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古人是怎樣守城的?守城戰術和器具都有哪些

古人是怎樣守城的?守城戰術和器具都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着戰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爲最大最重要的戰爭舞臺。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紛爭,羣雄並起,戰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築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餘座。

據不完全統計,僅戰國時期較大規模作戰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着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達。因此,有兵聖之稱的孫子,也認爲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並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古人是怎樣守城的?守城戰術和器具都有哪些

網絡配圖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並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目前僅存十一篇,可已經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從軍事博弈的發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禦手段,也許正是得益於築城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於是,專守待敵、後發制人的“築城防禦”軍事思想大行其道,並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開始至今,無論是歷代對於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今天我們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牆爲基礎的戰略防禦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多麼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禦”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經濟特徵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耕經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中原民族已經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願像遊牧民族那樣遊擊爭鬥。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遊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牆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牆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四塞以爲固”的中國,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牆庇護下,碼着四四方方的文字,邁着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着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古人是怎樣守城的?守城戰術和器具都有哪些 第2張

網絡配圖

中國人對於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濟繁榮和文明發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築城的底氣在於“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

因爲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築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牆外,有着高度文明和發達經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後發制人”的技術法寶。

古人是怎樣守城的?守城戰術和器具都有哪些 第3張

網絡配圖

今天,當我們從“術”的角度,細細梳理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驗等古代軍事文化遺產,在重新認知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術時,除卻折服古人的無窮智慧外,在那遙遠時空裏,也許還會隱隱約約聽到祖先的一聲幽嘆。

戰爭是殘酷的,所以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或許就是古人淳樸意識的反映吧。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