當高:託物言情、廣用白描。如用白描手法寫景,“寒蟬悽切”“驟雨初歇”“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神態,如“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臨別時千言萬語,竟無從說起。幾筆勾勒,傳神地道出情人分手時那一剎那,內心世界相當豐富。託物言情,展現情思,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三句捕捉了月西沉、天將曉的情景;楊柳岸使人聯想到折柳贈別的習俗,依依楊柳,綿綿別情。

二、點綴渲染,恰到好處。劉熙載《藝概》中談到:詞有點(點綴)、有染(渲染)。柳耆卿《雨霖鈴》雲:“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它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亦。此意乃是以畫法論詞,從中可看出柳詞中有畫,反覆渲染。即精雕細刻,又大膽潑墨,前後照應,委婉自如。柳詞的點染技巧,確實達到很高的成就。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