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中國古代各朝的官服:極具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中國古代各朝的官服:極具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天子和最高級官員所穿的禮服,稱爲袞。在袞的上面,據說繡着蜷曲形的龍,表示尊貴。後來,從袞發展出了龍袍。袞衣上一般繡有日、月、星、山、龍、華蟲、宗彝、藻紋、火、粉米、黼、黻十二種紋飾,稱爲“十二章紋”,據說從舜帝開始就用這十二章紋作爲袞服的裝飾了。在周朝,當諸侯卿大夫與天子一起參加祭祀時,服裝上的章紋自公爵起視帝服降一等用之。天子袞服用十二章,公爵衣裳用九章,侯、伯只能用七章、五章,以下遞減。

十二章紋各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日、月、星紋代表三光照耀,象徵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紋代表高大、穩重和四方土地,象徵天子高高在上,治理四方水土;龍爲神獸,變化多端,神龍見首不見尾,象徵天子神祕莫測,善於審時度勢處理國家大事;華蟲即錦雞,將華蟲圖案繡在天子的禮服上,象徵尊貴和不可侵犯;宗彝爲古代祭祀用的一種器物,象徵帝王不忘祖先的忠孝美德;藻紋代表文采,象徵帝王文質彬彬,錦口繡心;火代表光明,象徵君子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粉米就是白米,粉米紋象徵統治者養育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爲禮服上半黑半白的花紋,爲斧頭形狀,象徵判斷力強,做事果敢;黻爲禮服上青黑相間的花紋,爲亞字形,代表背惡向善,象徵帝王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品德。

古代中國是禮制社會、等級社會,無論衣、食、住、行都有相應的規定。歷代正史的《輿服志》對各階層人士的服裝、車馬、膳食等日常生活元素無不一一記錄,而對服裝的記載尤其詳盡,是研究中國服裝史必不可少的重要參考資料。古人一般稱衣服爲衣裳,穿在上面的叫衣,穿在下面的叫裳。但古代的裳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褲子,而是跟裙差不多的樣子。衣和裳連在一起的叫深衣。據《禮記·王制》記載,深衣在傳說中的有虞氏時代就產生了,是秦漢以前較爲流行的服飾。

上衣尚玄下裳尚黃

衣和裳各有其含義,衣象徵天,裳象徵地,因爲古人認爲天玄地黃,故上衣的顏色尚玄,下裳的顏色尚黃。和其他許多古代生活用具一樣,古代服裝經歷了從簡單到複雜,從日用品變成藝術品、吉祥物的過程,這一點在官服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早期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緩制和用色制,是按佩飾的不同和服裝的顏色來區分等級,以此作爲品級官位的標誌。如漢代相國、諸侯王佩金印綠綬,“三太”(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佩金印紫綬,“九卿”(太常、光祿勳、少府、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等佩銀印青綬,御史中丞、太中大夫、州刺史、太史令、祭酒、黃門侍郎等佩銅印黑綬,低級官員佩銅印黃綬。

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官員的等級不同,其官服的顏色、形制、質地也不同,此時期的官服又稱“品色衣”。到隋唐時期,“品色衣”逐步演變爲官吏常服。唐朝時,三品以上文武官員穿紫色的官服,佩十三銙金玉帶,執象笏;四品官穿深緋色官服,佩十一銙金帶,執象笏;五品官穿淺緋色官服,佩十銙金帶,執象笏;六品官穿深綠色官服,佩九銙銀帶,執竹木笏;七品官穿淺綠色官服,佩九銙銀帶,執竹木笏;八品官穿深青色官服,佩八銙石帶,執竹木笏;九品官穿淺青色官服,佩八銙石帶,執竹木笏。以後歷代官服的用色雖有些變化,但基本上都以紫、緋、綠、青四色來定官位高低。另外,唐代還規定三品官以上佩金魚袋,五品官以上佩銀魚袋。

唐代官服還出現了吉祥圖案。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規定,三品以上文武官員服繡袍,所飾紋飾各不相同。諸王飾盤龍、鹿紋;宰相飾鳳池紋;尚書飾對雁紋;十六衛將軍飾麒麟、虎、鷹、牛、鶻、獅子、獬豸等紋飾。很多學者認爲,武則天時期用官服上的禽獸紋來區分官員等級的做法,是明清時期官服上的“補子”的來源。

