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成語典故 > 知己知彼的主人公是誰?簡述知己知彼成語故事

知己知彼的主人公是誰?簡述知己知彼成語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爲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瞭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語出《孫子·謀攻篇》:“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出處 《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一名言中的“殆”字應該解釋爲“疲憊不堪”。原文是“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其中的“殆”字,是孫子對《謀攻篇》的前一篇《作戰篇》中“鈍兵、挫銳、屈力、殫貨”等詞的高度概括。原文大意是,透徹瞭解敵我雙方的情況,就是戰鬥百次,軍隊也不會疲憊不堪,戰鬥力充沛。一支軍隊不怕失敗,怕的是喪失戰鬥力。一支軍隊很難不失敗,難的是能夠從失敗中站起,繼續戰鬥。如果一個將領認爲自己完全掌握了敵情我情,就認爲完事大吉,不再爲失敗考慮,可能失敗就在眼前,而且一敗塗地,連挽救的餘地都沒有。所謂“驕兵必敗”,就是這個道理。

古語智慧

涇陽之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它概括性的描述了孫武對戰爭中敵我勢力的認識。古往今來,歷代軍事學家都在運用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經過時間的證明它不管是對戰爭、商業活動,甚至政治活動都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知己知彼的主人公是誰?簡述知己知彼成語故事

戰爭中這一規則的運用是最爲廣泛的。唐朝開國之初,政局未穩,邊境時常受到東突分子的干擾,面對這種狀況唐高祖李淵一時無計可施,只好決定將京都遷移出長安。李淵的兒子李世民是一名驍勇善戰的年輕將軍,對於父皇的決定堅決反對,認爲大唐皇朝成立之初,區區幾個東突分子鬧事就要搞得遷都,國威何在。於是帶領軍隊到涇陽與東突厥展開戰鬥。

雙方實力懸殊,東突厥有兵20多萬,而李世民所帶軍隊不過幾百。但是令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驚訝的是李世民居然天不怕地不怕,僅僅帶着100騎兵就直奔陣前和頡利、突利二可汗,說:“我們已與你們可汗結盟,今日爲何違約來犯?如果你們可汗真有本事,就請可汗與我李世民一人來決戰。如果派兵攻打,我這百名士兵將拼死迎戰,決不後退。”李世民如此的陣勢,加上他深情鎮定威嚴,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認爲大唐肯定設有埋伏,因此不敢下令進攻。李世民見狀又說:“你以前與我們有盟,今日出兵襲擾,爲何不守信用?”這一反問使得頡利、突利二可汗啞口無言,李世民的種種膽大的行爲不得不使頡利相信突利和李世民勾結,將軍情泄露出去了。鑑於這種狀況,只好退兵,待時機成熟再出戰。

李世民設計突擊突厥,使他們倉皇而逃。一時間,李世民的軍隊士氣高昂,大家都認爲要乘勝追擊。李世民認爲,大唐皇朝建立纔不久,應該以修生養息爲主,而不是一味好戰。於是 ,李世民與頡利會盟,並贈其大量金帛,目的是“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從此大唐邊境和諧安定。李世民曉知頡利的心態,據此採用一系列離間戰術,然後採取突擊獲勝。真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深刻應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