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中國人是“羊的傳人”?祖先最早以羊爲部落圖騰

中國人是“羊的傳人”?祖先最早以羊爲部落圖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中國人一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其實這一說法是後來的事情。在‘龍’這種傳說中的動物沒有出現前,‘羊’是不少部落的圖騰。”民俗學者倪方六指出。

羊是人類最早開始狩獵和馴養的動物之一,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從誕生起就與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據最新考古發現,距今大約8000年前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以及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已出現了陶羊。

“羊大爲美”、“羊魚爲鮮”、“羊食爲養”、“羊言爲善”……從中國漢字中同樣能捕捉到大量關於羊與早期文化生成關係的信息。

在羊年即將到來時,爲讀者細細盤點“羊的基因”滲透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國人是“羊的傳人”?祖先最早以羊爲部落圖騰

“龍的傳人”之前先是“羊的傳人”

在中華文明的進程中,“羊”所起的作用甚至超過了“龍”。這樣的觀點會不會嚇你一跳?

“中國人一向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其實這一說法是後來的事情。在‘龍’這種傳說中的動物沒有出現前,‘羊’是不少部落的圖騰。”民俗學者倪方六指出,可以說中華人文始祖是與羊“血脈”相承的——“三皇”中有兩位,伏羲、神農最早都以“羊”爲部落的圖騰,而不是“龍”。

倪方六介紹,神農,即炎帝,其地位比黃帝(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要高,影響也更大,所以古人將其合稱爲“炎黃”而不是“黃炎”。炎帝是一位農業專家,他又稱“神農氏”即緣於此。作爲傳統的農業大國,炎帝在中國古代更受尊重。《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是其地也”。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對此也有記載,炎帝母親女登的受孕地點在姜水的常羊(羊頭山),姜水屬羌地,這裏的羌人部落便以羊爲圖騰,可見炎帝一出生就與“羊”結緣,“血緣關係”非常緊密。

“那麼,很多人會質疑,爲何《山海經》上的炎帝是‘人身牛首’的半人半獸形象?”倪方六解釋說,古人圖騰崇拜是一個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由於農業生產的發展,牛的作用變得比羊重要,地位也漸漸超過羊,成爲部落圖騰,炎帝“人身牛首”的形象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的。再後來,在炎帝與黃帝部落合併後,“牛”又被更爲強大的“龍”所取代,成爲民族統一圖騰。

至於被炎帝、黃帝聯手打敗的蚩尤,本姓姜,其所在部落早期同樣是以羊爲圖騰的。後來炎帝部落沿黃河東遷時,又把原先對羊的崇拜風俗帶到今天的河南、山東等地。在這些地方出土的漢畫像石上,都可以看到以羊頭、羊角爲圖案的畫像。

而伏羲屬於古羌戎氏族,原始圖騰就是“羊”,“羲”字中有“羊”,也正是“羊崇拜”現象的反映。後來伏羲所在的古羌戎改以“虎”爲圖騰,形成“虎氏部落”。

古代審美:“羊大爲美”“孕婦爲美”

除了“血脈”相連,“美”這一概念,也是直接因“羊”而產生。

倪方六介紹,東漢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該書就將“美”字歸入“羊”部,稱“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美與善同意”。從許慎這個解釋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的審美即是“羊大爲美”:羊體大肉質好,吃起來才“美”。然而,許慎對“美”的解釋,在安陽殷墟甲骨文被發現後受到了挑戰,因爲甲骨文的“美”字並不是“羊大”形象,上邊並不像“羊”,而是人飾羊首的形狀,戴着羊角樣飾物,整個“美”字是戴圖騰標誌的人的形象。

“由此可見,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裝飾物來扮美了。”倪方六笑言,當時最美的打扮應該是“戴羊角”,形成了以“羊人爲美”的審美觀點。

已故古文字學家於省吾也支持這種觀點。而這一觀點在現代民族風俗中也找到了佐證,在青海河湟一帶古羌人發源地,過年時跳傳統的“老羊歌”舞蹈,舞者必須戴羊角帽。另在一些少數民族宗教活動中,尚有戴羊面具跳舞祭神的現象。

