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續英烈傳第十七回:掩敗跡齊黃徵將,爭戰功南北交兵

續英烈傳第十七回:掩敗跡齊黃徵將,爭戰功南北交兵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續英烈傳》是明代佚名(一說紀振倫)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故事從明太祖確立皇太孫朱允炊爲繼承人開始,至燕王朱棣奪取政權,登皇帝位,改元永樂,建文帝流亡爲止。該小說揭露了封建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人物形象鮮明。小說所鋪敘的內容絕大部分都是史實,但也吸收了一些民間傳說,這主要表現在“建文遜國”後的內容上。它的引入,在某種程度上給作品帶來了幾分浪漫情調,使得該部講史小說虛實結合,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

第十七回 掩敗跡齊黃徵將 爭戰功南北交兵

燕王既破景隆之師,又解北平之圍,又得大寧的雄鎮雄兵,兵威一發大震。這日得勝回城,衆將俱來稱賀道:“臣等前日見景隆兵到德州,皆請大王先破景隆,而後攻大寧。大王不從,要遠襲大寧,而誘景隆深入,然後以歸師遏之。臣等初以爲危,然自今觀之,一一皆如聖算,真睿計神謀,高出孫吳萬萬。”燕王道:“寡人想景隆柔懦無謀,又想大寧有可乘之機,偶爲之,賴諸君之力,得以成功。然諸君前言,自是萬全之策。不可以此爲常,後有所商,不妨直言。”諸將遜謝,按下不題。

續英烈傳第十七回:掩敗跡齊黃徵將,爭戰功南北交兵

再說李景隆敗回德州,收拾殘兵,不肯明明認敗,見人只說天氣嚴寒,進戰恐苦士卒,故退回德州休養,以待來春大舉。然敗走之信,紛紛傳到京師。黃子澄與齊泰,打聽的確,皆吃一驚。欲要奏聞,又奈是黃子澄自家力薦的,只得隱忍住了。此時齊黃二人,得君寵任,二人不言,也無人奏聞。當不得外人傳說的多,早有中官傳到建文耳朵裏。建文因召黃子澄問道:“聞得外邊傳說李景隆兵戰不利,不知果然否?”黃子澄奏道:“此信不確。但聞得與燕兵相持一月,不分勝敗,近因冬殘,北地寒冷,恐士卒不堪,只得暫回德州休息,俟來春更圖大舉。外面聞知退回德州,故有此亂傳。”建文帝道:“既北地嚴寒,將士勞苦,李景隆督師於外,深爲可憐,朕當遣使賜賚,使將士知感。”就遣中使齎貂裘文錦,以及美酒賜之。其餘將士,俱各頒賞。李景隆得了此賜,知北平之敗,彌縫過了,心方放下。又招集人馬,以圖掩飾。

燕王打探得知,因與諸將議道:“李景隆雖然敗去,然士卒實無大傷,使之安坐德州,以養銳氣,殊非算也。”衆將道:“唯有發兵攻之,彼方不安。”燕王道:“發兵去攻他,則我勞而彼逸,亦非算也。”道衍道:“大王莫若領兵三千,去攻大同。大同必告急於景隆,景隆此時要整飭封疆,不得不往救。俟其往救,大王然後退師。大同苦寒之地,南軍脆弱,疲於奔命,則凍餒逃散者必多。兵法所謂‘逸而勞之,安而動之,不戰而屈人之兵’也。”燕王聽了稱善,遂親領兵三千,出居庸關,圍蔚州。蔚州守將王忠、李遠,自知不敵,遂以城降。燕王得了蔚州,就進取大同。大同守將緊守關隘,飛騎告急於李景隆。景隆道:“大同雄鎮,安可失守!”欲遣諸將往救,諸將皆以天寒推託。景隆大怒,遂親自帥師,往救大同,衆將士誰敢不從。大同連報燕兵圍攻甚急,景隆急急率衆出紫荊關,晝夜兼行,到了大同,而燕兵已由居庸關,退還北平矣。當此隆冬天氣,紫荊關又道路崎嶇,景隆驅衆將士,星夜奔來,今燕兵已退,又要星夜奔回,南軍柔脆,比不得北軍生長北地,耐得歲寒,奔來奔去,早凍死了許多,餓死了許多,奔走了許多,駝負不起,鎧甲與衣糧,委棄於道旁者,不可勝算。及回到德州,景隆就誇耀於人道:“往援大同,擊走燕兵。今奏凱而旋,勞賞稱賀。”而不知損了朝廷多少資財,喪了朝廷多少士卒。

