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百戰百勝的梁山好漢招安後戰鬥力急速下降,本質原因有哪些?

百戰百勝的梁山好漢招安後戰鬥力急速下降,本質原因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百戰百勝的梁山好漢招安後戰鬥力急速下降,本質原因有哪些?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百戰百勝的梁山好漢招安後戰鬥力急速下降,本質原因有哪些?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水滸傳》用了偌大的篇幅在寫108好漢聚義過程,其中令人拍手稱讚的是梁山好漢幾乎百戰百勝的軍事戰役。這其中經典戰役有三打祝家莊、曾頭市之戰、以及三敗朝廷征討的水戰,雖然一開始梁山偶有出師不利,但是最終往往克敵制勝,108好漢無一折損。

但是在詔安之後,去徵方臘時爲何卻折損大半,戰死、病死佔了足足有70人?爲何在短短几年之內,梁山的戰鬥力下降如此快呢?

以小說背景推理而言,筆者認爲,如果結合《水滸傳》中的情節背景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原因。

1. 天時地利優勢不再

梁山好漢此前活動範圍一直是在北方,那些個經典戰役也都是發生在北方,更多的是在山東河北之地。梁山好漢們多是此地之人,他們對北方中原的地理環境瞭如指掌,甚至是在自家門前作戰,所以此時沒有地理與環境上的不利因素。

然而,征討的方臘,其根據地卻是在江南之地。出生、混跡於北方的梁山好漢對南方的地形、氣候、環境等衆多影響戰爭的因素不甚熟悉。根據小說可以得出,很多梁山成員就是死在了一些因地理優勢而構建的陷阱上,或者是因水土不服而直接病死。

2. 失去人和

梁山好漢雖然也有劃分派系,人心向背不一,但是好在能夠求同存異,梁山好漢大都生性灑脫不羈,追求“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稱分金銀”的的逍遙自在生活,梁山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於是每次出擊迎戰,各個頭領都能互相配合,拼盡全力,畢竟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戰,所以能夠無往而不勝。

但是,自從宋江等幾個領袖不顧兄弟意願接受詔安之後,人心發生了變化,梁山好漢們都不喜歡成爲官軍,討厭過着那種百般拘束、小心謹慎的生活。所以征討方臘時,很多頭領都是不情願,甚至帶着消極抵抗的情緒上戰場,這樣怎麼能夠打出勝仗?

3. 敵方人員發生變化

梁山好漢在北方的作戰對象大多是一些擁有民兵的地方民間武裝,其規模與戰鬥力跟方臘這種能夠攻城略地的起義軍差距太大。

而梁山好漢之前跟官府爲敵時,腐敗叢生、疏於操練的官軍也不是梁山的對手,因爲這些官軍大都是混吃等死,沒有拼死一戰的決心,所以縱使有錢糧兵器也打不了勝戰。

而方臘軍就不一樣了,八州二十五縣的城池使他們有了做抵抗用的軍餉和兵源;“法平等,無有高下”的指導思想使他們不再是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方臘打戰是爲了保衛勝利果實,爲自己利益二戰,能不拼死一戰嗎?這跟之前的朝廷官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也就是說梁山這次棋逢對手了,方臘這塊骨頭不好啃。

再加上朝廷的大多數高官都對梁山持欲除之而後快的態度,在他們征討方臘時,處處作祟,恨不得讓他們認爲的這些賊寇都死在方臘手上。所以,梁山好漢征討方臘相較以往戰役折損大半、人才凋零,是小說情節發展的必然方向!

4.作者和寫作時代背景

如果要研究一部著作,則不能不結合作者本身和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來研究。《水滸傳》這部小說早在開始編寫之時,想必作者早已爲它安排了結局,賦予了它作者想要表達的一些思想。

作者施耐庵寫作《水滸傳》時正值元末明初,雖然朝代初立,立國者本身也是農民起義出身,但是一旦他成爲封建統治者,封建王朝統治者絕對不允許一部鼓吹造反並且造反成功的小說流行於世,這樣豈不是讓人們生出質疑自己的正統性、合法性的思想。

因此作者寫作必須要考慮到所處時代背景,一是作爲賊寇的梁山好漢的結局必須是沒有好下場的;二是儘管主角是賊寇,所弘揚的思想也必須是忠義兩字,所以纔有了宋江爲保全忠義而不惜讓全梁山去送死,所謂盡忠而死。

由此種種的矛盾,讓作者必須在結局處讓梁山好漢盡歸塵土,於是把大部分梁山好漢葬送在了徵方臘這場戰上,最終以悲劇收場。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