中國人是“羊的傳人”?祖先最早以羊爲部落圖騰 第2張

甲骨文中的“羊”

在“羊人爲美”的基礎上,近年有學者又提出一種“懷孕的女人爲美”的說法。理由是,“羊”字在遠古是女性的象徵,商代青銅器父己簋上發現的一個“美”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上部以羊角代羊,下部是一個人,上肢攤開,腆着圓圓的肚子。其圓圓的肚子,代表女人懷孕。

可以說,無論“羊大爲美”還是“羊人爲美”、“孕婦爲美”,都是羊文化在中國古代審美觀念中的多元反映。

 《增廣賢文》中羊是懂得感恩的典範

在十二生肖中,“龍”和“虎”格外受寵,因爲“龍虎精神”激勵着無數的炎黃子孫;說到任勞任怨、不計報酬的優點,則歸屬於“牛”的品質。而“羊”在中華民族品德和民風養成上的作用,往往被忽視或輕視,好多人都不知道,羊其實也是偉大的。

“其實在中華民族品德和民風的養成上,‘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倪方六指出,羊代表吉祥、善良、美好,“羊大爲美”、“羊言爲善”——“善”與“美”的本義也均與“羊”有關。古時“羊”字與“祥”字甚至是相通的。西漢儒學家董仲舒曾對“羊”給予過充分肯定,他在《春秋繁露·執贄》中說:“羔有角而不任,設備而不用,類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諦,類死義者;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故羊之爲言猶祥與,故卿以爲贄。”董仲舒將儒家文化的核心精華“仁”、“義”、“禮”賦予到羊的身上,稱羊是“美”、“祥”之物。

在明代編寫的道家兒童啓蒙書目《增廣賢文》中,甚至將羊樹立成了懂得感恩的典範,以羊誡人,“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以動物喻人,教導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這一教喻至今仍廣爲流傳,南京千年古寺清涼寺官方主頁上的背景音樂也是一首《跪羊圖》。

倪方六說,中華民族善良、義氣、知禮、孝順的美德和純樸、厚道的民風,如果追溯求源,就在羊身上。正因爲羊的品德這麼高尚,古時高級官員用羔裘作朝服,以顯示自己有羔羊般的純潔品德。

中國人是“羊的傳人”?祖先最早以羊爲部落圖騰 第3張

 古代送小羔羊是高檔見面禮

因爲羊有這麼多優點,深受人們喜愛,古人講究一點的見面活動便用羊當禮物,叫做“以羊爲贄”。倪方六介紹,“以羊爲贄”是一種高檔的見面禮,行政級別達到上大夫、公卿級別的人物才能使用,普通官員用“雁”,知識分子用“雉”(雞),普通老百姓只能用布匹。《儀禮·士相見禮》上是這樣說的:“上大夫相見以羔,飾之以布,四維之,結於面;左頭,如麛(mí)執之。”

“在古代,用羊送禮時,不是什麼羊都可以的,要選用小羔羊。”倪方六詳釋稱,送小羊羔也不是牽着、抱着就走的,還得將羊打扮成“禮品羊”。羊身上要用有紋飾的花布包裹,四條腿兩兩相系,繩子要在羊背交叉後,再回到羊的胸前打個結。在送給對方時,要捧着羊,羊頭朝左,禮節與和士人相見一樣。如此禮俗,古人稱之爲“執羔之禮”。

還有學者認爲,過去中國有一種“送羊勸孝”的風俗,也是羊影響中國古人品行和民風的最直接反映。史料記載,“送羊勸孝”一般在每年陰曆六七月間進行,外祖父、舅舅要給外孫、外甥送只羊。原來傳說中,有一個小孩不孝敬爹孃,放牧的舅舅便將外甥領到羊羣邊。外甥看到羔羊跪在母羊面前吃奶,一下子明白了舅舅的用意:羔羊尚知孝敬母親,何況人呢?舅舅於是送給他一隻羊羔,讓他抱回家。此事傳開後,“送羊勸孝”遂成一種社會風俗,提醒兒女對爹孃要孝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