傳說獬豸能明辨是非

宋代官品服色,基本沿襲唐制。按宋制,官員凡服緋、服綠二十年者,如歷任無過,經審覈後可改授更高一級的官服。因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刑部尚書、刑部侍郎、大理卿、大理少卿等爲執法之官,其官服也與衆不同,均戴獬豸冠,佩青荷蓮綬,獬豸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據說這種神獸能明辨是非。《述異記》記載:“獬豸者,一角羊也。性知人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獬豸冠,是按獬豸角的形狀做成的帽子,古代法官常戴這種帽子,寓意執法公正。直到清代,御史及按察使的“補服”前後還繡有獬豸圖案。

明清補服飾禽獸圖

明清時期的官服稱爲“補服”,又稱“補子”、“補袍”或“補褂”,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在前胸後背處分別裝飾有一塊方形的圖案。圖案一般用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方法制作。明代補子織在大襟袍上,所以前後補子都是整塊,清代補子是縫在對襟褂上的,因此補子前片都在中間剖開,成兩個半塊。另外,明代補子以素色居多,底子大多爲紅色,上用金線盤成各種圖案。而清代補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顏色很深,有紺色、黑色和深紅色等。補服圖案用飛禽代表文官,用猛獸代表武官。從傳世的補服來看,明代文官補服圖案均用雙禽,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服圖案只有單隻禽鳥。

中國古代各朝的官服:極具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 第2張

吉祥鳥彰文臣賢德

猛獸圖顯武官威儀

明清兩代補服上的鳥獸紋飾和等級大同小異,清代對補服圖案的規定是: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雲雁,五品用白鷳,六品用鷺鷥,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鵪鶉,九品用練雀。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獅子,三品用豹子,四品用老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顯然,文官補服用禽鳥爲吉祥圖案,是彰顯其俊才賢德,武官補服用猛獸爲吉祥圖案,是彰顯其威儀勇猛。

文官一品用仙鶴補服,其含義主要源於《詩經·小雅》中的“鶴鳴九皋,聲聞於天”,取其奏對天子之意。另外,仙鶴在吉祥鳥中地位僅次於鳳凰,而鳳凰是皇后的象徵,故仙鶴有官居一品的寓意。二品圖案的錦雞亦稱“金雞”、“玉雞”,有一呼百應的王者風範,其羽毛色彩絢麗,傳說還能驅鬼辟邪,是吉祥的象徵。三品圖案的孔雀是一種大賢大德、具有文明品質的瑞禽,是吉祥、富貴的象徵。四品圖案的雲雁飛行有序,是文明禮儀的象徵。五品圖案的白鷳行止嫺雅,又稱“義鳥”,是忠誠高雅的標誌。六品圖案中的鷺鷥亦稱白鳥,羽毛潔白,飛行有序,寓意廉潔守法。七品圖案的鸂鶒是一種水鳥,也叫“紫鴛鴦”,鴛鴦成雙成對,鴛鳴鴦和,象徵堅貞忠心。八品圖案的鵪鶉寓意平安,是一種吉祥鳥。九品圖案的練雀又稱練鵲、綏帶鳥,是權力和富貴的象徵。

武官一品補服圖案的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有“仁獸”的美譽。以麒麟爲一品武官的官階形象,象徵統領仁義之師。二品圖案的獅子是萬獸之王,是武力和權威的象徵。三品圖案的豹是“孔武有力”的猛獸,武官補服圖案排序,豹在獅子之下,在虎之上,可見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四品圖案的老虎古稱“山獸之君”,古代勇猛之士被稱爲“虎賁”、“虎士”,《宋書·符瑞志》說:“白虎,王者不暴虐,則白虎仁,不害物。”因此虎不僅象徵威猛,還象徵“仁、智、信”。五品圖案的熊體形大而且勇猛,它作爲武官官階的形象,是取其陽剛之意。六品圖案的彪是一種兇悍殘暴的猛獸,作爲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對敵兇狠之意。七品、八品圖案的犀牛角銳皮厚,角可制矛,皮可制甲,象徵兵器犀利。九品圖案的海馬並不是我們平時常見的形體很小的海洋動物,而是傳說中和馬模樣相同、背上長出兩隻翅膀的神獸。傳說這種神獸能水陸雙行。用海馬作武官官階形象,是取其在水陸皆可勇猛殺敵之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