景隆外面雖然誇張,而心中卻甚懼怯,又不敢明告於人,只得暗暗懇求黃子澄道:“燕王兵馬雖寡,卻有張玉、朱能、邱福、薛祿一班戰將,與次子高煦,皆能爭慣戰,力敵萬人。朝廷將士照冊點名,雖有數百餘員,及至臨陣,卻無一人能挺身力戰。唯瞿能父子,方算得好漢,又獨力難支,所以往往失利。明春大舉,必須舉選幾員名將,搴旗斬將,方可成功。”黃子澄探以爲然,因與齊泰商量,又薦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越雋侯俞通淵,都督平安、胡觀,請旨俱着會兵真定,以徵燕。又請旨賜李景隆斧鉞旌旄,加階進級,使得一意專征,節制諸將。朝廷俱準了,例下旨來,各各奉行。中官領了敕書、斧鉞旌旄,往賜景隆。不期渡到江中,忽然風雨大作,浪顛舟覆,將所賜之物,盡沒於水。人人見了,皆知爲不祥之兆,只得另備諸物,遣別官往賜。景隆見進階太子太師,又受斧鉞旌旄,得專生殺,一發驕恣起來。及過了新春,又交四月,不得住在德州觀望,只得發兵。前至河間,遍傳檄文,會郭英、吳傑等衆將,期於白溝河,合勢徵燕。

續英烈傳第十七回:掩敗跡齊黃徵將,爭戰功南北交兵 第2張

燕王探知,因率兵將,進駐固安。道衍奏道:“燕雖連勝,卻是宋忠、耿炳文、李景隆一輩無謀之人,故所向無前。今朝廷會集名將,合勢同進,卻非前比。大王須命衆將,鼓勇勵志,方能克敵。若輕覷之,必有小失。”燕衛道:“國師之言是也。然據寡人看來,李景隆志大無謀,又喜自專,固是無用之物。郭英雖系名將,然今老邁,定退縮而不敢前。平安雖英勇善戰,卻剛愎自用,無人幫助,不足畏也。至於胡觀,驕縱不治。吳傑、俞通淵,懦而無斷,皆匹夫耳,無能爲也。所以敢來者,恃其兵衆耳。然兵衆豈可恃戰?不知兵衆則易亂,擊前則後不知,擊左則右不應。既不相救,又不相聞,徒多何益。欲如古人之‘多多益善’者,能有幾人。況彼將帥不專,而政令不一,紀律縱馳,而分數不明,皆致敗之由也。甲兵雖多,何足畏哉!諸君但秣馬厲兵,聽吾指揮,吾取之如拾芥耳。”衆將皆踊躍道:“大王料敵如神,臣等敢不效命。”燕王大喜,遂進兵蘇家橋,列營以待。

李景隆一向懼怕燕王,今見朝廷敕命郭英等諸將相助,合兵進討,不覺一時又膽大起來,竟領諸軍,進次於白溝河。因命郭英、吳傑、俞通淵,各自分營,相爲犄角。瞿能、平安、陸涼、滕聚衆將,俱齊集麾下。朝廷又慮景隆輕敵,復令魏國公徐輝祖,率軍三萬,以爲景隆之殿。一時聚會白溝河,合兵共六十萬,連營數十里,旌旗耀日,金鼓震天。視彼燕軍,直如泰山壓卵。

不知燕王龍觀虎視,全不放在眼裏,竟列兩營,一營列於河南,一營列於河北,親自往來指揮衆將出戰。李景隆見燕王臨陣,也建大將旗號,立馬營前發令道:“燕王揹負朝廷,系是反叛,誰能擒來,便算頭功。”令還未曾傳完,瞿能早飛馬出陣應道:“待末將擒來,獻與元帥。”就衝過陣來。燕陣上邱福看見,忙接住廝殺。二人戰了三十餘合,不分勝敗。瞿能之子,看見父親不勝,便一馬衝出夾攻。燕陣李彬,早接住廝殺。平安看見殺得熱鬧,因大叫道:“無名小子,怎容他久戰,我來也!”燕陣上陳忠看見,便縱馬而出,接着廝殺。燕營將士見瞿能父子與平安勇不可當,邱福三將敵他不過,一時心驚,忙着人去報知燕王。

時燕王正在河北,與郭英等交戰。郭英自恃老將英勇,陣上往來馳騁。忽燕陣上一個內官,小名叫狗兒,看見甚憤,因躍馬挺槍,直刺郭英,道:“你自誇是老將,我偏要殺你。”千戶華聚亦躍馬衝出道:“老將不用汝殺,留與我殺罷。”兩員將,兩條槍,裹住郭英。郭英雖然英勇,果非少年,殺來殺去,只殺得個手平。燕王見了,率精兵從左右夾擊,遂殺了數千人,生擒了都指揮何清。南陣上虧得吳傑、俞通淵兩支兵護侍,郭英終是老將,久戰不敗,故不致大失。

續英烈傳第十七回:掩敗跡齊黃徵將,爭戰功南北交兵 第3張

燕王忽聞報河南失利,燕兵被殺甚衆,忙忙率兵來救。奈天色已晚,日漸黃昏,分辨不出對手,只取巧便砍,乘空便殺,箭射來,撞着的受傷,炮打去,遇着的被害,你不肯休,我不肯罷,直殺到入夜,彼此俱看不見,方各鳴金收軍回營。檢點兵馬,互相殺傷,兩下相當,也算不得輸贏。燕王因問道衍道:“今日殺傷相當,算不得勝負。南兵勢大,明日一戰,如何得成功,令他喪膽?”道衍道:“南兵不獨勢大,而瞿能父子與平安,皆系戰將,欲一戰而令他喪膽,也不容易。”燕王道:“若如此說,卻將奈何?”道衍道:“吾聞朝氣銳,暮氣衰,兵家之常也。大王若能鼓舞將士,朝氣暮氣,始終不衰,則明日一戰成功矣。”燕王聽了,遂激勵諸將道:“劍不利不能斬蛟,箭不力不能穿楊。明日與南軍血戰,一日若不大破南軍,誓不還營。”諸將皆應道:“願效大王之命。”

燕王遂勞賞將士,秣馬待旦。到了天明,令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房寬爲先鋒,邱福爲後繼,共率馬步十餘萬,盡渡過白溝河,直壓南營。又令高煦率精騎左右策應。自卻總兵督陣。南陣上瞿能見燕兵渡過河來,大怒道:“你是甚麼英雄,敢逼近我營?不要走,叫你認得我瞿將軍。”遂提刀殺去。房寬正遇着,忙接住廝殺。兩將戰了二十餘合,房寬正難招架,忽平安與瞿能之子分做兩翼,又夾攻將來。房寬還抖擻精神,要極力抵擋;當不得衆將士,見南軍勢大,漸漸披靡下來,故房寬獨力難支,遂敗下來。瞿能父子與平安,乘勢追殺了數百餘人。張五將中軍兵正進,忽見房寬敗陣,忙報知燕王。燕王即麾親隨精銳數千,直欲突入南軍。張玉中軍,並朱能左軍,陳亨右軍,見燕王先馳,忙督兵齊進。燕王突至陣前,見瞿能與平安、俞通淵、陸涼,列陣甚堅,未易衝突,遂先率精勇七騎,馳擊以試之。瞿能見燕王輕身而出,恐有奇計,不敢出應,但以炮石御之。燕王以七騎馳擊,見無動靜,麾衆前突。乃突至前,見炮石交下,又復退回。退回無恙,仍又揮衆前突。且進且退,如此者數十次,兩下殺傷甚衆。南軍飛矢如雨,燕王全不懼避,故飛矢每每射中燕王之馬。戰不半日,燕王換過了三次馬。燕王被射中了三次,而回箭射之,已不知射倒了許多南軍。再欲射時,而所帶三服箭皆已射完,只得提劍剁擊。此時燕陣衆將,見燕王如此血戰,誰敢不努力向前。故南陣戰將,皆有對頭廝殺。只殺得陣雲滾滾,殺氣騰騰。

瞿能看見燕王馬經屢換,箭已射盡,所揮之劍,劍鋒又已擊缺,漸漸往後退出,因叫道:“燕王倦矣,不趁此時擒之,更待何時!”遂提刀縱馬趕來,道:“揹負朝廷的逆賊,哪裏走!我瞿將軍來也!”燕王看見,急呼衆將,而衆將皆在陣上酣戰;欲要自戰,而劍鋒又缺,吃了一驚,只得策馬繞着一帶長堤而走。不期跑到堤盡頭,那堤高有五尺,戰馬又乏,一時跳不上去,後面瞿能又緊緊追來,十分緊急。只因這一追·,有分教:八面威風,不及百靈相助。欲知明白,再看下回分解。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